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利語

语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巴利語IAST/ISO 15919: Pāḷi、पालि)是古印度語言,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中古印度-雅利安語,與梵語十分相近,是印度俗語普拉克里特諸語言之一。巴利語可以用各種文字書寫,比如婆羅米文天城文,以及由巴利聖典協會英國語言學家理斯·戴維斯英語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所採用的適用於各種印度語言的拉丁字母轉寫

快速預覽 巴利語, 發音 ...

Thumb
上座部佛教

國家和地區
典籍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Remove ads

起源

從字面上來看,巴利(Pāli),是線、行,或是文章、經典的意思,和註釋、評論相對。按南傳上座部的記載,稱傳誦巴利三藏的語言,為「摩揭陀語」(Māgadhī),或「根本語」(Mūla-Bhāsā)。後來才叫其「聖典語」(Pāli),即「巴利語」[1]

錫蘭上座部佛教的傳說,現存的《巴利語大藏經》就是阿育王的兒子[2]摩哂陀帶到錫蘭去的版本,所以巴利語也就是摩揭陀語。在公元前二六年前後以僧伽羅字母記錄下來[1]。在公元五世紀,覺音尊者將僧伽羅語注釋書轉譯為巴利聖典語[3]

然而,據季羨林考證,根據語言學的特徵,巴利語應是屬於古印度西部的方言,與流行於東部的摩揭陀語不同[4]。印度地方現存的三十多件阿育王敕令中,屬於西部群的基爾納爾刻文,最接近巴利語。巴利佛教所屬的上座部,其根據地即是西部印度優禪尼為主的地方,且其附近地區發現的刻文也與巴利語相近。並且,把上座部佛教傳入錫蘭的摩哂陀長老,據說生於優禪尼,並在這裡出家[1]

在巴利語和摩揭陀俗語之間有很多顯著的相似性,摩揭陀俗語是保存在古代耆那教經典中的古老形式的摩揭陀語。摩揭陀俗語同巴利語在類似要點上不同於阿育王題刻的東部俗語。例如,摩揭陀俗語也不把r變更為l,並且在名詞變格中至少在很多押韻的地方顯示了結尾-o而非東部俗語的-e。這種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因為耆那教的創始者尼乾陀若提子(被教徒尊稱為大雄 Mahāvīra)和釋迦牟尼佛在相同的地域(摩揭陀國)傳教。

Remove ads

語音系統

元音

更多資訊 高度, 前後 ...

長和短元音只對比於開音節中;在閉音節中所有元音總是短的。短和長的eo是互補分布的:短變體只出現閉音節中,長變體只出現在開音節中。短和長的eo因此不是不同的音位。

有叫做anusvāra的聲音(梵語術語;巴利語為:nigghahita),用羅馬化字母ISO 15919)或IAST)表示,在多數傳統字母中用凸出點來表示,最初用作標記前面的元音要鼻音化的事實。就是說,aṃ, iṃuṃ表示[ã], [ĩ][ũ]。但是在很多傳統發音中,anusvāra被發音得更強,像軟齶鼻音[ŋ],所以這些聲音轉而被發音為[ãŋ], [ĩŋ][ũŋ]。但是永遠不跟隨在長元音之後發音;在被增加到以長元音結尾的詞幹的時候,ā, īū要轉換成相應的短元音,比如kathā + ṃ變成kathaṃ而非*kathāṃdevī + ṃ變成deviṃ而非*devīṃ

輔音

下面表格列出巴利語輔音。粗體是傳統羅馬化字母,方括中的是它的IPA發音。

更多資訊 發音部位, 發音方法 ...
更多資訊 雙唇音, 唇齒音 ...

在巴利語中上述音素除了, ḷh都是獨立的音位只出現在軟齶塞音之前。ḷhḍh在單獨出現在元音之間時的同位異音

Remove ads

構詞法

巴利語是高度詞形變化的語言,其中幾乎所有詞,除了承載基本意義的詞根之外,還包含一個或多個詞綴(通常是後綴),它們某種方式修改意義。名詞要為了和格而變化詞尾;動詞詞形變化要承載關於人稱、數、時態語氣的信息。

名詞變格

巴利語名詞為三個文法(陽性,陰性,中性)和兩個數(單數,複數)而詞尾變化。名詞還在原則上顯示八個主格paccatta),呼格賓格upayoga),工具格karaṇa),與格sampadāna),離格屬格sāmin),和方位格bhumma);但是在很多實例中,兩個或多個格在形式上是同一的;特別是對於屬格和與格。

a-詞幹

a-詞幹,它的未變格詞幹結尾於短a/ə/),要麼是陽性要麼是中性的。陽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呼格和賓格中不同。

更多資訊 陽性(loka-「world」), 中性(yāna-「carriage」) ...
Remove ads

ā-詞幹

名詞的詞幹結尾於ā/aː/)總是陰性的。

更多資訊 陰性(kathā-「story」), 單數 ...

i-詞幹和u-詞幹

i-詞幹和u-詞幹要麼是陽性要麼是中性的。陽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和賓格上不同。呼格有同於主格的形式。

更多資訊 陽性(isi-「seer」), 中性(akkhi-「eye」) ...
更多資訊 陽性(bhikkhu-「monk」), 中性(cakkhu-「eye」) ...

書寫

帶有變音符號的巴利語字母

歷史上,巴利語的最先書寫記錄據信是在斯里蘭卡基於早先口頭傳承而寫成的。依據斯里蘭卡的大編年史《大史》,由於國家鬧大饑荒,佛教僧侶在公元前100年Vattagamini王期間寫下了巴利語聖典。寫下的巴利語的傳播保持了一套通用的字母音值系統,但使用各種各樣的實際文字來表達這些音值。這使很多西方人糊塗,他們意圖假定一種文字不可避免的連結著一組音素。

斯里蘭卡,巴利語文本記錄於新哈勒文(僧伽羅文)。其他地區文字,最顯著的有高棉文緬甸文、傣文(傳統傣仂文)和現代泰文(自從1893年),天城文和東南亞孟族人的孟文、寮文也已經被用來記錄巴利語。

自從十九世紀,巴利語已經用羅馬文字書寫了。Frans Velthuis設計了一個可選方案允許使用普通ASCII碼來打字而不用變音符號,但是它比標準Rhys Davids系統(見下)要更少可讀性。

巴利語字母如下排序(以天城字母的順序為基準,巴利語專用的發音擺在最後):

a ( अ )、ā ( आ )、i ( इ )、ī ( ई )、
u ( उ )、ū ( ऊ )、e ( ए )、o ( ओ )、-ṃ ( अं )、
k ( क )、kh ( ख )、g ( ग )、gh ( घ )、ṅ ( ङ )、
c ( च )、ch ( छ )、j ( ज )、jh ( झ )、ñ ( ञ )、
ṭ ( ट )、ṭh ( ठ )、ḍ ( ड )、ḍh ( ढ )、ṇ ( ण )、
t ( त )、th ( थ )、d ( द )、dh ( ध )、n ( न )、
p ( प )、ph ( फ )、b ( ब )、bh ( भ )、m ( म )、
y ( य )、r ( र )、l ( ल )、v ( व )、
s ( स )、h ( ह )、ḷ ( ळ )、ḷh ( ऴ )。

ḷh儘管是h的連寫,但實際上是一個單一音素,如同kh、gh、ch...等等。

Remove ads

電腦上的巴利語轉寫

有多種字體用於巴利語轉寫,但是不推薦老的ASCII字體比如Leedsbit PaliTranslit, Times_Norman, Times_CSX+, Skt Times, Vri RomanPali CN/CB等,因為它們彼此不兼容並且在技術上過時了。推薦Unicode標準的字體,因為Unicode是所有字體的前景、易於相互移植。

但是不是所有Unicode字體都包含必須的字符。要正確的顯示用於羅馬化巴利語(或梵語)的所有變音符號,Unicode字體必須包含下列字符範圍:

  • Basic Latin: U+0000 – U+007F
  • Latin-1 Supplement: U+0080 – U+00FF
  • Latin Extended-A: U+0100 – U+017F
  • Latin Extended-B: U+0180 – U+024F
  • Latin Extended Additional: U+1E00 – U+1EFF

巴利聖典協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向Windows和Linux計算機推薦VU-Times字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和Gandhari Unicode字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雪域數碼圖書館推薦Times Ext Roman字體,和到其他一些可用於巴利語的Unicode字體的鏈接。還有一名英國佛教僧侶Bhikkhu Pesala提供了原為自己設計的一些巴利語Unicode 字體,和用於Windows XP的某些巴利語鍵盤。進一步的,Alanwood的Unicode資源的字體段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鏈接了可用於巴利語錄入的一些通用字體,如果它們覆蓋了上述字符范圍的話。

使用ASCII的巴利語文本

Velthuis方案最初由Frans Velthuis在1991年為他給TEX排字系統設計的「devnag」天城體字體開發的。表示巴利語變音符號的這種系統已經用於某些web站點和討論列表。

下表比較各種常用表示:

更多資訊 字符, ASCII表示 ...

巴利語與梵語

儘管巴利語不能被認為是古典梵語或更早的吠陀梵語的直接後代,這些語言明顯有非常密切關聯,並且巴利語和梵語的共同特徵總是很容易被熟悉二者的印度人識別出來。實際上,大部分的巴利語和梵語的詞幹都是在形式上同一的,只在詞尾變化的細節上有所區別。

這種聯繫是如此充分的眾所周知,以至於來自梵語的技術術語可以通過一組常規的音韻變換輕易的轉換成巴利語。這種變換模擬出了曾在原巴利語中發生的音韻發展的子集。由於這些變換的流行,不總能得知給定的巴利詞是古俗語詞匯的一部分,還是從梵語借來的變換後的詞。梵語詞有規律的對應於巴利詞的存在性不總是巴利詞源的可靠證據,因為在某些情況下,通過反向構詞可以從俗語詞創造出假造的梵語詞。

下列音位學處理不意圖作為對從古印度祖先語言產生巴利語的歷史變化的詳盡描述,而是在梵語和巴利語之間最常見的音韻等式的總結,並且不聲稱其完備性。

元音和雙元音

  • 梵語的aiau總是分別單元音化為巴利語的eo
例如:maitrīmettā, auṣadhaosadha
  • 梵語的ayaava同樣經常簡約為巴利語的eo
例如:dhārayatidhāreti, avatāraotāra, bhavatihoti
  • 梵語的avi成為巴利語的e(就是aviaie
例如:sthavirathera
  • 梵語的在巴利語中出現為a, iu,經常一致於在隨後音節中元音。有時還在唇音之後變為u
例如:ktakata, tṣṇataṇha, smtisati, ṣiisi, dṣṭidiṭṭhi, ddhiiddhi, juuju, spṣṭaphuṭṭha, vddhavuddha
  • 梵語的長元音在兩個隨後輔音的序列之前被縮短。
例如:kṣāntikhanti, rājyarajja, īśvaraissara, tīrṇatiṇṇa, pūrvapubba

輔音

音素變更

  • 梵語的噝擦音ś, s合併到一起為巴利語的s
例如:śaraṇasaraṇa, doadosa
  • 梵語的塞音ḍh在元音之間成為ḷh(同於吠陀梵語)
例如:cakravāacakkavāa, virūḍhavirūḷha

同化

一般規則
  • 很多從一個輔音到臨近輔音的同化出現在巴利語的發展中,產生了大量的(雙)輔音。因為長輔音的送氣只在這個簇的最後輔音上是可識別的,長輔音kh, gh, ch, jh, ṭh, ḍh, th, dh, ph, bh出現為kkh, ggh, cch, jjh, ṭṭh, ḍḍh, tth, ddh, pph, bbh,而非khkh, ghgh等。
  • 在同化會在詞首生成長輔音(或不送氣塞音+送氣塞音的序列)的時候,詞首長輔音要簡化為一個單一輔音。
例如:prāṇapāṇa(非ppāṇa), sthavirathera(非tthera), dhyānajhāna(非jjhāna), ātiñāti(非ññāti
  • 在同化會在詞中間生成三輔音序列的時候,長輔音要簡化直到在序列中只有兩個輔音。
例如:uttrāsauttāsa(非utttāsa), mantramanta(非mantta), indrainda(非indda), vandhyavañjha(非vañjjha
  • 從同化得出的序列vv要變更為bb
例如:sarvasavvasabba, pravrajatipavvajatipabbajati, divyadivvadibba
整體同化

整體同化就是一個音素變為同一於臨近音素,它有兩種類型:隨後同化是被同化的音素同一於隨後的音素;而跟前同化是被同化的音素同一於前面的音素。

隨後同化
  • 內部的visarga同化為隨後的清塞音或噝擦音
例如:duḥkṛtadukkata, duḥkhadukkha, duḥprajñaduppañña, niḥkrodha(=niṣkrodha)→ nikkodha, niḥpakva(=niṣpakva)→ nippakka, niḥśokanissoka, niḥsattvanissatta
  • 兩個不類似的梵語塞音的序列中,第一個塞音同化為第二個塞音
例如:vimuktivimutti, dugdhaduddha, utpādauppāda, pudgalapuggala, udghoṣaugghosa, adbhutaabbhuta, śabdasadda
  • 在兩個不類似鼻音的序列中,第一個鼻音同化為第二個鼻音
例如:unmattaummatta, pradyumnapajjunna
  • j同化為隨後的ñ(就是成為ññ
例如:praāpaññā, ātiñāti
  • 梵語的流音rl同化為隨後的塞音、鼻音、噝擦音或v
例如:rgamagga, karmakamma, varṣavassa, kalpakappa, sarvasavvasabba
  • r同化為隨後的l
例如:durlabhadullabha, nirlopanillopa
  • d有時同化為隨後的v,生成vvbb
例如:udvignauvviggaubbigga, dvādaśabārasa(比較於dvādasa
  • td在出現於詞素邊界上的時候,可以同化為隨後的sy
例如:ut+savaussava, ud+yānauyyāna
跟前同化
  • 鼻音有時同化為前面的塞音(在其他插音出現的情況請參見後面)
例如:agniaggi, ātmanatta, prāpnotipappoti, śaknotisakkoti
  • m同化為詞首噝擦音
例如:smaratisarati, smṛtisati
  • 鼻音同化為前面的塞音+噝擦音簇,它接著有如沒有跟隨鼻音那樣發展(參見後面的部分同化)
例如:kṣṇatikṣatikkha, lakṣmīlakṣīlakkhī
  • 梵語的流音rl同化為前面的塞音、鼻音、噝擦音或v
例如:prāṇapāṇa, grāmagāma, śrāvakasāvaka, agraagga, indrainda, pravrajatipavvajatipabbajati, aśruassu
  • y同化為前面的非齒/捲舌塞音或鼻音
例如:cyavaticavati, jyotiṣjoti, jyarajja, matsyamacchyamaccha, lapsyatelacchyatelacchati, abhyāgataabbhāgata, ākhyātiakkhāti, saṃkhyāsaṅkhāsaṅkhyā也同樣), ramyaramma
  • y同化為前面的非詞首v,生成vvbb
例如:divyadivvadibba, veditavyaveditavvaveditabba, bhāvyabhavvabhabba
  • yv同化為任何前面的塞擦音,生成ss
例如:paśyatipassati, śyenasena, aśvaassa, īśvaraissara, kariṣyatikarissati, tasyatassa, svāminsāmī
  • v有時同化為前面的塞音
例如:pakvapakka, catvāricattāri, sattvasatta, dhvajadhaja
部分和相互同化
  • 梵語的在塞音前的噝擦音同化為這個塞音,並且如果這個塞音不是送氣的,則變為送氣的;就是說śc, st, ṣṭsp變為cch, tth, ṭṭhpph
例如:paścātpacchā, astiatthi, stavathava, śreṣṭhaseṭṭha, aṣṭaaṭṭha, sparśaphassa
  • 在噝擦音-塞音-流音序列中,流音同化為前面的輔音,並且這個簇表現得如同噝擦音-塞音序列,就是說strṣṭr變為tthṭṭh
例如:śāstraśastasattha, ṣṭraraṣṭaraṭṭha
  • tps之前成為c,並且這個噝擦音同化為前面的音素並送氣(就是說序列tsps成為cch
例如:vatsavaccha, apsarasaccharā
  • 噝擦音同化為前面的k並送氣(就是說序列kṣ變為kkh
例如:bhikṣubhikkhu, kṣāntikhanti
  • 跟隨著y的任何齒或捲舌塞音或鼻音都轉換成相應的硬齶音,並且y同化為這個新輔音,就是說ty, thy, dy, dhy, ny成為cc, cch, jj, jjh, ññ;類似的ṇy變為ññ。在塞音前的鼻音變成共享這種變化的硬齶音。
例如:tyajaticyajaticajati, satyasacyasacca, mithyāmichyāmicchā, vidyāvijyāvijjā, madhyamajhyamajjha, anyaañyaañña, puṇyapuñyapuñña, vandhyavañjhyavañjjhavañjha
  • 序列mr變為mb,通過在鼻音和流音之間插入一個塞音,隨後把這個流音同化為這個塞音,並且最後簡化結果的長輔音。
例如:āmraambraamba, mratamba

插音

有時在特定輔音序列中插入插音元音。如對,可以插入a, iu,依賴於鄰接輔音或在隨後音節中元音的影響。i經常出現在i, y或硬齶音附近;u經常出現在u, v或唇音附近。

  • 塞音+鼻音序列有時用au分離
例如:ratnaratana, padmapadumau受唇音m的影響)
  • 序列sn在詞首可以變為sin
例如:snānasināna, snehasineha
  • i可以插入在輔音和l之間
例如:kleśakilesa, glānagilāna, mlāyatimilāyati, ślāghatisilāghati
  • 在詞首噝擦音和r之間可以插入插音元音
例如:śrīsirī
  • 序列ry一般變為riyi受隨後的y的影響),但出於元音縮短的目的仍被當作雙輔音序列
例如:āryaaryaariya, sūryasuryasuriya, vīryaviryaviriya
  • ai插入rh之間
例如:arhatiarahati, garhāgarahā, barhiṣbarihisa
  • 在其他的輔音序列中有零星的插音
例如:caityacetiya(非cecca), vajravajira(非vajja

其他變更

  • 梵語的任何在鼻音前的噝擦音都變為跟隨著h的鼻音序列,就是說ṣṇ, snsm成為ṇh, nhmh
例如:tṛṣṇataṇha, uṣṇīṣauṇhīsa, asmiamhi
  • 序列śn成為ñh,由於n同化為前面的硬齶噝擦音
例如:praśnapraśñapañha
  • 序列hyhv經歷對調
例如:jihvājivhā, gṛhyagayha, guhyaguyha
  • h經歷與隨後的鼻音的對調
例如:gṛhṇātigaṇhāti
  • ye和元音之間成為長輔音
例如:śreyasseyya, MaitreyaMetteyya
  • 濁送氣音比如bhgh罕見的偶爾變為h
例如:bhavatihoti, -ebhiṣ-ehi, laghulahu
  • 齒音和捲舌音零星的變為對方
例如:jñānañāa(非ñāna), dahatiahati(比較於Pāli dahatiala(非a), sthānaṭhāna(非thāna), duḥkṛtadukkaa(比較於Pāli dukkata

例外

有對上述規則的一些顯著的例外;其中很多是常用的俗語詞而不是從梵語中借用來的。

  • āryaayya(比較於ariya
  • gurugaru(adj.)(比較於guru(n.))
  • puruṣapurisa(非purusa
  • vṛkṣarukṣarukkha(非vakkha

巴利語與愛盧語

巴利語與梵語的闗係密切是眾所就知,因兩種語言有大量的研究。但巴利語與梵語都受到古印度的其他俗語如愛盧語(Eḷu)、甚或更早的源頭語如亞蘭語希伯來語所影響,跨地域的語言研究仍在期待中。愛盧語亦是中期雅利安語的其中一種,公元三世紀前已在用。愛盧語是辛哈拉(Sinhalese)語的源頭語。愛盧語的詞干在形式上大量與巴利語相同,通過語音轉換,愛盧語即能轉為巴利語與梵語,與梵語轉巴利語的技朮相同。

元音和雙元音

  • 梵語的aiau總是分別單元音化為愛盧語及巴利語的eo
例如:maitrīmettā, auṣadhaosadha
  • 梵語的avi成為愛盧語及巴利語的e(就是aviaie
例如:sthavirathera

發音改變

  • 梵語及巴利語首音ca 化為愛盧語 sh
例如: candasanda, handa
  • 梵巴語的P若非刪除 ,轉成 v
例如: paruva, padiva
  • 梵語的噝擦音ś, s合併到一起為愛盧語及巴利語的s
例如:śaraṇasaraṇa, doadosa

愛盧語與巴利語相同詞語表

更多資訊 愛盧語, 巴利語 ...

字體圖集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