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毛主義-自發主義
政治術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毛主義-自發主義(法語:Mao-spontex)是一種於1960年代—1970年代興起於西歐的政治理念,其介於馬克思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運動之間。[1]
這個詞由「毛主義」和「自發主義」組成,因此這個詞的法語全稱應為mao-spontanéisme。[n 1]
Mao-spontex一詞有時也被其他極左派勢力用作貶義詞,源自舒幫(Spontex)牌海綿的清潔能力。因為在他們1980年4月25日,用鐵棒強行阻止共產主義學生聯盟在巴黎科學學院舉行會議而得到這一蔑稱,這一行為被認為是「用史達林主義的方法反對史達林主義」。[2]
定義與意識形態
這一政治運動是在「五月風暴」運動之後,特別是6月之後誕生的。[3]1968年6月,暴力衝突從學生群體轉移到工人集中地,且發生了命案。6月10日,在弗蘭的雷諾工廠附近,共青盟(馬列)的一名高中生盟員吉勒·托坦在試圖逃避機動憲兵隊的衝鋒時在塞納河中溺水身亡。6月11日,在索紹的標準工廠,共和國保安隊用9毫米子彈殺死了鎖匠工人皮埃爾·貝洛。另一名工人亨利·布朗謝從牆上摔落身亡。[4]這些暴力衝突標誌著這一系列政治潮流的未來走勢。
「毛主義-自發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盲動的工人至上主義[5]、自由意志主義的願景以及從法國無政府工團主義[6]繼承而來的直接行動理論的結合。正如塞爾熱·瑞利在《Esprit》雜誌中所說的那樣,他既是威權主義者又是自由主義者。[7]布魯塞爾社會政治研究與信息中心的《每周郵報》也指出,「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團體,尤其是『毛主義-自發主義者』,將自發主義、直接民主、反威權主義的極『左』信仰與參考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甚至史達林主義相結合。」[8]
其特殊政治屬性建立在反威權的基礎上[9],特別是在年輕人之中;而在工人中則建立在反等級制度的基礎上(通過與「小老闆」和管理層進行鬥爭)。
毛主義-自發主義者將「文化大革命」工具化,將其描述為青年紅衛兵對國家機器和共產黨的自發反抗,他們將共產黨描述為腐敗的官僚機構。正如克萊爾·布里耶爾-布朗謝在其自傳中所寫的:「我們離想像一個與中國人民共生的孤獨的反叛者毛澤東,一個近乎無政府主義的毛澤東不遠了!」[10]
而在1971年,比利時漢學家李克曼在其所著的《毛主席的新裝》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包括其在歐洲激進分子中的存在,描述為:這是一場由毛澤東本人引發的,敵對派別之間為控制權力而進行的無情鬥爭,而毛澤東本人在中國共產黨的統治機構中卻被淘汰出局。
在當時的派系背景[11]下,毛主義者與「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截然相反,後者是與中國立場一致的教條主義毛派,他們被自發主義者戲稱為「僵化的」。
Remove ads
毛主義-自發主義者的口號圍繞著諸如「造反有理」[12]「敢戰敢勝」[13]以及「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14]等。這一運動的特點是:
- 詳細群眾的自發革命性[15];
- 激進的反威權[16]和反等級制度起義;
- 直接行動的實踐[17];
- 激進的行動主義[18];
- 自稱集體的非法主義[19];
- 民粹主義而又苦行主義的人民代表[20];
- 摒棄了自封為先鋒隊、未來「真正的」共產黨核心的群體建設,因此也摒棄了「到群眾中去」。他們重視的不是黨,而是「人民」及其革命的自發性[21];
- 正面反對被稱為「修正主義」的親蘇共產黨[22];
- 對特定議題或多或少的形成了推動的組織[23]:婦女解放運動、同性戀革命行動陣線、監獄信息小組、健康信息小組、罪犯行動委員會、精神疾病信息小組[24]、移民信息和支持小組、移民工人運動、青年解放陣線[25]、反信息新聞等。
在其他政治思潮中,毛主義-自發主義促成了20世紀60-70年代社會學家所謂「新社會運動」的出現。20世紀70年代,他們的鬥爭不僅是政治上的,也是意識形態、文化、經濟和社會上的。[26]他們踐行著自己「為人民服務」的表達,有時以一種近乎彌賽亞式[27]的態度「為工人階級服務」[28]。
在媒體領域,毛主義-自發主義者們利用了知識分子的名望。尤其是在法國,他們在強大的理智性(例如,與阿爾都塞、薩特、福柯的聯繫,以及對拉康的極大興趣)、對知識分子的蔑視(尤其是針對工人的「左翼民粹主義」)和對暴力言論的某種迷戀(見無產階級左翼)。
當時的活動家之一,無產階級左翼的前領袖皮埃爾·維克托(化名貝尼·萊維)談到了「毛主義-自發主義」一詞的起源:
「與另一場所謂的『清算人』運動的鬥爭從1968年6月持續到1969年2月,這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因此,通過這場鬥爭,我們確實有時間來強化和澄清我們的立場。特別是,在開始時,我們所說的話非常簡單:『我們當然犯了錯誤,但這很正常,因為我們缺乏經驗。糾正錯誤的最好辦法就是回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尋找思路。因此,讓我們回到公司里,在工廠和街頭吸取68年5月的教訓。』自然而言地,我們被冠上了各種名字。尤其是出現了「毛主義-自發主義」的概念,也就是出現了「自發主義」這個詞。這個詞意味著我們不遵循《怎麼辦?》,我們是自發主義者。「自發主義者」這個詞在馬克思主義的傳統中很常見,因為在《怎麼辦?》中,列寧批判了他稱之為「自發派」的俄國思潮。我們說,黨不可能就這樣建立起來,而且在任何情況下,黨的建立都取決於群眾運動的狀況,因此我們被稱為自發主義者——「毛主義-自發主義者」,這聽起來不錯,很受歡迎。無論如何,由於約有一萬名左翼分子被這些關於黨的僵化思想所迷惑,這是個有一定影響的污名。這個污名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無產階級左翼解散,我們仍然被稱為自發主義者。」[29]
此外,根據樸茨茅斯大學(2010)的消息來源,「毛主義-自發主義」的來源頗具爭議。[30]另一個西班牙學術資料(Lleida, 2002)對「毛主義自發主義」和「毛主義-自發主義」進行了微妙的區分:它將第一個歸因於五月風暴的自發性,將第二個(有連字符的)歸因於讓-保羅·薩特在《情境》中創造的一個關鍵概念,一個新的意義的統一性。[31]最後,德國的學術來源(Munchen, 2001)則將其歸因於正統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潮流[32],法國的來源則將其歸因於托洛茨基主義者。[33]
據稱,spontex一詞也暗指舒幫(Spontex)牌的海綿,本意是一個貶義詞[34];但其更像是spontanéiste一詞的縮寫,用於將其和其他極左派勢力區分開來。[35][36]
Remove ads
這一政治概念也被其它的名稱指代,包括:
- 無政府主義-毛主義-自發主義:1896年,約施卡·菲舍爾在一本由丹尼爾·孔-本迪所著的訪談錄中,使用這一冗長的表述來描述德國的自發主義運動;[37]2007年,《法蘭克福匯報》的記者奧利維耶·蓋茲再次使用這一表述。[38]毫無疑問,2005年美國散文家保羅·伯曼對這一概念下了最嚴格的定義:「現在還沒有一個合適的詞彙描述新左派中的自由主義思潮。在西德,菲舍爾喜歡用的詞彙……是『無政府主義-毛主義-自發主義』,這是一個略帶左翼色彩、幽默的詞彙——一個涵蓋所有傾向的非常貼切的表述。『無政府主義』指代過去悠久的無政府主義傳統;『毛主義』指代想像中的、並非極權主義者的毛澤東;『自發主義』指反對正式的組織以及馬克思主義的軍事和官僚紀律。或者,在縮寫形式下,這個詞被縮略為sponti,這對德國人來說或多或少相當於美國的Freak scene文化。」
- 自由意志毛主義:佩里納·凱夫朗和阿納伊·基安在 Les années Actuel[39] 以及吉·戈蒂耶爾在 Le Cinéma militant reprend le travail[40] 中使用
- 自由意志毛主義者:導演讓-米歇爾·卡雷[41]、作家馬克·維勒曼[42]以及安娜·阿爾特和佩里納·謝爾謝夫在 L'amour à gauche[43] 中使用
- 毛-自由意志主義:英國學者馬努斯·麥格羅根使用[44]
- 毛主義自發主義者
- 毛澤東所希望者:克萊爾·布里耶爾-布朗謝使用
- 無政府-毛主義者
- 無政府-毛主義
- 毛自發主義
- 無政府-羅伯斯庇爾主義者
- 毛主義自發主義
- 宇宙毛主義
- 自由意志史達林主義
- 自發主義
Remove ads
在法國
法國的「毛主義-自發主義」運動[45]在「法國的極左政治」詞條的毛澤東思想段落中進行了描述。
無產階級左翼成立於1968年9月,一個左翼運動的重要時期。其中最初匯聚了來自3月22日運動(於1968年6月12日解散)的大約50名楠泰爾大學的自由意志主義者[46]及來自巴黎高師共青盟(馬列)的青年知識分子[47]。
對於建立了無產階級左翼的這幾十名激進分子來說,1968年之後的時期必須延續五月風暴的思想成果,而非回歸以前的做法。他們的主要理念是「無產階級人民抵抗」,即在工廠、學校(尤其是技術學校)、移民工人宿舍、租戶以及小店主和農民之中發起鬥爭,對「小老闆」和工作節奏發起反抗。[48]
1970年5月27日,由於「馬塞林法」,無產階級左翼被官方禁止,組織以半秘密的形式圍繞《人民事業報》繼續開展活動。這一禁令導致活動家們無法聚集在一起,導致了內部民主的缺失。不透明的「領導層」是圍繞歷史核心增選的:貝尼·萊維(皮埃爾·維克托)[49]和阿蘭·熱斯馬[50]的組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無產階級左翼的領導層來自大學和大學校,是工人主義的極端代表。他們蔑視知識分子,將他們說成是「民主分子」和「進步分子」,並利用他們的名聲。讓-保羅·薩特、伊夫·蒙當、西蒙·西涅萊、讓·熱內、米歇爾·福柯皆是很好的例子。[51]
1970年,每周出版的《人民事業報》剛離開印刷廠就被沒收。5月,編輯讓-皮埃爾·勒當泰克被指控「煽動危害國家安全罪,鼓吹謀殺、盜竊、搶劫、縱火」(見監獄信息小組)並被捕。一個月後,他的繼任者米歇爾·勒布里被捕。無產階級左翼隨後要求薩特接管報紙的法律工作,以確保報紙的生存。當時,《人民事業報》的發行量為40000份。[來源請求]
1970年春天,當時在工廠工作的年輕的毛派歌手、無產階級左翼激進分子多米尼克·格朗熱創作並錄製了歌曲《新支持者》,這首歌成為了毛派的頌歌。這首歌在諸多集會、示威遊行、罷工期間,以及在移民工人的宿舍中被傳唱。這首歌曲的唱片是在自主管理下製作的,只發行了幾千份。在《人民事業報》解散後,唱片僅由由與《人民事業報》關係密切的激進網絡和赤色濟難會發行。
無產階級左翼組織了反對戴高樂政權的象徵性的游擊運動,並將戴高樂主義斥為「新法西斯主義」。[52]這一觀點由安德烈·格魯克斯曼[53]於1972年在薩特的期刊《現代時代》中提出的,文章題為《新法西斯主義,新民主主義》。[54]面對這種所謂的國家機器的「法西斯化」,無產階級左翼呼籲「新支持者」領導「人民抵抗」,並增加了破壞企業、焚燒雇主大樓、襲擊警察局等活動的次數。從1968年成立到1970年解散,法國內政部將82次恐怖活動歸因於該組織(沒有造成人員傷亡)。[55]
在內戰方面,[56]該組織建立了一個組織「新人民抵抗運動」。[47]其主要領導人奧利維耶·羅蘭[57]在1970年5月出版的《無產階級左翼備忘錄》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支持者的暴力鬥爭》,[58]闡述了自己的戰略。除此之外,這個秘密組織還組織了破壞行動,並在皮埃爾·奧維奈死後綁架了雷諾公司的一名高管(見下文)。
該組織遭到了警方的系統性鎮壓:數百名活動分子轉入地下、被監禁(200名)或逃亡國外(特別是比利時和義大利)。阿蘭·熱斯馬[59]因試圖重組已經解散的組織而被判處18個月監禁。
最終,無產階級左翼的領導層放棄了與政府[60]進行直接軍事對抗,[61]並被迫解散了其所創建的地下網絡。[62]
這種自我解散發生於1973年11月1日,所謂的「菊花會議」上,並在1974年1月的《無產階級備忘錄》上有著如下的解釋:「我們的第三個重大突破是在1970年春決定解散。為了『擴大抵抗運動』,我們在群眾中四分五裂,從而瓦解了我們剛剛建立起來的組織工具。這在1973年也很有啟發意義,以後也會如此,因為這意味著一個組織必須服從群眾運動,任何組織理論都取決於人民革命理論。每一個組織都必須不斷學會消亡,學會在脫離群眾運動的要求時放棄自己的存在。」[63]
相當一部分基層活動分子拒絕接受他們所謂的對該組織的「清算」。[64]
Remove ads
1972年2月25日,貝尼·萊維帶領著一小群人,手持撬棍和鎬頭,來到位於布洛涅-比揚古埃米爾-左拉大道的雷諾工廠的一個出口,目的是強行進入並戰鬥。皮埃爾·奧維奈就是其中之一。在運動中,他位於內院的最前面。一位新聘的安全部隊高級成員,前上尉讓-安托萬·特拉莫尼手持手槍上前,向皮埃爾·奧維奈喊話。子彈卡住了。讓-安托萬·特拉莫尼重新裝彈並一槍射穿了奧維奈的心臟。
《解放報》新聞社的攝影師克里斯托夫·希梅爾在現場拍攝了整個場景。[65]底片被剪去了序列號。底片上出現的活動人士的面孔在被法院扣押之前已被氰化物抹去。二十七張照片中有五張在編輯部流傳,法國ORTF第一頻道的新聞節目開頭就是特拉莫尼用槍指著皮埃爾·奧維奈的畫面。在向媒體公布之前,照片被裁剪成只顯示鎬柄,而不顯示皮埃爾·奧維奈揮舞鎬柄的畫面。
皮埃爾·奧維奈在無產階級左翼建立之初就是一名活躍的激進分子,他在去世後成為了該組織的第一名「烈士」。1972年3月5日,20多萬人的隊伍伴隨著奧維奈的靈柩穿過巴黎街頭,前往拉雪茲神父公墓。一些人舉起拳頭,高喊「我們要紀念皮埃爾!」這是法國在五月風暴後最大的政治集會之一。[66]
1972年3月8日,新人民抵抗運動[67](無產階級左翼下屬武裝力量)綁架了雷諾-比揚古公司勞資關係部副部長羅貝爾·諾格雷特,兩天後單方面將其釋放。
一年後,無產階級左翼解散了。
讓-安托萬·特拉莫尼未能因自衛而減刑,他於1973年1月被判處4年監禁。1977年3月23日,他被爭取人民自治武裝核心暗殺,該組織由前無產階級左翼的部分人員組成。
2012年2月25日,為紀念皮埃爾·奧維奈逝世40周年,一些前激進分子、《人民事業報》和法國毛主義共產黨的激進分子聚集在他的墓前。
Remove ads
1971年6月18日,與無產階級左翼關係密切的激進分子(讓-克洛德·韋涅爾和讓-雷內·于勒)創立了解放新聞社[68],其宗旨是提供「傳統」新聞媒體未能充分報道的社會運動的原始信息,但最重要的是傳達直接參與基層社會活動者的觀點,讓「人民發出聲音」。[69]
1973年,作為《人民事業報》的直系後裔,《解放報》從廢墟中崛起。「解放報」(Libération)這個名字最早由無政府工團主義者儒勒·維涅在1927年使用,之後於1941年被法國抵抗運動繼承。
《解放報》繼承了《人民事業報》的無政府主義-毛主義-自發主義理念。1973年1月5日,《解放報》發行了第一期,共計4頁,並在封面上寫道:「對《解放報》而言,政治意味著直接民主。如今,議員選舉意味著人民每五年才有一次發言權。即便如此,在這四年中,『民選代表』就能為所欲為嗎?他不受選民控制,他只代表他自己。但是,如果人們想說說他們投票的原因,他們可以在《解放報》上這樣做。這種形式的辯論可以在報紙的專欄中進行。就其本身而言,《解放報》團隊拒絕認可一種剝奪人民發言權的制度。」[70]
從1973年至1981年,《解放報》由其員工運營:工資上沒有等級制度,所有重要決定均由員工大會以多數票做出。[71]

革命萬歲建立於1969年7月。[72]這個團體自稱為自由意志毛主義者,[73]也被某些人描述為「毛所希望者」。[74]
革命萬歲發行了《一切!》報[75],副標題為「我們想要的:一切!」(1970年9月23日的第一期)。讓-保羅·薩特任出版總監。其組織人包括羅朗·卡斯楚[76]、吉·奧克康岡、納德雅·蘭加爾、弗朗索瓦斯·皮克[77]、讓-保羅·多萊以及米歇爾·舍曼[78]。
1971年4月的第12期被禁止銷售。該期被指為「色情作品」,薩特因此被指控品行不端。在同性戀革命行動陣線的幫助下,薩特起草了這期報紙,要求「同性戀和所有同性戀行為的權利」以及「未成年人的欲望自由及其實現的權利」。[79]
作為反工人主義者,該小組更多的參與社會話題[80]:反主流文化,激進女權主義和婦女解放運動[81],同性戀公開化,青年運動(青年解放陣線[82]),等等。
革命萬歲於1971年4月解散。
Remove ads
在比利時
比利時的毛主義-自發主義運動[83]在「比利時的毛主義運動」詞條比利時的「毛主義-自發主義」中進行了描述。
大學工廠聯盟於1968年11月由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特別是社會學研究院)的學生、前學生以及研究人員建立,它是毛主義-自發主義運動的一部分。該組織吸引了被毛澤東思想叛逆形象吸引的高中生的加入,開展了旨在使各機構違背其學術原則的典型行動/宣傳。
大學工廠聯盟迅速與無產階級左翼建立了聯繫,1969年無產階級左翼的秘密代表大會在布魯塞爾的激進分子的家中舉行。[84]
大學工廠聯盟逐漸放棄了大學領域,轉而優先干預布魯塞爾郊區的工廠(如福雷的大眾汽車工廠)。該組織培養了比利時第一批「在職」的學生,即離開大學去工廠工作的學生。
1970年,在自發主義者和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分裂後,大學工廠聯盟消失了。

「人民之聲」於1970年年末創辦於布魯塞爾馬羅萊的一個左翼基督教社區。當時出席的有羅貝爾·菲斯、莫里斯·比爾布洛克、讓·弗蘭凱、羅熱·諾埃爾[85],等等。
這是一個由脫離比利時共產黨(史達林主義)的共產主義激進分子和反獨裁、受五月風暴後自由主義精神影響的年輕人(學生、中學生、工人)拼湊成的集會。
該團體活躍在工廠(支持罷工,如安特衛普港的碼頭工人罷工)、社區(反對房地產開發商、捍衛低收入住房、傳播環保思想)、婦女運動(提出「免費墮胎」的口號)、農民運動(反對在馬爾什昂法梅訥擴建軍營)等領域。[來源請求]
人民之聲是1972年莫里斯·比爾布洛克[86]創立的解放新聞社比利時分部[87][88]及1974年康乃馨革命後創立的比利時-葡萄牙協會的起源。
該組織於1977年解散。
在21世紀初期,三名前毛派分子在布魯塞爾創立了Attac,其中包括人民之聲的前成員讓·弗蘭凱。[89]
在瑞士
20世紀60年代末,瑞士的第一個毛主義-自發主義組織出現於洛桑(為共產主義而決裂,RPLC)和日內瓦(政治聯絡中心,CLP)。[90]
在《人民運動,沃州工人及人民黨派史(1943-2001)》(Popistes, Histoire du Parti ouvrier et populaire vaudois (1943-2001))[91]一書中,皮埃爾·讓內雷研究了該運動的歷史:
1971年5月25日,電影行動委員會(CAC)在洛桑組織了一次示威遊行,要求對電影票實行統一、適當的價格。此後,電影行動委員會變得更加政治化,開始普遍反對「休閒社會」和「資產階級文化」,並對社會提出質疑。青年學生在工人階級社區組織的首次集會表明,對他們來說,電影票價問題不如住房和房租問題更重要。從1971-1972年的這次集會開始,作為對房地產投機行為的反擊,L'Écho du Boulevard周圍的居民委員會成立了。
正是考慮到這點,1972年,為共產主義而決裂(RPLC)成立了。該組織匯聚了電影行動委員會中參與社區鬥爭的激進分子及青年進步派中參與政治程度更高的激進分子。當時的一位見證者對RPLC做出了如下描述:「該組織與無產階級左翼關係密切,後者被查封的《人民事業報》曾被讓-保羅·薩特當街售賣。RPLC不注重理論問題,以『工廠和街頭動員』為名拒絕直接或半直接民主(因此提出了『接管地區 』的口號),原則上反對工團主義,將「運動」和「人民群眾」神話化。該組織反對「托洛茨基派」和毛主義者,後者被指責為教條僵化。它在平行的 CAC 運動中找到了擴張的基礎。在義大利武裝分子的影響下,受到持續鬥爭的啟發,該運動於1972年5月1日更名為『為共產主義而決裂』(RPLC)。該組織走向了毛主義-自發主義的路線,用當時的話說,這是來自中國的靈感和五月風暴自由意志主義思想的融合。」[92]
激進分子隨後進行了「工人轉向」:RPLC將其活動轉移到洛桑西部,其成員在那裡定居並尋找工作。RPLC的行動方式多種多樣:社區行動、「婦女鬥爭」運動(尤其是爭取墮胎自由)、支持凱撒奧格斯特反核電委員會、「士兵委員會」、「工會行動委員會」、中學生運動,等等。1977年,RPLC消失,它分裂為「自發主義派」和「正統毛派」兩部分。
在義大利
持續鬥爭[93]出現於1969年秋,同名報紙的第一期於當年11月出版。
其意識形態是多種的複合:毛澤東思想、自發主義、反史達林主義和工人主義。[94]第一階段(截至 1972 年)的特點是具有強烈的運動主義色彩。
持續鬥爭與法國、瑞士、比利時的毛主義-自發主義組織有著聯繫。
通過五月風暴事件和1969年的火熱之秋,法國和義大利的激進分子之間出現了重要的交集。許多法國人前往義大利目睹了罷工和工人集會,並回國作證,都靈菲亞特大型工廠周圍的學生和工人之間的緊密聯繫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無產階級左翼在《人民事業報》增刊中專門介紹了義大利的運動。[95]革命萬歲組織則從持續鬥爭聯繫工人和學生的例子中汲取靈感,使用義大利口號和圖形來豐富其出版物。義大利人已經將五月風暴解讀為一個潛在的革命事件,並將運動的象徵意義融入到他們的表達中。跨阿爾卑斯山會議(以瑞士為樞紐)在形成共同的政治理念和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跨國性,甚至是國際性的參照。[96]
該組織於1977年解散,但同名報紙持續發行至1982年。
在德國

20世紀70年代,「毛主義-自發主義」(Sponti-szene)在德國指的是1968年五月風暴後從議會外反對派中湧現出的團體和激進分子,而非一場運動。[97]這股潮流摒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團體所體現的列寧主義先鋒隊概念,捍衛「群眾自發性」的理念。[98]約施卡·菲舍爾稱其為「無政府主義-毛主義-自發主義」。[99]
在自由意志主義的啟發下,毛主義-自發主義者組建了自己的集體,並開展了旨在創造真正的反主流文化的示範性和創造性行動。特別是,他們建立了被視為「解放空間」的社區,在那裡「生活可以改變」[98],他們還建立了「反威權」托兒所。女性激進分子在新女性主義的興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00]
在德國的主要大學城,如明斯特(位於北萊茵-威斯伐倫)、西柏林和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毛主義-自發主義者占有一席之地,幾年內,它通過「基層組織」管理著 「學生議會」。該組織積極參與歐寶和赫斯特等大型工廠周圍的社會動亂。[97]革命鬥爭還積極參與法蘭克福的住房問題,特別是呼籲大規模開放占屋。[101]
在法蘭克福,革命鬥爭組織了一部分的毛主義-自發主義者,包括約施卡·菲舍爾和丹尼爾·孔-本迪。德國毛主義-自發主義的重要報刊為《Pflasterstrand》。[102]曾任該報編輯的丹尼爾·孔-本迪特稱其為「法蘭克福無政府主義分子的參考雜誌("Sponti-Szene")」。[103]
1978年1月,「無為」大會於柏林召開,標誌著該運動到達高潮,會議匯集了15000人和數百個地方倡議。[104][105]代替運動就從這場運動中發展而來,重新詮釋了運動的反主流文化內涵和自治原則。
在自我解散後
隨著組織的自我解散,20世紀70年代,毛主義-自發主義運動頁消失了。大多數激進分子加入了新社會活動。有些人,尤其是無產階級左翼的成員,「不忍心看到夢想的終結」,於是自殺或淪為邊緣人。[106]還有一些人,有時被戲稱為「毛主義的孤獨者」,拒絕接受這種被稱為「清算」的解體。其中一些人成為自治運動的溫床。[107]
在法國,毛主義-自發主義產生了兩個軍事組織:國際旅(1974-1977)和爭取人民自治武裝核心(1976-1980)。[108]後者聲稱他們於1977年3月23日暗殺了讓-安托萬·特拉莫尼,以使他對無產階級左翼的激進分子皮埃爾·奧維奈的死負責。[109]
在21世紀00年代,「毛主義-自發主義」的故事被警方再度提起,特別是在「塔納克事件」中。[110]
參考文獻
- Collectif. Les nouveaux partisans : Histoire de la gauche prolétarienne. Éditions Al Dante. 2015. ISBN 978-2847617504 (法語).
- Berman, Paul. The passion of Joschka Fisher. Brooklyn (N.Y.): Soft Skull Press. 2005: 311 [9781932360912]. ISBN 1-932360-91-3 (英語).
- Morgan Sportès :
- Sportès, Morgan. Maos,. Paris: Éditions Grasset & Fasquelle. 2006 (Prix Renaudot des lycéens 2006) (法語).
- Sportès, Morgan. Ils ont tué Pierre Overney. Paris: Éditions Grasset & Fasquelle. 2008 (法語).
- Arnaud, Claude. Qu'as-tu fait de tes frères ?. 2010 (法語).
- Le Goff, Jean-Pierre. Mai 68, l'héritage impossible. La Découverte. 1998 (法語).
- Hervé Hamon, Patrick Rotman, Génération, Le Seuil :
- T.1, Les années de rêve, 1987.
- T.2, Les années de poudre, 1988.
- Jacques Julliard, Les gauches françaises : 1762-2012. Histoire, politique et imaginaire, Flammarion, 2012.
- Simon Leys, Les Habits neufs du président Mao (Champ libre 1971, LGF 1989)
- Benny Lévy-Pierre Victor, Jean-Paul Sartre et Philippe Gavi, On a raison de se révolter, Gallimard, collection La France sauvage, 1974.
- Alain Geismar, Jacques Sauvageot, Daniel Cohn-Bendit, La révolte étudiante : les animateurs parlent, présentation d'Hervé Bourges, Éditions du Seuil, collection « L'histoire immédiate », 1968.
- André Glucksmann, Nouveau fascisme, nouvelle démocratie, Les Temps modernes, Paris, 1972.
- Alain Geismar, Serge July, Erlyn Morane, Vers la guerre civile, Éditions et publications premières, collection Stratégies, Denoël, 1969.
- Minutes du procès d'Alain Geismar, préface de Jean-Paul Sartre, Paris, Éditions Hallier, Documents L'Idiot International, Paris, 1970.
- Alain Geismar, L'engrenage terroriste, Fayard, 1981.
- Guy Hocquenghem, Lettre ouverte à ceux qui sont passés du col Mao au Rotary, 1986 ; réédité avec une préface de Serge Halimi, Agone éditeur, 2003.
- François Marmor, Le maoïsme : philosophie et politique, Collection Que sais-je ? n°1658, PUF, 1976.
- Jean-Paul Dollé, L'insoumis, Grasset, 1997.
- Serge Govaert, Mai 68, c'était au temps où Bruxelles contestait, De Boeck éditeur, Coll. Pol-His, 2001 aperçu en ligne.
- Rémi Hess, Les maoïstes français : une dérive institutionnelle, Édition Anthropos, 1974.
- Daniel Cohn-Bendit, Nous l'avons tant aimée, la révolution, Éditions Bernard Barrault, 1986.
- Jean-Pierre Le Dantec, Les Dangers du soleil, collection Les Presses d'aujourd'hui, Gallimard, 1989, 296 pages.
- Claude Muret, Mao-cosmique, L'Âge d'Homme, 1975, Lausanne lire en ligne.
- Claire Brière-Blanchet, Voyage au bout de la révolution. De Pékin à Sochaux., Fayard, 2009, ISBN 978-2-213-63790-7, lire en ligne.
- JacquesLeclercq, Ultras-gauches : Autonomes, émeutiers et insurrectionnels 1968-2013, L'Harmattan, 2013, page 11 et suivantes.
- Gérard Mauger, « Gauchisme, contre culture et néo-libéralisme : pour une histoire de la 』génération de Mai 68』 », in Jacques Chevalier (dir.), L'identité politique, PUF, 1994, 206-226 p. (PDFen ligne u-picardie.f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érard Mauger, « Jeunesses marginales », Déviance et société, 1977, Volume 1, p. 61-87 PDF doi : 10.3406/ds.1977.937 persee.f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Dominique Damamme, Boris Gobille, Frédérique Matonti, Bernard Pudal (dir.), Mai-Juin 68, L'Atelier, 2008 lire en ligne.
- Manus McGrogan, Tout! in context 1968-1973: French radical press at the crossroads of far left, new movements and counterculture, 2010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Jean Freyss, Il faut rêver mais sérieusement, Matériaux pour l'histoire de notre temps, Année 1987, Volume 9, Crise des utopies, crise des idéologies persee.fr.
- Emmanuel Wallon, «Tout est politique, camarade, même l』esthétique !» L』extrême-gauche et l』art en France dans les années 1970 (quelques équivoques d』époque), Une histoire du spectacle militant, Théâtre et cinéma militants, (1966-1981), sous la direction de Christian Biet et Olivier Neveux, L』Entretemps (avec le soutien de l』Université Paris X Nanterre), Vic-la-Gardiole, 2007, pp. 47-79 e.wall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Ingrid Gilcher-Holtey, Die 68er Bewegung : Deutschland, Westeuropa, USA, C.H. Beck, Munchen, 2001 lire en ligne.
- Emmanuelle Loyer, Sous les pavés, la Résistance. La Nouvelle Résistance populaire, appropriation et usages de la référence résistante après Mai 1968, Communication dans des actes de colloque Pourquoi résister ? Résister pour quoi faire?, Centre d'histoire de Sciences Po, CNRS Editions, 2004 spire.sciences-po Archive.today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17.
- Françoise Picq, Libération des femmes : les années-mouvement, Éditions du Seuil, 1993.
- Maurice Tournier, Les mots de mai 68,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u Mirail-Toulouse, Toulouse, 2008.
- David Hamelin, entretien avec Jean Paul Cruse, Dissidences, n°3, printemps 2012 revuesshs.u-bourgogne.f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Mathieu Beys, La parole au peuple. Presse progressiste et indépendante autour de mai 68 en Belgique francophone, Bruxelles, ULB, 1999, (Histoire contemporaine).
- Frédéric Chateigner, Georges Ubbiali, Jean-Philippe Martin et Jean-Philippe Warren, Prochinois et maoïsmes en France (et dans les espaces francophones), Dissidences, n°8, Mai 2010 lire en ligne.
- Pascale Goetschel, Emmanuelle Loyer, Histoire culturelle de la France. De la Belle Epoque à nos jours, Armand Colin, Coll. Cursus, 2002, présentation en ligne Archive.today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6-28.
- Isabelle Sommier, La violence politique et son deuil - L'après 68 en France et en Itali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Rennes, 2008, présentation en lig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Michel Busch, Mao et le pandore, in Contestations et mouvements, 1960-1980, Cahiers d'histoire du mouvement ouvrier, n°21, Éditions d'en bas, 2005, 248 pages, présentation en lig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hristian Beuvain, Florent Schoumacher, Chronologie des maoïsmes en France, des années 1930 à 2010, revue électronique Dissidences, n°3, printemps 2012, texte intégr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Isabelle Sommier, Recomposition de l』extrême-gauche dans l』après-68, Colloque Mai 68 en quarantaine, Canal-U, 2008, voir en lig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影片資料
- JT 13H, Meeting Gauche prolétarienne Sartre Geismar, 26 mai 1970, 1 min 39 s, Institut national de l'audiovisuel, voir en lig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JT 20H, Manifestation à la Mutualité / Sartre, 26 mai 1970, 42 s, Institut national de l'audiovisuel, voir en lig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JT 20H, Après la séquestration de Robert Nogrette, cadre chez Renault enlevé par les militants de la Gauche prolétarienne 9 mars 1972, 5 min 2 s, voir en lig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JT 20H, Manifestation du 1er mai 1972 (après la mort de Pierre Overney), 1er mai 1972, 1 min 21 s, Institut national de l'audiovisuel, voir en lig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À armes égales, Le gauchisme, 16 mai 1972, 1 h 53 min 54 s, Institut national de l'audiovisuel, voir en lig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Michel Field, Éric Zemmour, Les maoïstes : voyage au bout de la révolution, Le Grand Débat, en association avec le Figaro Magazine, 5 mai 2009, présentation en lig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érald Mury, Christian Mottier, Les maoïstes, Temps présent, Radio télévision suisse, 30 mars 1972, voir en lig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廣播
- Du grain à moudre, Les ex-Maos ont-ils fait le lit de la droite nouvelle ?, 5 novembre 2009, France Culture, présentation en ligne Archive.today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7-01.
- Kristel Le Pollotec, réalisé par Renaud Dalmar, Les Filles de la Gauche Prolétarienne, La Fabrique de l』Histoire, France Culture, 26 mai 2010, présentation en ligne Archive.today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7-01.
注釋和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