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
瑞士第二大城,日內瓦州首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瑞士第二大城,日內瓦州首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內瓦(法語:Genève,發音:[ʒənɛv] (ⓘ);法蘭克-普羅旺斯語:Genèva [dzəˈnɛva] (ⓘ); 德語:Genf,發音:[ɡɛnf] (ⓘ))是瑞士第二大城市,屬於瑞士法語區,日內瓦邦首府。建在日內瓦湖流入隆河之處。現今,日內瓦蜚聲國際主要得益於眾多國際組織設立在此,包括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
日內瓦是著名的國際都市,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國際聯盟的總部就是設立在此地。今天仍然有許多國際組織在日內瓦設立總部或辦事處,包括有國際紅十字會的總部。屬於聯合國的組織有世界衛生組織等。
最早提到日內瓦的羅馬將領凱撒的拉丁語拼寫是Genava,取自凱爾特語的*genawa-,與義大利北部城市熱那亞詞源相同,來自於利古里亞語,意思是靠近水體(指的是日內瓦湖或者隆河出口的沼澤地)。另外一種可能性來自於伊利里亞語的河流。同時genawa的詞根genu很可能來自於高盧部落,高盧語中的genu代表「嘴」,古愛爾蘭語中為giun,布列塔尼語則為genoù,威爾斯語則是genau。
羅馬人從公元前121年開始征服阿洛布羅基人的土地,將日內瓦建設成為山北高盧的一個前哨基地,後來山北高盧地區被命名為納博訥高盧。日內瓦港口的發展始於公元前123年,形成了一定的聚居區,房屋由泥土和木頭構造。公元前58年,尤利烏斯·凱撒在他的《高盧戰記》第一部第6章和第7章中提到了他在日內瓦的經歷,他阻止了赫爾維蒂人渡過隆河(不管是使用綁在一起的船隻作為浮動通道或者強行涉水)。在凱撒和他的部隊臨時定居在日內瓦的時候,城鎮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並成為一座羅馬式城市(vicus和civitas)。不過日內瓦的區域地位比起附近的尼永(Colonia Julia Equestris)和阿旺什(Aventicum)來說略遜一籌。公元1世紀中葉,日內瓦爆發一場火災,隨即都市計畫發生變化,改造為石質建築。3世紀末期,日耳曼人的遷徙導致城市建築遭受破壞。
日內瓦第一座基督教堂可能興建於350左右,到4世紀末基督教建築群已經完工,包括了30多米長的教堂和附屬的洗禮堂和門廊。443年,勃艮第人進駐此地,並將日內瓦設為首都。勃艮第(第一)王國在467年將政治中心遷往里昂。日內瓦經歷了兩位勃艮第國王之間的內戰,導致城市被焚燒。中世紀晚期之前,主教團一直在城內具有政治掌控力。563年,發生陶雷度努姆事件,山體滑坡引發了海嘯,直接摧毀了日內瓦港口,並造成多人死亡。中世紀初,城市改變了原來的橫向發展路線而趨向於縮小集中化發展,並且在城周圍建設了防禦工事。
中世紀早期日內瓦的權力是分化的,勃艮第國王擁有世俗權力,而主教則擁有精神權威。勃艮第第一王國滅亡之後,法蘭克人逐步開始控制該地,最終併入加洛林王朝。不過此時的日內瓦(建立了天主教日內瓦教區)是紐斯特利亞國王和加洛林帝國皇帝之間權力鬥爭的焦點。843年,經過《凡爾登條約》的分割,日內瓦歸屬洛泰爾一世的中法蘭克王國。855年,中法蘭克王國再次分裂,根據《普呂姆條約》,日內瓦歸屬洛塔林吉亞王國,由小路易二世國王統治。875年路易二世去世,他的叔叔禿頭查理控制了日內瓦教區,僅過了兩年禿頭查理將日內瓦交給了他的長子口吃者路易二世。又僅過了兩年,貴族選舉小路易二世的女婿普羅旺斯的博索為國王,下勃艮第王國或者博索尼德王朝的普羅旺斯王國建立。888年,博索去世,以此為契機重建了勃艮第王國,即上勃艮第王國。當地主教宣誓效忠魯道夫一世。魯道夫一世來自於韋爾夫家族,他與博索的女兒聯姻。以此為契機,日內瓦主教轄區在之後的250年一直歸屬於上勃艮第(933年併入阿爾勒王國),直到1032年,魯道夫三世去世,根據他的遺囑,上勃艮第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的財產,其中自然包括日內瓦。由於統治者距離越來越遠,日內瓦的歷任主教不遺餘力爭取他們當地的政治權力,主教們還需要面對日內瓦伯爵以及周邊封建領主的野心。
主教和伯爵的權力爭奪日趨激化,1124年在教皇的支持下,翁貝爾·德·格拉蒙主教將賽賽爾條約強加給日內瓦伯爵艾蒙一世,這個條約確立了主教對城市的主權。1154年,皇帝腓特烈一世在給日內瓦主教法烏基尼的信件中確認他和繼承者直屬於皇帝的獨立權力,包括屬於教會的財產。1157年,教皇哈德良四世也確認了現狀。到了十三世紀初,除了日內瓦主教和伯爵之外,第三股勢力開始滲入——薩伏伊家族。1250年,薩伏伊伯爵奪取日內瓦城堡。在十三世紀中葉,商人和工匠聯合起來,對抗主教的權力。十三世紀晚期,薩伏伊伯爵與日內瓦主教處於敵對狀態。
1285年日內瓦市民任命十名檢察官(或代理人)代表他們的權利。1309年,經過激烈爭鋒,主教終於屈服,承認市民有權組成代理人或者律師來管理他們的公民事務,條件是他們不侵犯主教的管轄權。同時,主教為公民建造了一個大廳,專門用於存放用於展覽會的貨物。公民從此每年年初都會在委員會內進行集會,進行年度的檢察官(代理人)選舉。1387年,主教阿德馬爾·法布里通過憲章確認公民和代理人的特許權。同時,伴隨著薩伏伊伯爵勢力的膨脹,迫使主教和市民聯合起來。薩伏伊家族的阿梅迪奧八世先出一手占據了日內瓦郡,並為自己的家族爭取到了繼承日內瓦主教席位的權利。
勃艮第戰爭中,日內瓦主教選擇支持勃艮第公爵,勃艮第失敗後,日內瓦受到了瑞士邦聯的威脅,並在1475年被要求支付巨額罰款。主教開始與瑞士人接觸,並在1477年與伯恩、弗里堡簽訂了為期五年的聯盟條約。1519年,日內瓦公民社區與弗里堡簽訂了資產階級聯合條約,在薩伏伊公爵強迫下這個條約被廢止。1526年,日內瓦、伯恩、弗里堡之間簽訂條約宣布主教權力被終結和走向世俗的獨立自治。
日內瓦最早接觸的新教思想是信義宗(路德宗),從1526年開始,德國商人開始在日內瓦商界傳播信義宗的改革思想。在信仰新教的伯恩的影響下,日內瓦同意新教傳教士在市內進行傳教。1532年,紀堯姆·法雷爾到達日內瓦。1535年,天主教彌撒被禁止。1536年5月21日,日內瓦最終完成宗教改革法令,同時每個市民都有義務送自己的孩子上學[1]。從此之後,日內瓦成為歸正宗(加爾文主義)的運動中心,有時也被稱為「新教的羅馬」。
作為牧師協會的總裁,讓·加爾文在1536年6月抵達日內瓦,他對日內瓦的影響是全方面的,加爾文和法雷爾兩人在1537年聯合起來,撰寫了21章節的「信仰告白」(法語:Confession de foi),打算強迫日內瓦所有公民和資產階級簽署,如果他們拒絕就等於被逐出教會,這直接導致反對加爾文的人增加。在市內不滿情緒的影響下,加爾文於1538年流亡到斯特拉斯堡,直到1541年日內瓦共和國建立之後才返回當地繼續他的管理工作。包括頒布了教會法令和民事法令(日內瓦共和國憲法)。加爾文重塑了日內瓦的政治管理機構,包括總委員會(由日內瓦資產階級組成)、兩百人委員會和六十人委員會。宗教事務則交給牧師長老會(Consistoire)負責。1553年10月,西班牙醫生兼神學家賽爾韋特在日內瓦被處以火刑,因為他的著作中直接否認三位一體和基督的神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女性的宗教改革家——瑪麗·丹蒂埃爾,她的名字在2003年被刻在了宗教改革紀念碑的牆體上而引起眾人的關注。她和她的丈夫安托萬·弗羅芒都是當時重要的神學家。她在名為《居住在其中的商人忠實的製作和創作的日內瓦城市的戰爭和拯救》(La guerre et deslivrance de la ville de Genève fidèlement faicte et composée par ung marchand demourant en icelle)一書中詳細解釋了加爾文在1538年被流放的原因。
當時的政治條件下,日內瓦距離瑞士唯一的盟友伯恩較遠。1579年,新簽署的《索洛圖恩條約》有效地保護了日內瓦。從1580年,薩伏伊的卡洛·埃馬努埃萊一世開始不斷試圖攻擊日內瓦,為此日內瓦繼續擴展外交政策,包括與索洛圖恩、蘇黎世和法國結盟。1589年一次小規模的衝突中,日內瓦和盟友擊退了薩伏伊人的進攻。
1602年12月11日,薩伏伊人決定發動夜間奇襲,這次奇襲被稱為「登城事件(Escalade)」而名留史冊,日內瓦每年都會舉行相應的紀念活動。薩伏伊再次遭到失敗,在1603年7月締結了聖朱利安條約中確定了薩伏伊和日內瓦之間的永久和平以及承認這座城市的獨立性。從1550年開始,法國宗教戰爭中失利的新教徒開始不斷湧入這座城市,使得人口翻了一番,為城市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動。這些人包括商人、銀行家和工匠,帶來了他們的資產和外國商界的貿易關係,激發了日內瓦商業的快速發展。市政當局也給他們很多的支持,特別是在絲綢生產以及之後的鍍金和鐘錶製造行業。
到了17世紀,更多的胡格諾派移居到日內瓦,在當地建立了很多重要的公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金線產業專家伊莉莎白·包拉克雷(Elisabeth Baulacre)。
進入18世紀之後,日內瓦共和國的政治體制出現危機,導致兩大群體之間的對抗,一方是貴族、資產階級和擁有完全政治權利的少數(上層)公民(占公民總數的27%),另一方是絕大多數擁有少數政治權力的(下層)公民、外來定居的居民和本地人。1707年,貴族資產階級一方內部爆發起義,起義領導者是貴族成員兼律師皮埃爾·法蒂奧,他計劃擴展下層公民的權利,但由於上層得到伯恩和蘇黎世軍隊的支持,導致起義失敗,法蒂奧也在獄中被暗殺。在1737年又爆發了一次新的起義,導致11人死亡。日內瓦政府警告法國若要進行仲裁需照顧資產階級和上層公民的利益。1762年市政府以「試圖摧毀基督教和所有政府」的名義在市政廳前將盧梭的兩部著作——《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全部焚毀。之後下層公民和居民通過自發選舉代表(représentation)來投訴和抗議,並且在1781年2月占領了這座城市,通過了一項法律,授予下層市民、居民和農村當地人平等的公民權利。
貴族不甘心失敗,他們向路易十六申請援助,一支法國-撒丁-伯恩組成的聯合部隊對日內瓦進行圍攻,最終日內瓦被迫在1782年7月投降,貴族重掌政權,一千名市民代表流亡到巴黎,他們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後續的法國大革命。1785年到1789年,經濟繁榮時代結束,物價上漲導致人口減少,小資產階級大規模破產。1789年1月,由於歉收,導致日內瓦政府提高了麵包的價格,直接導致聖熱爾韋區爆發騷亂。
大革命浪潮迅速波及到日內瓦,在革命者的領導下,1792年12月爆發新一輪的政治運動,最終舊制度政府在12月28日被推翻。新政府宣布所有市民在政治上保證平等。1793年,舊制度在日內瓦被廢除。1794年2月5日,公民投票表決通過新的日內瓦憲法,表明公民對政府和行政權力進行廣泛控制。
在18世紀的這段時間,日內瓦經濟有數個重要的支柱,其中最大的就是鐘錶製造業和其附屬產業,大概占到當地勞動力的32%,他們工作的地方(工匠作坊)被稱為Fabrique,一般位於建築物的較高樓層。第二重要的是紡織工業。異軍突起的第三個產業是銀行業,跟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路易十四對戰爭資金的需求有關。另外從18世紀中葉開始,當地市民普遍進行了疫苗的接種,導致預期壽命的大幅度增長。
1798年4月15日,日內瓦被法蘭西共和國吞併。8月,日內瓦宣布放棄主權,成為法國萊芒省的省會。日內瓦人嘗試建立於法國相同的集中制,但是拿破崙失敗之後它重新恢復了獨立狀態。1813年12月30日,法國軍隊撤離,由奧地利帝國的軍隊進駐。12月31日,前代理人阿米·呂蘭宣布日內瓦恢復為舊制度下的共和國。不過地方法官都認為日內瓦無法再建立一個孤立的國家,因此直接向以前的老盟友求助,申請加入瑞士聯邦。雖然天主教各州對「新教羅馬」的加入心存芥蒂,但是瑞士還是在1815年5月9日接納了日內瓦。
1833年當地裁縫和鎖匠爆發了瑞士19世紀第一次罷工,1841年的騷亂導致當地制憲議會的重新選舉。1842年的新憲法授予男性普遍選舉權,並設立日內瓦市直屬的市政機構[2]。1846年,日內瓦政府拒絕建議聯邦議會內的日內瓦議員投票贊成解散獨立聯盟,直接導致聖熱爾韋的工人發動起義,並擊敗了政府軍。1847年5月,尚姆斯·法齊領導的激進黨革命直接推翻了日內瓦政府並制定了新憲法,消除了宗教(新教)在政府中的主導作用。
1850年,瑞士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在日內瓦開始運營,工業化也在穩步推進中,包括機械、電氣設備和汽車製造企業。伴隨著工業化,越來越多的外地勞動力湧入城市,逐步改變了集聚區的社會面貌。從19世紀初尚能明顯看出城市人和鄉村本地人的差異,但是這個差異正在逐漸模糊,人口也出現國際化的趨勢。
第一條日內瓦公約於1864年簽訂,以保護戰時的傷患。
進入20世紀之後,日內瓦的國際地位提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通過古斯塔夫·阿多爾和威廉·拉帕爾德的努力,國際聯盟將總部設在了日內瓦。
不過瑞士國內的局勢仍然動盪不安,工人運動高漲,階級鬥爭激化,1918年11月11日,瑞士德語區爆發總罷工,但對法語區的日內瓦影響力有限。1932年11月,瑞士小型的法西斯主義政黨全國聯盟襲擊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導致日內瓦的反法西斯主義者舉行遊行示威。在示威途中,有新兵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向人群開槍,導致13人死亡。數日後日內瓦當地發動了總罷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的歐洲總部以及數十個國際組織遷往日內瓦,當地的休閒和商務旅遊得到發展。1954年,在日內瓦舉行了關於討論朝鮮半島和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進入60年代,日內瓦出現了排外主義的政黨Vigilance。同時日內瓦是瑞士國內第三個授予婦女州政和市政投票權的州(僅次於沃邦和諾夏特邦)。
新教神學家喀爾文於1536年定居日內瓦並在此發表《基督教要義》,日內瓦常被喻為「新教的羅馬」。喀爾文被尊稱為「新教的教皇」。
1712年,影響了法國以至歐洲的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學家和思想家的盧梭在這裡誕生。
1857年,現代語言學之父、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在這裡誕生,並曾在日內瓦大學任教。
1920年,著名的瑞士文藝批評家、觀念史家、哲學家斯塔羅賓斯基在這裡誕生,並長期在日內瓦大學任教。斯塔羅賓斯基以研究日內瓦哲學家盧梭而聞名於世。
日內瓦位於北緯46°12東經6°09',在日內瓦湖的西南角流入隆河之處。日內瓦東面臨湖,南北西三面則被兩大山脈環繞,南為阿爾卑斯山山脈,其中包括屬於法國的著名景點薩萊夫山,北、西兩面則為侏羅山山脈的一部分。
日內瓦市占地15.86平方公里,而整個日內瓦邦為282平方公里,包括兩塊被沃邦包圍的土地(Céligny)。屬日內瓦邦的湖面積達38平方公里,並通常被稱作「小湖」。日內瓦邦僅有4.5公里的邊境與瑞士其它州接壤。在107.5公里的邊界線中,103公里是與法國接壤:北面是安省,南面是上薩瓦省。
日內瓦的海拔高度為373.6米,也就是上個冰河時期遺留下來的兩塊從湖中突起的巨石中最大的一塊Niton石的海拔高度。這塊石頭紀堯姆·亨利·迪福爾將軍選作所有瑞士測量工作的參考點。[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