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汕優63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汕優63,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培育出的一種型三系雜交水稻,由謝華安鄭家團張受剛余永安林美娟等人完成。該雜交水稻母本為珍汕97A、父本為明恢63,種植面積自1986年至2001年保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範圍內水稻播種面積第一,適種地區包括安徽重慶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陝西四川雲南浙江等地。其研發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快速預覽 汕優63, 屬 ...

特點

汕優63株高100-110厘米,株形適中,每公頃有效穗270萬穗(每畝有效穗18萬穗),每穗120-130粒。該雜交品種在1982-1983年參加南方雜交晚稻區域試驗,平均每公頃產量分別為7236千克和6472.5千克(畝產482.4千克和431.5千克),居參試組合的第一位和第二位。1984年參加南方雜交中稻區域試驗,平均每公頃產量8809.5千克(畝產587.3千克),居參試組合的第一位[1]。其生育期與原明星品種汕優2號相近,適合於不同地區作早稻、中稻和晚稻種植[2]

  • 早稻:在福建及廣東、廣西的南部地區
  • 晚稻:適應北緯29°南的低山平原區
  • 單季中稻:適應北緯29°以南的中、高山區及北緯29°以北、直至漢中平原的單季稻區。

汕優63以恢復系明恢63與珍汕97A配組而成的。而明恢63是用IR30與圭630雜交選育成的。通過「恢×恢」的雜交方式,累加獲取強恢復基因型的新恢復系,從低世代開始進行抗稻瘟病性的鑑定和篩選獲得廣譜抗性[3]。以F1雜種高結實率作為評價主要依據,選得恢復力強、抗瘟性好的新恢復系品種。其抗稻瘟性強,農藥成本降低、播種面積及增產效果明顯;但感白葉枯病[4]。1988年,獲得當年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5]。自1986年至2001年期間,一直是中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品種,表現出極強的廣泛適應性[6]

Remove ads

爭議

與此同時,1981年由於殺蟲晶體蛋白基因被克隆測序,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中心國際水稻研究所合作,將來源於蘇雲金芽孢桿菌(5c)的融合型內源殺蟲蛋白基因導入到明恢63的基因組中,產生Bt明輝63品種,並通過配組培育出高產高抗螟蟲的雜交稻,比如Bt汕優63、Bt協優63、Bt馬協63等組合。2002年,科學家們研究其抗蟲表現,對照Bt汕優63與普通汕優63,發現對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的抗性表現達到100%[7]。2009年8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批准了「華恢1號」、「Bt汕優63」兩種轉基因水稻和BVLA430101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這項工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張啟發主持[8]。公文公布後,引起輿論譁然[9]

相關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