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汗尤尼斯

巴勒斯坦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汗尤尼斯map
Remove ads

汗尤尼斯[2](阿拉伯語:خان يونس),又譯漢尤尼斯,是加薩走廊南部的一個城市,亦是汗尤尼斯省的省會。汗尤尼斯位於地中海以東4公里處,屬於半乾旱氣候,該地夏季最高溫度為30攝氏度,冬季最高溫度為10攝氏度,年降水量約為260毫米。

快速預覽 汗尤尼斯, 阿拉伯轉寫 ...

根據巴勒斯坦中央統計局的數據,2007年汗尤尼斯的人口為142,637,2010年為202,000,2012年為350,000,2017年為205,125[1]以色列—哈瑪斯戰爭爆發後,以色列要求加薩走廊北部的人轉移至南部,結果導致汗尤尼斯的人口一度突破上百萬。[3]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1930年代汗尤尼斯古驛站南部

遠古時期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了一座名為「Ιηνυσος」(Ienysos,音譯「艾尼索斯」)的城市,位於塞爾博尼斯湖(Lake Serbonis,今巴爾達韋爾湖)與卡迪提斯(Kadytis,即今加沙市)之間。他提到波斯軍隊南下埃及時曾經過此地,並描述了卡迪提斯與艾尼索斯沿海地區被當地阿拉伯部落(貝都因人)所居住。由於名稱在語音上的相似性以及地理位置的大體對應,一些學者將此地與現代的汗尤尼斯聯繫起來。[4]

另有學者提出,艾尼索斯可能位於更內陸的「馬因·阿布·西塔古址」(Khirbet Ma'in Abu Sitta,1949年被迫遷村,靠近現今以色列尼爾奧茲基布茲附近)[5],或可能對應埃及城鎮阿里什,但尚無確鑿證據支持這些認定。[4][6]

在汗尤尼斯發現的古代遺物中,有一塊石楣出土於謝赫·哈馬達墓中,上面刻有希臘語銘文,內容意為:「希拉蕊翁—感謝聖喬治」。該石楣曾收藏於耶路撒冷法國聖母博物館(Musée de Notre Dame de France),現已下落不明。[7]

Remove ads

馬木留克蘇丹國時期

在14世紀之前,汗尤尼斯是一個名為「Salqah」的村莊。[8] 為了保護途經此地的商隊、朝聖者和旅客,馬木留克蘇丹國埃米爾優努斯·安-努魯齊(Yūnus an-Nūrūzī)於1387–88年在此修建了一座大型驛站,今稱巴爾庫克城堡(Barquq Castle)。[8] 圍繞驛站逐漸形成的城鎮便以他命名為「汗尤尼斯」。1389年,優努斯在戰鬥中陣亡。[9]

優努斯·本·阿卜杜拉·安-努魯齊·阿德達瓦達爾(Yunus ibn Abdallah an-Nuruzi ad-Dawadar)曾任馬木留克蘇丹巴爾庫克的執行秘書(dawadar),是馬木留克王朝的高級官員之一。該鎮很快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每周四的集市吸引了周邊地區的眾多商賈。[10]

該驛站還作為「巴里德」(barid,即馬木留克時期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郵政網絡)驛遞信使的歇腳點。

鄂圖曼帝國時期

1516年底,汗尤尼斯發生一場小規模戰役,埃及境內的馬木留克軍隊在此被鄂圖曼帝國錫南帕夏率領的軍隊擊敗。隨後,奧斯曼蘇丹塞利姆一世抵達該地區,並帶領奧斯曼軍隊橫穿西奈半島征服埃及。[11] 在17至18世紀間,奧斯曼當局從開羅城堡抽調阿薩佩斯(Azeb/Asappes)衛戍部隊駐守汗尤尼斯要塞。[12]

1799年,皮埃爾·雅科坦(Pierre Jacotin)在其地圖上將該村標記為「Kan Jounes」。[13] 1838年,羅賓遜將「Khan Yunas」記為屬加沙區的一個穆斯林村莊。[14] 1863年,法國探險家維克多·蓋蘭(Victor Guérin)到訪汗尤尼斯,記載該地約有一千名居民,周邊種植了大量果樹,尤以杏樹為多。[15]

在奧斯曼時期,「阿拉伯·瓦希達特(ʿArab al-Wahidat)」貝都因人部落也是汗尤尼斯的居民之一。[16]

19世紀末,奧斯曼當局在汗尤尼斯設立市政委員會,管理地方事務,汗尤尼斯此時已成為加沙區繼加沙市之後的第二大城鎮。[17]

Remove ads

1967年及其後續

Thumb
2014年轟炸後卡瓦雷(Kaware)家族的住宅,詳見Kaware家族之家

1967年,在六日戰爭期間,以色列再次占領汗尤尼斯。

根據1993–1995年簽署的奧斯陸協議,汗尤尼斯及加薩走廊大部(不包括以色列定居點和軍事區)移交給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管轄。

2001年8月和2002年10月,汗尤尼斯遭遇以色列軍用直升機襲擊,造成數名平民死亡,上百人受傷,多處民用建築被毀。[18][19]

2005年以色列撤離加沙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實際控制了整個加薩走廊。然而,2007年加沙之戰結束後,哈瑪斯奪取了對加薩走廊的控制,並在該地區建立了自己的政府。

以色列–加沙戰爭

在持續進行的以色列–加沙戰爭中,以色列對汗尤尼斯及加薩走廊其他城市實施轟炸,作為對哈瑪斯的攻勢行動的一部分。以色列空軍對該市的大部分地區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包括哈馬德城公寓樓群。[20][21][22]

當地消息來源報道稱,汗尤尼斯因以色列轟炸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巴勒斯坦通訊社瓦法社截至12月3日將傷亡人數至少定格在「70人」。[23][24][25]

2023年10月,以色列攻擊導致卡拉拉文化博物館(阿拉伯語:متحف القرارة الثقافي)在一次爆炸中被毀,這次攻勢據報還波及周邊的民宅和清真寺。[26][27]

以色列裝甲部隊自2023年12月開始進入該市郊區,發起汗尤尼斯圍城戰。經過數月激烈交火,2024年4月,以色列軍方宣布已從汗尤尼斯及加沙南部大部分地區撤離。[28][29][30]

以色列未能徹底剿滅汗尤尼斯境內的哈瑪斯武裝,隨即在2024年7月底發動第二次汗尤尼斯戰役,但亦以撤軍告終。[31]

2024年8月,以色列軍隊再次發起對汗尤尼斯的第三次進攻,並於月底再次撤出。[32]

2025年達成的停火協議生效後,哈瑪斯武裝在汗尤尼斯街頭舉行了閱兵式[33][34]

Remove ads

經濟

汗尤尼斯是加薩走廊加沙市之後的第二大城市。它是該地區南部的主要市場中心,並且每周舉辦一次貝都因人的souk(露天市場),主要涉及本地商品。[35] 截至2012年,汗尤尼斯在巴勒斯坦領土中擁有最高的失業率。[36]

教育

著名人物

Mohammed Shabir(1946–2023),前加沙伊斯蘭大學校長

葉海亞·辛瓦爾(1962–2024),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及政治人物,2024年8月至10月擔任哈瑪斯政治局主席[38]

國際關係

Thumb
汗尤尼斯海灘

姊妹城市

汗尤尼斯與下列城市互為姊妹城市:

挪威 挪威哈馬爾

西班牙 西班牙阿爾穆涅卡爾

法國 法國埃夫里

義大利 義大利比謝列

義大利 義大利阿爾卡莫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