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法屬圭亞那
位於圭亞那地區的法國海外屬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法屬圭亞那(法語:Guyane française),正式名稱為圭亞那(Guyane,法語發音:[ɡɥijan] ⓘ;法屬圭亞那克里奧爾語:Lagwiyann),是法國的一個海外省與單一領土集體,位於南美洲北部大西洋畔,與巴西和蘇利南交界,面積83,534平方公里,是法國面積最大大區(超過法國本土面積的七分之一);人口301,099人,其中一半居住在其首府開雲的都會區內。
![]() | 此條目可參照法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2月24日) |
Remove ads
譯名
在南美洲的北部有兩個名稱相近的地區與國家,分別是使用英語的獨立國家「Guyana」以及使用法語的法國海外屬地「Guyane française」。華語世界將獨立的國家譯為「圭亞那」或「蓋亞那」,將法屬的領地統一譯為「法屬圭亞那」。[5]
地理
法屬圭亞那面積83,534平方公里,是法國面積最大的海外省,與奧地利相當。北濱大西洋,海岸線長378公里。東、南面與巴西為鄰,邊界長673公里,西面是蘇利南,邊界長510公里。
法屬圭亞那南部位於橫跨南美洲北部的圭亞那高地前,最高點高850公尺。重要河流有馬羅尼河(它也是與蘇利南的邊界)、錫納馬里河和奧亞波克河(與巴西的邊界)等。
法屬圭亞那境內98%是熱帶雨林,森林覆蓋率90%,是法國和歐洲聯盟的大片森林區。大多數人口集中在北部海岸,大城市也集中於此。
法屬圭亞那的氣候屬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3500公釐。全年溫度在28℃左右。從8月到12月是旱期,其它時間是雨期。平均濕度比較高,終年在80%到90%左右。法屬圭亞那不受加勒比海颶風的襲擊。
歷史
法屬圭亞那的原來的居民是加勒比人和阿拉瓦克人。
1498年,克里斯多福·哥倫布來到圭亞那的海岸。一百多年後荷蘭人開始在這裡殖民。
1604年,法國開始侵入,建立居民點。後英國、荷蘭、法國和葡萄牙相互爭奪此地,直到1816年最後歸屬法國。
1946年,法國宣布法屬圭亞那為法國的「海外省」。從此以後,許多土著號召自治,但支持從法國獨立之支持度只有5%,部分因為法國政府提供更多的津貼。
從1947年開始,法屬圭亞那擁有有限的自治權。從此該地區在法國國民議會和法國參議院各有兩個議席。
1968年,歐洲各共同體在庫魯建立了圭亞那太空中心,亞利安火箭在這個發射場發射。在庫魯,「歐洲太空計畫」使法屬圭亞那的這個角落得以現代化,並吸引了一些移居到此工作的人力。
2015年,法屬圭亞那成為法國的一個單一領土集體。
政治
如同法國其它省份一樣,法屬圭亞那也參加法國的國民議會和省級立法機構。在法國國民議會和參議院中法屬圭亞那各擁有兩個議席。
所有法國法律在法屬圭亞那均視為有效,但法國憲法第73條規定地方亦有權按地方特點對當地法律進行一定的修改。
法屬圭亞那從1982年開始是法國的一個大區和省。它分為兩個區和22個市鎮。
法屬圭亞那設省政府及大區政府,政府首腦為政府委員會主席。各省選舉產生省議會和省政府。省主席為法屬圭亞那省份的領導人。法屬圭亞那省政府主席兼任大區政府主席。
每隔六年法屬圭亞那進行省委員會(19席)和大區委員會(31席)的改選,從2021年起至今(2023年當時)大區主席是加布里埃爾·塞維爾 。
2016年1月1日,第一屆法屬圭亞那議會正式成立,取代此前的大區委員會和省委員會,作為法屬圭亞那新的立法機關。
法屬圭亞那是歐洲聯盟的一部分,因此它與巴西及蘇利南的邊界是歐洲聯盟極西的邊界,但不屬於申根區的地區(所有法國海外部分均不歸入申根區)。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法屬圭亞那分為三個區和22個市鎮(2015年廢除19個縣):
Remove ads
經濟




林業是法屬圭亞那的一個重要經濟行業,農業只集中在海岸地區,此外捕蝦業和金礦是值得一提的產業。
最重要的貿易對象是法國本土、千里達及托巴哥和義大利。主要出口品有魚、米和金,主要進口品有機器和汽車。
庫魯發射場目前成為內地的一個經濟和旅遊動力。
語言
圭亞那原住民的語言有六種,分成三種語系:
- 瓦揚皮語(wayampi)、埃梅里永語(émérillon)屬於圖皮-瓜拉尼語族(Tupi-Guarani);
- 阿拉瓦克語(arawak)、帕里庫爾語(palikour)屬於阿拉瓦克語族;
- 卡利納語(kalihna)、瓦亞納語(wayana)屬於加勒比語系。
- 法屬圭亞那克里奧爾語(Kriyòl gwiyannen)
- 蓋亞那克里奧爾語(Creolese)
宗教

教育
其它
糖和雨林木材成為了殖民地的經濟支柱。奴隸們從非洲帶了種植糖園的工作,儘管他們的成功被本地的印地安人的敵視和熱帶的疾病所限制。且在1848年的奴隸制度廢除以後,種植園的產量,從來無法配合法國的加勒比海殖民地,本地的工業幾乎崩潰了。
在大約相同的時間,法國決定減少監獄的費用,將受刑人移民至圭亞那,貢獻殖民地的發展。約有70,000罪犯,包括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和亨利·查理葉(Herry Papillon Charriere),在1895年和1933年之間到達。剛開始,許多流放的罪犯,熬過了惡劣的環境,大部分都死於瘧疾和酷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圭亞那仍然是罪犯的殖民地。
法國在羅尚波有一個軍事基地,外籍兵團亦設有森林基地,並在這裡駐紮和培訓上百士兵,同時擔任太空中心的守備任務。2004年3月法國的外籍兵團就是從這裡出發進駐海地。
徽章與旗幟
-
法屬圭亞那六個土著民族的旗幟(自2012年起)
-
憲兵隊紋章
-
1901年的歷史紋章
-
法屬圭亞那工會旗幟(也是2010-2015年法屬圭亞那總委員會使用的旗幟)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