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波蘭社會黨

波蘭的政黨(189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兰社会党
Remove ads

波蘭社會黨波蘭語Polska Partia Socjalistyczna,縮寫為PPS)是波蘭的一個左翼政黨。1892年,該黨成立。1948年,併入波蘭統一工人黨。1987年,重建。

快速預覽 波蘭社會黨, 簡稱 ...

波蘭第二共和國的締造者約瑟夫·畢蘇斯基是波蘭社會黨的成員,並在20世紀初擔任該黨領導人。

Remove ads

歷史

波蘭社會黨在1892年於巴黎成立。1893年,一個名為波蘭和立陶宛王國社會民主黨的政黨從波蘭社會黨分裂出來,而波蘭社會黨變得更傾向於民族主義,也更加注重於讓波蘭獨立,而波蘭和立陶宛社會民主黨更傾向於革命和共產主義。1892年11月,波蘭社會黨的領導層就一項政治計劃達成一致。這個計劃要比其所被指定的時代進步得多,它強調了: [2]

  • 基於民主原則建立獨立的波蘭共和國
  • 人民擁有直接選舉權
  • 波蘭的各個民族享有同等權利
  • 不論種族、國籍、宗教與性別,所有公民享有同等權利
  • 保證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與集會自由
  • 稅收應有積極意義
  • 確保八小時工作制
  • 指定最低工資
  • 男女同工同酬
  • 禁止招收童工(14歲及以上者才可招收)
  • 教育免費
  • 對因公致傷者提供社會支持

俄羅斯帝國爆發1905年革命後,波蘭社會黨成員數急劇上升,從幾百名活躍成員陡升至大約60000名成員,一躍成為大黨。[3] 黨內的另一次分裂發生於1906年,此次分裂使波蘭社會黨分裂為革命派左派,革命派由約瑟夫·畢蘇斯基領導,主張民族主義與波蘭獨立,左派則與波蘭和立陶宛王國社會民主黨結盟。不久,革命派重占上風並恢復波蘭社會黨的名字,而左派則日趨衰落,1918年與波蘭和立陶宛王國社會民主黨合併為波蘭共產黨

波蘭第二共和國時期,波蘭社會黨開始時支持約瑟夫·畢蘇斯基與其五月政變,但隨後加入反對派陣營。

1923年—1940年,該黨是社會主義工人國際的成員[4]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以地下組織波蘭社會黨——自由、平等、獨立的身份支持波蘭抵抗運動。1948年,波蘭社會黨內發生致命性分裂,因為共產黨採取薩拉米政策分化任何反對派。愛德華·奧休布卡-莫拉夫斯基所在的派系支持與波蘭人民黨結成統一戰線反對共產黨。而約瑟夫·西倫凱維茲領導的另一派系主張支持共產黨來完成社會主義計劃,但是反對強制推行一黨統治。戰前的政治敵意仍在對事情產生影響,而農民黨領袖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不會同意與社會黨結成統一戰線。共產黨將奧休布卡-莫拉夫斯基開除,並讓齊蘭凱維奇成為總理,以此利用這種分裂。

1948年,共產主義者和齊蘭凱維奇一派與共產主義政黨波蘭工人黨合併為波蘭統一工人黨,成為波蘭共和國的執政黨;而另一派系的剩餘成員隨同波蘭流亡政府流亡國外,倖存下來。

1987年,揚·約瑟夫·利普斯基這樣的左翼反對派人物成立同名政黨,試圖維持原來波蘭社會黨的傳統。但是,新的波蘭社會黨波蘭第三共和國的政治版圖中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

波蘭社會黨的主要宣傳刊物為《工人報》。

Remove ads

相關人物

總統與國家首腦

總理

其他人物

  • 揚·約瑟夫·利普斯基
  • 博萊斯瓦夫·利馬諾夫斯基
  • 亞當·喬烏科什
  • 莉迪婭·喬烏科什
  • 耶日·切謝伊科-索哈茨基(後來成為共產黨員)
  • 諾爾貝爾茨·巴爾利茨基
  • 揚·克瓦平斯基
  • 赫爾曼·列貝爾曼
  • 斯坦尼斯瓦夫·孟德爾頌
  • 斯坦尼斯瓦夫·杜博伊斯
  • 揚·穆拉克
  • 梅齊斯瓦夫·涅齊亞烏科夫斯基
  • 安托尼·帕伊達克
  • 費利克斯·佩爾
  • 卡齊米日·普扎克
  • 卡齊米日·索斯諾夫斯基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