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洛桑條約 (1923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洛桑条约 (1923年)
Remove ads

洛桑條約(法語:Traité de Lausanne土耳其語Lozan Antlaşması),是1922-1923年的洛桑會議期間簽訂的和平條約,其在1923年7月24日於瑞士洛桑魯米訥宮簽訂。[1][2][3][4]該條約正式解決了自一戰以來鄂圖曼帝國協約國陣營的法國英國義大利王國日本希臘王國南斯拉夫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之間的矛盾。[5]該條約內容主要以法文為主。[5]該條約是在試圖瓜分鄂圖曼帝國領土的《色佛爾條約》在最終失敗後且未獲批准後的第二次嘗試,色佛爾條約早在1920年就簽署,但是受到了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拒絕,並積極反對條約內的條款。在第二次希土戰爭後,伊茲密爾被土耳其收復,並在1922年10月簽訂了《穆達尼亞停戰協定英語Armistice of Mudanya》。[6][5]該協定規定了希臘、土耳其兩國人口將進行互換,並允許非軍事平民可不受限制地通過黑海海峽

快速預覽 Accord relatif à la restitution réciproque des internés civils et à l'échange des prisonniers de guerre, signé à Lausanne Lozan'da Türkiye ile Barış ve Savaş Esirlerinin Değişimi üzerine İmzalanan Antlaşma, 簽署日 ...

土耳其最終在1923年8月23日批准了洛桑條約,[7][8]其他所有簽署國則在1924年7月16日批准了該條約。[9]其在1924年8月6日在巴黎交存批准書後正式生效。[5]

此外,該條約還額外頒布了大赦令,赦免了1914年-1922年期間各國所犯之罪行。歷史學家漢斯·盧卡斯·基澤英語Hans-Lukas Kieser對此斷言,「洛桑條約默許了國家進行全面驅逐,消滅異族與異教群體之政策」。[10]

Remove ads

背景

Thumb
上圖乃未經批准的《色佛爾條約》所規定的土耳其領土,該條約很快在土耳其獨立戰爭後廢除,並由《洛桑條約》取代之

繼希臘軍隊被趕出小亞細亞鄂圖曼蘇丹穆斯塔法·凱末爾驅逐之後,大國民議會政府便拒絕接受《色佛爾條約》強加的領土損失。英國曾試圖在東部安那托利亞地區建立庫德國家來削弱土耳其在美索不達米亞基爾庫克的影響力。凱末爾主義的世俗言論緩解了國際社會對1915年亞美尼亞種族滅絕中倖存的亞美尼亞人的未來的擔憂,並同樣地減緩對庫德人自決的支持。根據1923年簽署的《洛桑條約》,東安納托利亞成為現代土耳其的領土,代價是土耳其將要放棄石油資源豐富的阿拉伯地區的領土要求。[11]

洛桑會議曾進行過相關談判。土耳其代表為伊斯麥特·伊諾努。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喬治·寇松為協約國代表,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則為希臘王國代表。談判從1922年11月20日開啟,歷經八個月的艱辛談判後,條約終於於1923年7月24日簽署。此外,協約國代表團也包括美國海軍少將馬克·蘭伯特·布里斯托英語Mark Lambert Bristol,他曾擔任美國高級專員並支持土耳其所做的努力。[12]

Remove ads

條約內容

洛桑條約共有143條,主要的章節包括:[13]

更多資訊 章節 ...

該條約規定了土耳其共和國獨立,然也規定須保護在土耳其境內的希臘東正教少數群體英語Greeks in Turkey與希臘的穆斯林少數群體英語Muslim minority of Greece。然而根據希臘與土耳其早先簽訂的《關於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公約英語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Exchange of Greek and Turkish Populations》,土耳其的大部分基督教人口與希臘的穆斯林人口已被驅逐出境,只有君士坦丁堡英布羅斯島忒涅多斯島的希臘東正教徒(當時約有270000人)[15]以及西色雷斯的穆斯林人口(當時約有129120人)被排除在外。[16]該條約的第14條還賦予了英布羅斯島和忒涅多斯島擁有「特別行政組織」的權利,然而土耳其政府在1926年2月17日取消了該權利。土耳其還接受失去賽普勒斯島的領土主張(該島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被歸由大英帝國管轄,但法律上仍然屬於鄂圖曼帝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摩蘇爾的命運交給國際聯盟裁決。土耳其還明確放棄了對佐澤卡尼索斯群島的所有領土主張,根據1912年義土戰爭後的烏契條約第二條,義大利有義務將該群島返還土耳其。[17][18]

Remove ads

條約內容摘要

更多資訊 部分, 章節 ...

領土

Thumb
位於多瑙河上的阿達卡萊島1878年柏林會議中被遺忘,使得他在1923年的《洛桑條約》前,他一直在法律上隸屬鄂圖曼帝國領土兼鄂圖曼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私人領土(事實上,羅馬尼亞在1919年曾單方面宣稱擁有該島的主權,並在1920年的《特里阿農條約》中強化了這個主張)。[20]隨著該島在1970年修建鐵門水電站英語Iron Gate I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時被淹沒,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後裔提出法律索賠的潛在可能也隨之消去。

該條約劃定了希臘、保加利亞與土耳其的邊界。具體來說,條約規定將愛琴海(原文為東地中海)距土耳其海岸三英哩以外的所有島嶼、小島和其他領土全部割讓給希臘,然而英布羅斯島忒涅多斯島拉比特島英語Tavşan Islands, Çanakkale是例外(參見第六條與第十二條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這兩條中都有一條特別說明,即除非另有明確規定外,土耳其的主權範圍將落在小亞細亞海岸三英哩以內。英布羅斯島和忒涅多斯島不在人口互換中,他們將根據土耳其保護少數群體的規定下受到保護(參見第三十八條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在希臘同意將卡拉阿奇割讓給土耳其後,土耳其向希臘所要戰爭賠款的主要問題就被放棄了。土耳其還正是割讓了對佐澤卡尼索斯群島(第十五條)、賽普勒斯(第二十條)[21]埃及蘇丹(第十七條)、敘利亞伊拉克(第三條)的所有主權要求,並(連同《安卡拉條約》)解決了後兩者的邊界問題。[5]

在各國於1918年10月30日簽署《穆茲羅斯停戰協定》時,敘利亞與伊拉克以南的阿拉伯半島領土仍由鄂圖曼帝國控制,該協定也並未明確指出這些領土。然而,《洛桑條約》的第三條對土耳其南部邊界的定義也意味著土耳其正是割讓了這些區域。這些領土包含葉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阿西爾地區與部分包含麥地那在內的漢志地區。土耳其軍隊事實上仍佔領著這些區域直至1919年1月23日。[22][23]

根據《洛桑條約》第25與26條,土耳其正式承認《特里阿農條約》中,將位於羅馬尼亞多瑙河上的阿達卡萊島割讓出去的條款。[5][20]該島因為當年柏林條約上的外交違規,在事實上一直是鄂圖曼帝國的領土。土耳其還放棄了1912年的烏契條約中對利比亞的特權(根據1923年《洛桑條約》第22條)。[5]

Remove ads

協議

在眾多協議中,有一項為土耳其與美國達成的單獨協議,即切斯特租界協議英語Chester concession。1927年1月18日,美國參議院以50:34的票數拒絕批准該條約,理由是其比美國憲法規定的三分之二的票數少了六票。[24]此後,土耳其廢除了這項特權。[13]

此外,土耳其還必須任命四位歐洲司法事務顧問,任期五年。[25]這些顧問將會觀察土耳其的司法改革進程,如若他們建議的改革都沒有實施的話,顧問的合同可以續簽。[25]隨後,土耳其努力制定並頒布了新的土耳其憲法英語Turkish Constitution of 1924,並在上述五年結束前將瑞士民法英語Swiss Civil Code義大利刑事訴訟法英語Italian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與德國商業法納入其中,改革了土耳其的司法制度。[25]

大赦公告

Thumb
大赦公告

該條約第十部分被稱為大赦公告,其對1914年至1922年期間犯下任何「與政治事件」相關罪行的人實行豁免。[26][27]是以,該條約終止了起訴鄂圖曼帝國戰犯英語起訴鄂圖曼戰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犯下亞美尼亞種族滅絕亞述人種族大屠殺希臘種族滅絕等相關罪行的努力,[28][29]並將這些有罪不罰的現象編纂成法。[30]

遺產

Thumb
簽署《洛桑條約》後的土耳其代表團。該代表團由伊斯麥特·伊諾努領導(圖中正中央)

《洛桑條約》最終促使國際社會承認了土耳其共和國為繼承了鄂圖曼帝國的主權國家。[5]根據該條約,鄂圖曼帝國的公債將由土耳其與前鄂圖曼之新興國家共同承擔。[31]《土耳其海峽公約》則維持了13年,直到1936年被《蒙特勒海峽制度公約》取代為止。[32]不久後,條約中的海關限制又被重新修訂。

對於希臘來說,該條約結束了其「偉大理想」之推動,即現代希臘應該擁有小亞細亞之領土主張。這些地方在長達三千多年的時間裡一直居住著講希臘語的人,同時也構成東羅馬帝國的野心。

根據《洛桑條約》,哈塔伊仍然是法屬敘利亞的一部分,但後來其在1938年獲得獨立,隨後變成哈塔伊共和國,1939年的全民公投後成為土耳其的一部分。土耳其新政權的反對派獲得政治大赦,並保留了150次例外的權利。[33]土耳其150位不受歡迎人物(大多都是鄂圖曼王朝後裔)也在後來慢慢恢復了公民身分,其中最後一位是1974年回歸公民身分。[來源請求]

大衛·勞合·喬治表示該條約乃「卑鄙、懦弱與臭名遠播的投降書」。[30][34]

歷史學家諾曼·奈馬克英語Norman Naimark指出:「《洛桑條約》是整個20世紀違背了人民意願進行人口交換的關鍵性國際先例」。[35]

歷史學家羅納德·格里戈爾·蘇尼英語Ronald Grigor Suny指出該條約「從根本上確認了驅逐出境,甚至於屠殺式種族清洗將作為解決人口問題的潛在辦法之有效性」。[36]

歷史學家漢斯·盧卡斯·基澤英語Hans-Lukas Kieser指出「《洛桑條約》默許了驅逐與消滅異族、異教團體之全面性政策,此對德國修正主義者與其他許多民族主義者存在巨大的吸引力」。[10]

Remove ads

陰謀論

《洛桑條約》在土耳其國內引發了一系列陰謀論。有人聲稱,該條約將在一個世紀後到期,並且條約中還有著關於開採自然資源的「秘密條款」。2010年代的一種主流陰謀論認為,該條約將在2023年到期,土耳其將被允許開採石油[37]

參見

註腳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