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洪秀全故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洪秀全故居map
Remove ads

洪秀全故居[1]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秀全街道大㘵村官祿㘵[2],即大㘵村大㘵吉祥街1號[3]

快速預覽 洪秀全故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除洪秀全故居、書房閣、洪氏宗祠、洪仁玕故居遺址等一系列建築外,洪秀全紀念館還管理鄰近的馮雲山故居遺址[4]

歷史

洪秀全故居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是洪秀全及其家族在花縣的舊居。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的咸豐四年(1854年),清軍縱火焚毀了洪秀全故居[2]、村塾及洪氏宗祠。後復建洪氏宗祠[5]:22

1959年,根據考古發掘,參照當地客家民居形制,在原址牆基上進行重建復原洪秀全故居[2]。同時,復原洪秀全青少年時期讀書和教書的村塾「書房閣」,1961年對外開放[6]。1961年時,業已在洪氏宗祠建立廣東省花縣洪秀全紀念館[5]:22郭沫若題寫「廣東省花縣洪秀全紀念館」、「洪秀全故居」、「書房閣」三塊牌匾[6]

1988年,洪秀全故居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991年6月,在新華鎮新華路52號新建洪秀全紀念館[7]。洪秀全紀念館占地1.3萬平方米,展館面積1715平方米,1991年11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除序廳外,共分四個展廳,主要展出反映洪秀全在花縣生活、學習和領導拜上帝會的文獻資料[8]。洪秀全紀念館與洪秀全故居相距十公里[7]

1994年,洪秀全故居定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定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2005年,成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6]

2003年4月,花都區十名人大代表呼籲「將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紀念館兩景點合一」。2006年,當地啟動「合一」計劃,原計劃三年內完成,但因各種原因延遲。2013年之後,原洪秀全紀念館改設花都區博物館[7]

2014年,在鄰近洪秀全故居廣場的地方新建洪秀全故居紀念館[9],並對外開放[7]。洪秀全紀念館現為國家三級博物館,洪氏宗祠闢為紀念館輔助陳列室。

Remove ads

景區相關

洪秀全故居景區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包括洪秀全故居、書房閣、洪氏宗祠三座主體建築[6],以及傳說為洪秀全早年手植的兩棵龍眼樹[5]:22、書房閣出土的石獅子、洪秀全高祖畫像、洪仁玕故居遺址和民房牆基等文物和遺址[6]

洪秀全故居、書房閣、洪氏宗祠、洪仁玕故居遺址等建築為一個整體,均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之內[10]

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故居為一排坐北朝南的泥磚瓦木結構的平房,共為六間相連的一廳五房。這是當地的傳統民居形式,客家人稱之為「五龍過脊」。其呈長方形,東西寬16.5米,南北深5.5米,建築占地面積91平方米。雙坡懸山頂,小青瓦屋面,泥土磚牆,灰砂石頭基腳。每個房間面積約13平方米,房頂15根檁子,沒有窗戶;門高2米,寬0.9米[2]

故居西端第一間,被認為是洪秀全賴蓮英夫婦早年居住的房間,內設的床、帳、枕、席如舊。認為幼天王洪天貴福出生於此。門額上懸掛郭沫若題寫的「洪秀全故居」橫匾。西端第二間房,認為是洪秀全父母洪鏡揚夫婦居住的房間,正中牆上懸掛著洪秀全高祖父洪英綸夫婦的畫像,上有洪秀全題寫的像讚[2]

書房閣

書房閣位於洪秀全故居東側,是該村村塾。1951年,洪氏後人在清挖書房閣遺址時,發掘出原砌於書房閣後廳門口兩牆腳處的一對花崗岩石質的石獅子。石獅子頭部、前足經雕鑿成型,後身為長方石板。獅頭高39厘米,長40餘厘米[11]

有說1959年,根據考古發掘,在原址牆基上重建復原書房閣[11]。該時間存疑,1961年相關文章,則稱「現在什麼遺蹟也看不到」,僅「在遺址旁設立了一個木牌說明」[5]:22

復建的書房閣為坐東朝西的三間兩廊平房,總面寬10.5米,進深11.9米,建築占地面積132平方米。雙坡懸山頂,綠灰筒瓦,泥磚牆,三合土牆基,紅階磚鋪地。正門上懸掛郭沫若題寫的「書房閣」三字木匾。進入正門中間是花崗岩條石鋪砌的天井,天井兩側為廊,九架,人字頂。裡間廳堂有四根青磚金柱,內部擺放18套從附近鄉村徵集的書桌椅[11]

洪氏宗祠

清朝康熙年間,洪氏家族的先祖洪㳂三從嘉應州(今梅州市)石坑堡遷居廣州府花縣福源水村,數年後,又遷居官祿㘵。洪氏宗祠當是洪氏家族遷居官祿㘵後所建,位於洪秀全故居西側。宣統三年(1911年),洪氏族人籌款重建被燒毀的洪氏宗祠[10]。當代,大㘵村洪氏宗祠列為花都區不可移動文物[4]

洪氏宗祠是一座坐北朝南、磚瓦木石結構、二進三開間、四合院式布局的建築。建築中有天井及兩廡,總面寬12.7米,進深20.5米,占地面積264平方米。雙坡硬山頂,灰塑龍船脊,綠灰筒瓦,青磚牆,紅階磚鋪地[10]

宗祠山門嵌石額,陰刻「洪氏宗祠」,落款刻「宣統三年辛亥孟秋吉旦重修」。兩邊蝦公梁有石獅和雕花異形斗拱,門面嵌花崗岩石牆腳。後堂大廳有四根杉木金柱,正中的祭台上供奉祖宗牌位,上面刻有一副長聯:由嘉應徙楊梅祖德宗功經之營之力圖官祿之基礎 籍花峰貫花邑光前裕後耕也學也恢宏敦煌之遺風[10]

洪仁玕故居遺址

洪仁玕故居遺址列是洪秀全族弟洪仁玕的舊居遺址。此建築遺址與洪秀全故居相隔一條小巷,原為兩間小房,當地人稱一明一暗。咸豐四年(1854年),被清軍燒毀。現存一處闊三米、深五米的房屋牆基[12]:4。列為花都區不可移動文物[4]

洪秀全故居紀念館

洪秀全故居紀念館位於故居廣場、洪秀全雕像後,是一座嶺南建築風格的仿古建築。占地面積3948平方米,青磚混凝土結構,歇山頂,青色琉璃瓦。2014年建成,並對外開放[2]

館內常設「洪秀全與太平天國歷史陳列」,分為花都之子、創教宣道、起義金田、建都天京等10個部分,重點介紹洪秀全馮雲山洪仁玕等「花都之子」,在創立拜上帝會、發動和領導金田起義中的功勳[2]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