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浦上教會

日本長崎市的天主教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浦上教會map
Remove ads

浦上教會(日語:浦上教会うらかみきょうかい Urakami kyōkai */?),通稱浦上天主堂浦上天主堂うらかみてんしゅどう Urakami tenshudō),是位於日本長崎市天主教教堂,以無原罪聖母主保。1914年完工,1945年因長崎核爆被毀,1959年重建,1962年成為天主教長崎總教區主教座堂,現今已成為長崎市的著名景點。目前堂區所屬教友總數約7千人,在日本名列前茅。

快速預覽 浦上天主堂, 國家/地區 ...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原子彈爆炸前的浦上天主堂

浦上天主堂原是一座磚砌羅曼復興式建築,建於1895年2月。

1865年,法國神父貝爾納·佩蒂讓英語Bernard Petitjean發現幾乎全體浦上村民均為島原之亂隱匿下來的天主教徒。1869年和1873年之間,有超過3600名村民遭到驅逐日語浦上四番崩れ。在流亡的7年期間,有650人死亡。1873年,受迫害的隱藏基督徒回到他們的家鄉,決定建立自己的教堂。他們購買的土地,是在兩個世紀中曾經遭受屈辱盤問的地方。一年一度的「踏繪」要求踐踏聖母像或耶穌像。他們認為這個地方是紀念長期迫害的適當地點。建築由Francine神父始建。兩座鐘樓高64米,建於1875年。到1925年完成時,為東亞最大的天主教堂。

1945年8月9日,美國陸軍航空軍對長崎進行原子彈轟炸,在浦上一帶引爆,將距離原爆點僅有500米的教堂徹底摧毀。當時許多基督徒正聚集在教堂舉行彌撒,慶祝聖母升天節,由於射線和倒塌的石頭而全部身亡。1945年10月,原子彈爆炸後不久,長崎醫科大學名譽教授、長崎市議會議員國友鼎在市議會上就被原子彈爆炸的大教堂遺址的保存發表了講話,他說:「我們對爆炸造成的損失負責。『我們必須詳細記錄之後發生的事情……』並呼籲保存。」[2]1949年4月,長崎市原子彈保存委員會」成立[3]

1946年5月,自被爆的天主堂中清除瓦礫並加以整備,建立了臨時教會[4]。部分外牆廢墟則應原爆資料保存委員會等單位的請求,作為原貌的被爆遺構予以暫時保存。12月15日,新天主堂落成(建築面積171坪,木造平屋建,最多可容納約2,000人)。當日舉行感恩彌撒,長崎縣知事杉山宗次郎亦到場參與[5]

Remove ads

原爆遺構的保存問題

1945年8月9日原子彈爆炸後,浦上地區幾近全毀[6]。浦上天主堂的正面外牆雖受損,仍勉強殘存[7][8],但整體教堂建築幾近崩毀[9][10]

天主堂遺構是否應予重建或保存,自戰後初期即產生分歧意見。1945年10月,長崎醫科大學名譽教授、同時為長崎市議會議員的國友鼎日語国友鼎,便在市議會主張應如同保存龐貝遺址一般,將包括浦上天主堂在內的長崎市原爆遺跡保存下來,做為人類對此災難的歷史記錄[2]。 1949年4月,長崎市成立「原爆保存委員會」[3]。 與此同時,許多倖存的浦上信徒則盼望能在原址重建天主堂。據報導,自原爆兩個月後,約有一千名信徒仍於教堂廢墟周圍搭建簡陋避難所生活,每週於廣場上由大浦天主堂派遣神父主持彌撒。1946年12月,臨時小禮拜堂竣工[5],1949年5月更舉辦了聖方濟·沙勿略來日四百週年紀念彌撒,吸引約1萬5千人參加,浦上天主堂遂成為信仰與祈禱的重要象徵[11]

1955年5月,因第五福龍丸事件引發日本社會反核與反美情緒高漲。長崎大司教山口愛次郎赴美尋求重建資金時,據傳美方提出「須拆除天主堂遺構」作為資助條件之一[2]。同年,長崎市亦與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聖保羅市締結為日美首對姊妹市[3]。儘管當時市長田川務原支持保存遺構,他在訪美返國後立場大變,1958年在市議會中明言「原爆必要性的爭論尚未定論,教堂廢墟未必具有保留價值,亦無意投入大量市費予以保存」,並決定拆除教堂遺構。[12]

信徒組成的「浦上天主堂再建委員會」明確表示,計畫於原址以信徒捐款重建。1958年1月,此計畫曝光[12]。原爆資料保存委員會則提議於他處興建新堂,以保存原址遺構。然而,山口大司教強調該地原為江戶時代信徒遭強迫踏繪的莊屋宅邸,後歷經多方努力才取得土地,對信徒具有重大意義,絕不接受遷建。最終,因浦上教會與市政府均選擇重建,原天主堂廢墟遭全面拆除。現今,浦上教會信徒會館二樓設有資料室,展出於重建時發掘之聖母像、聖杯、玫瑰念珠等被爆遺物,免費開放參觀。雖部分遺構保留,但未能如同廣島原爆圓頂館」(原廣島縣產業奨勵館)般完整保存,這一錯失至今仍引發許多惋惜。[13]

2018年6月30日,「長崎與天草地方的潛伏基督徒相關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大浦天主堂被承認,但重建的浦上天主堂不包括在內。

Remove ads

原爆遺骸

被爆聖母像

Thumb
聖堂內展示的被爆聖母像(2009年6月)

1929年,聖堂祭壇上安置了一尊木製的聖母瑪利亞像,其設計據信取材自巴托洛梅·埃斯特萬·牟利羅的名作《聖母無染原罪》。原子彈投下後,浦上天主堂倒塌[14]。戰後,出身浦上的嚴律熙篤會神父野口嘉右衛門在瓦礫中發現了這尊聖母像的頭部,遂被稱為被爆聖母像(被爆マリア像)。[15]之後由苦修會大修道院日語トラピスト修道院與純心女子短期大學(現長崎純心大學日語長崎純心大学)教授片岡彌吉保管,最終於1990年歸還浦上天主堂。

浦上天主堂原展示其複製品,2000年,原件由皆被爆者之一的木工西村勇夫修復[16],並修建了供奉聖母像的祭壇。2005年8月9日小聖堂竣工後,教堂向公眾公開展示原件[17][18][19]

該像曾於1985年與2010年兩度前往梵蒂岡,第二次時接受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祝福。[20]目前亦有推動將此像登錄為世界遺產的運動[21][22]

Remove ads

鐘樓

Thumb
鐘樓遺骸
Thumb
2025年奉獻的小鐘「希望的聖卡特莉之鐘」

教堂內的大鐘亦稱「安吉拉的鐘」(アンジェラスの鐘)或「長崎之鐘」[23][24][25][26]。舊聖堂鐘樓於1925年完工[27]。原爆造成聖堂倒塌時,北側鐘樓被炸飛,落於約30公尺外的地面,迄今仍保存在原地。原落點原為小川,現已改道保存於陸地上。此為舊堂所遺留唯一遺構,依長崎市「被爆建築等等級分類」,列為最高等級A級[28]

原鐘樓內設置的小鐘在爆炸中被完全毀壞;而南側鐘樓所懸掛的大鐘,則在瓦礫中被發現時幾乎毫髮無損,並於1945年12月24日的聖誕彌撒中再次敲響。[29]這口大鐘因永井隆所著的《長崎之鐘日語長崎の鐘》,及其改編的同名電影與主題曲而廣為人知[30][26][31]。此鐘至今仍會於每年8月9日舉行的長崎原爆犧牲者慰靈和平祈念式典中鳴響,作為追思與和平的象徵。[32][33]

戰後重建後,原浦上天主堂僅存大鐘持續使用。被炸毀的小鐘殘件則被保存並展示於教堂內的禮堂中。[34]

2025年5月,來自美國的天主教信徒捐贈了一口依據原樣復原的小鐘複製品。這口鐘以與原鐘相同的青銅製成,直徑超過80公分,高約60公分,忠實還原了其外觀與尺寸。[35][36]這項捐贈計畫由一位美國大學教授倡議發起,其祖父曾參與曼哈頓計畫。該教授號召天主教信眾捐資支持,並於7月17日舉行了鐘的祝福儀式[37]。這口新鐘被命名為「希望的聖卡特莉之鐘」,預定將於8月9日——原爆投下80週年紀念日當天首次敲響。[38][39][40]

Remove ads

被爆十字架與其他遺構

2019年,一座原本由美國研究機構保存的木製十字架,被正式歸還給浦上天主堂。據美國西北大學文化人類學教授宮崎弘一(Hirokazu Miyazaki)介紹,該十字架由俄亥俄州威爾明頓大學和平資源中心(Peace Resource Center of Wilmington College)收藏。根據美國前海軍士兵沃爾特·G·胡克(Walter G. Hook,2010年逝世,享壽97歲)的證言,他於1945年10月、戰爭結束後不久駐紮長崎,並在浦上天主堂的廢墟中發現了這座十字架。當時他與長崎教區主教山口愛次郎(Yamaguchi Aijiro)交情深厚,主教便將該十字架轉交給胡克保管。胡克隨後將其寄回美國老家,由其父母保管多年。[41][42][43][44]

聖阿格妮絲像

聖堂內另有一尊石雕的聖阿格尼絲像,1945年原爆時亦遭破壞。該雕像受損嚴重,頭部與雙手脫落,但軀幹部分仍完好。此像目前也由長崎原爆資料館收藏,作為展示原爆對信仰建築與藝術品造成破壞的歷史見證[45]

瑪利亞十五玄義圖

此圖為描繪玫瑰經中「十五玄義」(歡喜、痛苦與光榮三大奧蹟)之圖像群,共15幅,原懸掛於浦上天主堂內。這些圖像由日本畫家高田正雄繪製,屬於融合和洋風格的宗教藝術。原作於原爆時受損,多數圖像部分燒毀,但仍有部分殘存。現存之圖亦由長崎原爆資料館典藏保存[46][47]

圖片

參考資料

外部鏈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