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千代田號防護巡洋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千代田號防護巡洋艦
Remove ads

千代田號防護巡洋艦(日語:千代田ちよだ chiyoda ?)是大日本帝國海軍防護巡洋艦[2](日本海軍法令上分類為三等巡洋艦[3])。

快速預覽 千代田 ちよだ, 概況 ...

本艦的建造目的,是為了代替之前失蹤的畝傍。本艦作為日本聯合艦隊的其中一員參加了甲午戰爭清朝北洋艦隊作戰,大多從事偵察等輔助任務。後來先後改為海防艦[4]、魚雷母艦(又稱魚雷艇補給船,日語:水雷母艦[5]、潛艇母艦(又稱潛艇魚雷補給船,日語:潜水艦母艇[6]、訓練船,最後作為靶艦被擊沉。

本艦的艦名來源於江戶城的別稱「千代田」(意謂「流傳子孫千代的土地」)[7][8],繼承自幕末炮艦千代田形日語千代田形[9][10]。此後該名字又多次得到利用,包括太平洋戰爭時期的日軍輕型航空母艦和戰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兩艘潛艇救援船。

Remove ads

設計和概述

Thumb
千代田號側面及頂視圖

1883年(明治16年),日本決定購建新的「大艦」,以充實海軍軍力[11]。最終方案為向英國訂購兩艘(即浪速高千穗),以及向法國訂購一艘(即畝傍[9]。然而1886年底,畝傍在建成返航途中失蹤,日本方面獲賠保險金124萬5309日元,並決定將獲得的保險金用於建造一艘新的軍艦來代替失蹤了的畝傍[8][12]。出於對法式設計的不信任,新艦的訂單交給了英國公司,由設計師白勞易根據日方要求設計,在格拉斯哥造船廠建造。

本艦外觀上有3根桅杆,均為單根樣式。前桅杆上設有瞭望哨。前桅杆後方為跨越兩側的艦橋,再後為中部的單煙囪。煙囪周圍設置有煙管型通風塔,兩側為艦載艇系留場,以兩艘為一組、每舷4組的方式放置。動力部分,本艦原本裝備有6座汽車式圓型鍋爐,1897年改裝為12座更新式的貝爾維爾式水管鍋爐[13]

本艦原打算配備法國加奈12.6英寸(320公釐)火炮,但因為頂部重量超重而放棄這一想法[14]。實際建成時,本艦的主要火力為10門阿姆斯特朗40倍徑單裝120毫米速射炮。其中1門設置於艦艏前桅杆之前,由炮盾提供防護;1門在艦艉後部甲板;另外在中部桅杆附近兩側的艦體突出部位每舷裝設4門。艦上副武器為14門哈奇開斯47毫米單裝3磅速射炮,其中在舷側的120毫米炮兩兩之間見縫插針安裝1門3磅炮。魚雷火力為3具356公釐(14.0英寸)單裝魚雷發射管,全部安裝在主甲板上[14]。另外按照當時的慣例,強化了艦艏並安裝有沖角,以遂行撞擊戰術[14]

本艦的防護方面參考了英國納爾遜級裝甲巡洋艦英語Nelson-class cruiser的設計,設有一段水線裝甲板,有點像是納爾遜級的縮小版本,因此某種意義上本艦也可以算作是日本的第一艘裝甲巡洋艦。惟其裝甲帶狹窄,頂多算是「裝甲帶巡洋艦(英語:Belted cruiser,日語:装甲帯巡洋艦)」。艦體使用了哈維爾式滲碳裝甲,分劃為84個水密艙[15]

Remove ads

艦歷

建成至早期

1888年(明治21年)9月27日,日本海軍將預定新建的巡洋艦命名為千代田[16][2]。同年12月4日,本艦蘇格蘭詹姆斯-喬治·湯姆森公司英語John Brown & Company格拉斯哥造船廠正式動工興建[8]。1890年(明治23年)6月3日,本艦下水[17]。同年8月23日,日本海軍將本艦歸類為「第一種」,入籍吳鎮守府[18]。1891年(明治24年)1月1日,本艦建成[8],開始返回日本。同年4月11日,返抵橫須賀[8][19]

甲午戰爭

1894年,中日之間因為朝鮮問題而關係日趨緊張。1894年6月2日,海軍軍令部下令常備艦隊在仁川、釜山兩港集合,當時千代田、高雄日語高雄 (巡洋艦)兩艦正在福州馬尾港停留[20]。6日,千代田抵達釜山。常備艦隊司令長官伊東祐亨海軍中將收到命令護送朝鮮公使大鳥圭介赴任的命令,松島、千代田7日出發護送公使一行北上,9日抵達仁川港[20]。仁川停留期間千代田曾出港前去迎接運送混成旅團的運輸船[21]。16日,日本方面認為清政府的交涉態度越來越強硬,為此必須將常備艦隊集結起來並緊急修理,同時變更編制[21]。因此決定在仁川只保留三艘軍艦(武藏日語武蔵 (スループ)赤城日語赤城 (砲艦)八重山日語八重山 (通報艦)),其他各艦(松島吉野、千代田、高雄、大和筑紫)由伊東率領返回佐世保[21]。23日,6艦返回佐世保港,隨即緊急修理[22]。7月19日,日本向清朝發出最後通牒。同一天日本開始將常備艦隊及西海艦隊整合為聯合艦隊;千代田分派在本隊第一小隊,序列第二[23]

7月25日,日本在豐島海戰搶得先機,戰爭爆發。豐島海戰後,聯合艦隊調整了編制(本隊第一小隊:松島、千代田、嚴島;第二小隊:橋立、比叡日語比叡 (コルベット)、扶桑),7月30日-8月5日,聯合艦隊都在隔音島臨時泊地進行加煤等事宜[24]。9月5日,聯合艦隊收到大本營送來的命令,要求以本隊、第一、第二游擊隊及附屬艦艇護送運輸船(第一軍司令部及第三師團大部),而第三游擊隊以及魚雷艇隊則前往大同江口建立臨時根據地,同時支援日軍對平壤的攻勢[25]。9月14日,各艦起錨,護送運輸艦往大同江進發[26]

同年9月17日凌晨,第一游擊隊、本隊及兩艘其他艦艇到達海洋島附近,沒發現北洋艦隊,於是繼續前往大孤山海灣的大鹿島處;10:50本隊發現東北方向有煤煙[27]。此即正在大東溝掩護陸軍登陸的北洋艦隊主力。雙方隨即展開交戰。千代田依然隸屬於本隊,主要與北洋艦隊主力交戰,對北洋軍艦造成一定損傷。15:20,戰場上雙方艦隊已經分為兩部分各自為戰,本隊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扶桑與北洋定遠鎮遠二艦交戰,第一游擊隊4艦則圍攻傷重的靖遠來遠[28]。戰鬥中松島受到一發大口徑炮彈命中起火喪失作戰與指揮能力,16:10前後掛起「各自作戰」的信號旗,本隊向東南方向退去[29][30]。臨近日落時,伊東為免夜戰中遭到清軍魚雷艇襲擊,下令撤退[29]

黃海海戰後,伊東認為北洋艦隊可能返回威海衛,於是準備18日率隊前往威海衛一帶,但未見北洋艦隊蹤影(實際上北洋艦隊主力已經去往旅順修理)。伊東據此判斷北洋艦隊可能留在登陸場護衛陸軍登陸,於是又率領艦隊返回前一天的戰場處,只發現了一艘從大東溝開往旅順口的清朝蒸汽船,並將其擊沉;接著又發現在淺灘擱淺的楊威號,並進行了破壞。19日早上艦隊返回大島錨地[31]。此後千代田執行了一系列偵察任務[32]

10月22日16:00,八重山、千代田、鳥海日語鳥海 (砲艦)、筑紫、磐城日語磐城 (砲艦)作為先導艦提前出發,在花園口外海部署為後續船隊充當路標。24-27日,第二軍司令部及第一師團24049人登陸,並向金州城進發[33]。另一方面,10月25日,在威海衛偵察的浪速、秋津洲兩艦回報北洋艦隊主力早上已經出港,於是伊東率領本隊、第一游擊隊、第二游擊隊前往長山群島一帶搜索,而第三、第四游擊隊、特務艦以及運輸船隊立即提高警戒[34][35][36]

11月20日,伊東率領本隊、第一、第二游擊隊及第一魚雷艇隊作為旅順口之戰的策應,在大連灣各炮台前巡邏。10:00前後抵達老鐵山海灣。此後千代田脫離本隊,靠近岸邊打擊了多股清兵。清兵遭到炮擊潰散,千代田再也找不到目標後,13:30返回鳩灣與主力會合,繼續攻擊沿海清軍炮台。[37]

1895年1月上旬,日本陸海軍制定了山東登錄計劃,決定以第三、第四游擊隊近程掩護運輸船隊在成山角登陸;陸軍開始登陸的同時,本隊、第一、第二游擊隊以及各魚雷艇隊將前往威海衛準備截擊北洋艦隊[38]。1月19日,各隊陸續從大連灣陸續出港,20日護送著第一批運輸部隊抵達預訂的登陸場[39]。1月底至2月初,日軍逐步攻陷了威海衛的外圍炮台,北洋艦隊殘存艦艇只能困守於威海衛泊地內。2月7日,伊東判斷兩次魚雷艇襲擊後,定遠、來遠、威遠等主要艦艇坐沉,北洋艦隊已經軍心渙散,於是下令聯合艦隊總攻。其中本隊、第一游擊隊同編為右軍,以單縱陣10節航速向威海灣東口前進,主要攻擊劉公島炮台;第二、第三、第四游擊隊共15艘為左軍,目標為日島炮台[40]。清軍炮台還擊,但殺傷有限;是此行動千代田未有受損記錄[40]。14-15日,一直苦苦支撐的威海衛清軍在人員傷亡慘重、彈藥告罄、援軍又遲遲不至的情況下,被迫向日軍投降。

2月14日,鑑於北洋艦隊已經全軍覆沒,日本方面決定組建南方派遣軍,抽調松島、橋立、嚴島、千代田、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和泉等為南方派遣艦隊主力[41]。各艦2月下旬返回吳港修理,預定3月15日之前到佐世保軍港集合。其中千代田修理進度比較慢,南方派遣艦隊不再等待而先行出發[42]。千代田修理完成後,臨時歸西海艦隊指揮,4月13日護衛征清大總督府前往旅順口[42]。由於清日兩國開始和談,原定發動的直隸平原戰役中止[43]。5月18日,千代田再護送征清大總督府返回宇品[42]

1895年(明治25年)2月26日,千代田偕同捕獲的原清朝巡洋艦廣丙號威海衛出發返回日本[44][45],3月5日抵達吳港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割讓台灣等予日本。台灣當地士紳組織義軍反對日本占領。為此日本調動軍隊決心武力占領台灣。同年5月29日14:00,近衛師團三貂角開始登陸,至31日登陸完畢[46]。6月2日15:00,松島、千代田、浪速、高千穗4艦於基隆外海集合,而當地清兵未能確定來者身份,故而炮台沒有射擊[47]。3日08:51-09:13,因看到登陸日軍從基隆東方高嶺前進,日艦發空炮聲援[47]。稍後社寮炮台開炮,10:15仙洞炮台也開始攻擊日艦;日艦遂還擊,10:50各艦停止炮擊,駛向深澳外海[47]。4日12:30常備艦隊與攻占了基隆的陸地部隊取得聯絡,開始著手基隆港的掃雷作業;6日17:00掃雷作業結束,日軍從此可以直接從基隆港進行運輸與補給[48]

Remove ads

間戰時期

Thumb
千代田號,大約攝於1900年

千代田的鍋爐因長期使用,燃燒室出現蒸汽洩漏的情況,蒸汽壓力從160磅(73公斤)下降到了130磅(59公斤)。甲午戰爭結束後,1895年7月,有關方面在吳鎮守府造船部檢修千代田的主機和鍋爐,更換了各種輪機零部件,也新換了煙囪。10月千代田完成作業出港,回歸常備艦隊。[49]

1897年(明治30年)4月,鑑於鍋爐逐漸老化,千代田在吳鎮守府造船部大修,這次拆除了全部6座汽車式鍋爐,更換為12座法國制貝爾維爾式鍋爐,同時更換了主機軸管。輔機也拆除下來運到陸地上,以徹底更換磨損老化了的部件。這次改裝直到明治31年5月方才結束。[13]

1898年(明治31年)3月21日,日本海軍制定軍艦及魚雷艇等級,將3500噸以下的巡洋艦劃分為三等巡洋艦[50]。該分類共包括千代田等5艘軍艦[51][3]。同年美西戰爭期間,千代田受日本政府派遣前往馬尼拉保護當地日本僑民。

1900年(明治33年)1月,千代田返回吳海軍造船部,為多處腐蝕破孔應急修理[52]。同年5、6月間再次因為鍋爐圍板、蒸發管等多處部件穿孔的問題,回到吳港修理,9月才返回常備艦隊[53]。10-12月期間,為了應對中國的義和團運動,千代田奉命在大沽芝罘一帶活動。之後千代田作為海軍輪機預備軍官(日語:海軍少機関士候補生)的訓練艦[53]

1901年(明治34年)9月編為第一預備船。[53]

時至1902年(明治35年),千代田的狀態已經非常惡劣,只能勉強保持航行能力。當年3月千代田曾短暫重返常備艦隊編制,僅一個月後的4月就再次編為第三預備船,對艦體及主機大修。這次大修直到1903年(明治36年)3月才完成[54]。大修後有關方面對千代田進行了一次海試,這次的成績還不錯,錄得最大航速18.3節(33.9公里每小時)[55]

Remove ads

日俄戰爭

1903-1904年間,日本和俄國之間為了爭奪在朝鮮的權益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此時性能比較落後的千代田編列入第三艦隊第六戰隊,戰隊司令為東鄉正路日語東郷正路海軍少將[56]

1903年12月18日,千代田奉命抵達仁川港,接替早前駐泊於此的濟遠號監視港內俄軍動向[57]。12月29日,俄羅斯帝國海軍派出防護巡洋艦瓦良格號前往仁川換防,此時日本在仁川港內的存在僅有千代田一艦,噸位及火力均遠遜於瓦良格號,在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57]。1904年1月8日,炮艦高麗人號前來支援,並且刻意在千代田旁邊錨泊,與瓦良格號一同對千代田形成夾擊之勢[57]。2月1日,時任艦長村上格一日語村上格一海軍大佐將停泊點更換到了仁川港出入口處[58]。5日艦上收到了國交斷絕電報;6日下午得到進一步的消息,稱聯合艦隊主力已經起航,其中瓜生外吉海軍少將率領的第二艦隊第四戰隊正在往仁川方向前來[59]。7日23:55,村上指揮千代田悄悄出港,向西南方向的伯階島駛去;8日早上與瓜生的第四戰隊在伯階島會合[59]。14:15瓜生部隊以千代田為先導艦,護送著登陸部隊搭乘的運輸船駛入仁川港水道[60]。15:28,千代田帶領高千穗與第9魚雷艇隊離開隊列前往港內泊地,瓜生則率領其他艦艇護送著運輸船繼續前進。16:00日艦發現高麗人號正向港外駛來。在對峙中高麗人號通過了千代田與高千穗兩艦左舷,為了堵截高麗人號,裝甲巡洋艦淺間左轉擋在高麗人號前面,迫使高麗人號右轉;接著第9魚雷艇隊的4艦跟上左右包抄[60]。16:40,在日軍各艦進逼下的高麗人號因為驚慌而開了一炮,不過沒有擊中任何目標;隨後高麗人號右滿舵返回泊地[61]。17:30第四戰隊各艦進入仁川港內,千代田、高千穗以及第9魚雷艇隊逼近瓦良格號,明石靠近運輸船停泊,浪速新高、淺間三艦則退出港外。當晚瓜生向俄方遞交了最後通牒,要求俄艦於次日出港,否則將直接在港內交戰。

2月9日凌晨,日軍完成登陸行動,千代田等日艦陸續退出至港外[62]。11:40,瓦良格號及高麗人號開始起錨。12:20,俄艦距離淺間約5000米,淺間開始射擊[63]。隨後雙方各艦紛紛投入到戰鬥中。千代田沒有加入瓜生的隊列,而是集中火力向高麗人號射擊[63]。兩艘俄艦寡不敵眾,很快受到沉重打擊而被迫退回港內,突圍無望的兩艦官兵選擇自沉棄艦。本次作戰千代田沒有受到命中的記錄。

同年6月23日05:40,日軍負責監視港口的驅逐艦發現偵察防護巡洋艦諾維克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Novik (1900)及一批艦艇從黃金山下出港。其中千代田正好在去往旅順口的途中,於是立即參加了攔截[64]。這次實際上是太平洋艦隊旅順分艦隊的一次突圍嘗試,諾維克號、巴揚號佩列斯韋特號波爾塔瓦號塞瓦斯托波爾號帕拉達號阿斯科利德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Askold黛安娜號等8艘主要艦艇率先抵達饅頭山東南岸[64]。11:00左右皇太子號勝利號列特維贊號也已經出港[65]。面對傾巢出動的俄艦,日艦主力尚未抵達,此時在遇岩除了驅逐艦等小型艦艇外,在遇岩方向僅有第三戰隊以及千代田。面對此種情況,第三戰隊司令出羽重遠派出笠置高砂千歲、千代田增援[66]。17:40第六戰隊各艦抵達遇岩,與提前一步到達遇岩的千代田會合,然後向著第一戰隊的方向退去,希望能將俄艦引誘過去。18:15日軍主力趕到,20:00無心戀戰的俄艦開始調頭往北撤退。20:20東鄉平八郎下令讓驅逐艦發動突擊,其他各隊撤往警戒地點[66]

7月25日,旅順港內俄艦大舉出動,巴揚號黛安娜號帕拉達號諾維克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Novik (1900)阿斯科利德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Askold,以及炮艦、驅逐艦、掃雷艇若干,出港向東前往鮮生角附近炮擊日軍陸軍陣地。日軍第五、第六戰隊立即馳援。18:32正在全速前進的千代田在小平島西南偏南方向觸雷,艦體劇烈震動,7人身亡,艦內有毒氣體瀰漫。千代田只得在秋津洲的護衛下返回泊地。由於此次負傷需要修理,千代田沒有趕上黃海海戰[67]

1905年5月27日,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司令齊諾維·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率領艦隊北上時,遭遇聯合艦隊主力攔截。此役千代田依然配屬於第六戰隊,序列第四。當天早上,第六戰隊各艦都在各處警戒,其中千代田在尾崎灣停泊[68]。接到俄國艦隊出現的警報後,05:44須磨、千代田從尾崎灣出發。戰隊各艦在神埼陸續集合,跟隨在第五戰隊後方。11:45前後不遠處的第三戰隊與俄國艦隊發生接觸,並遭到俄艦猛烈的迎擊,防護薄弱的第六戰隊為安全起見短暫向北退避[68]。12:10第六戰隊前出至俄艦前方對俄艦保持接觸。13:30日本主力艦從東方出現,第六戰隊退回至第五戰隊尾部。14:25第六戰隊奉命向南襲擊俄國艦隊的運輸船[68]。15:45第六戰隊遇到了正在和俄軍輕型艦艇交戰的第四戰隊,於是跟隨在後方[69]。16:20遇到一艘雙桅雙煙囪、受創失去航行能力的俄國輔助艦艇,第六戰隊遂對其展開炮擊,16:35將其擊沉[69]。大約同一時間俄國第一戰艦戰隊及第一巡洋艦戰隊突然從第六戰隊左舷的霧氣中出現向西航行,並展開炮擊[70]。第六戰隊苦戰大約30分鐘後,17:25到達俄國戰列線尾部,調頭向西南試圖跟隨在俄艦後方。17:40發現已經癱瘓的輔助巡洋艦烏拉爾號,17:51將其擊沉[70]。在附近還有著同樣受重創的修理船勘察加號和戰艦蘇沃洛夫公爵號英語Russian battleship Knyaz Suvorov。17:57第六戰隊在4000-6000米距離上對勘察加號進行射擊,確認其已經無法挽回後,轉為與第四、第五戰隊一同對蘇沃洛夫公爵號射擊[70]。18:00東鄉下令魚雷艇隊出動,第六戰隊遂脫離戰鬥前往會合點。當天的戰鬥千代田艦上兩人負傷[71]。次日(28日),第六戰隊參加了對俄艦殘存主力最後的圍攻[72]

Remove ads

後期

1910年(明治43年)5月中旬,千代田赴廣島市宇品地區,參加饒津神社日語饒津神社300年祭典,15-18日期間本艦向公眾開放參觀[73]

1912年(大正元年)8月28日,日本海軍修改了艦艇分類,將千代田劃入二等海防艦(7000噸以下)[74][4]

1914年,日本以英日同盟為理由,加入協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方面決定由加藤定吉海軍中將指揮佐世保第二艦隊,負責封鎖膠州灣[75]。此時已經成為海防艦的千代田也參加了行動[75]。同年8月16日,日本海軍將千代田編入第二艦隊第6戰隊(戰隊司令上村翁輔海軍少將,轄千歲、秋津洲、千代田)[76]

1919年6月至1920年3月,千代田在吳海軍工廠進行魚雷母艦(魚雷補給船)的相關改裝。

1921年(大正10年)4月14日,千代田的艦艇類別從海防艦正式變更為魚雷母艦[77][5]

1922年(大正11年)4月1日,日本海軍將千代田從海軍艦籍中除籍[8][78],同時從艦艇等級表中刪除[79][80],並收回艦艏軍艦菊花紋章[81]。 同一天,千代田、見島兩艦編列為特務艇,作為潛艇母艦[6]

1924年(大正13年)12月1日,千代田從特務艇除籍,改為雜役船[82],交給海軍兵學校作為訓練船之用[82]

1926年(大正15年)12月20日,日本海軍調查了千代田,認為該艦已經相當老舊,應當廢棄[83]。 1927年(昭和2年)2月28日,正式列為廢棄船[8]。決定作為靶艦處理[84],併到吳海軍工廠進行相關改造作業[85]。同年8月3日午前9時,昭和天皇搭乘戰艦山城,在多艘峯風級驅逐艦帆風日語帆風 (駆逐艦)羽風帆風日語帆風 (駆逐艦)太刀風日語太刀風 (駆逐艦))的護衛下抵達大分縣佐伯灣[86][87]。 8月5日早上,聯合艦隊大批艦艇聚集於佐伯灣內[88]。10:00,御召艦山城從佐伯灣出發[89][90],當天下午在豐後水道,航母鳳翔以及水上飛機母艦能登呂的飛行隊對該靶艦進行了實彈轟炸演習,並將其擊沉[90]

日本海軍在改造千代田靶艦時將其艦橋拆了下來,用作海軍兵學校的號令台。太平洋戰爭結束後,日本將其撤除。

Remove ads

歷任艦長

下表系根據《日本海軍史》第9、10卷《將官履歴》,以及《官報》進行整理。

返航委員長

  • 新井有貫 大佐:1890年1月10日 - 1891年4月13日

艦長

  • 新井有貫 海軍大佐:1890年1月10日 - 1891年6月17日
  • 千住成貞 海軍大佐:1891年6月17日 - 1892年9月5日
  • 有栖川宮威仁親王 海軍大佐:1892年9月5日 - 1893年10月12日
  • 尾本知道 海軍大佐:1893年10月12日 - 1894年2月26日
  • 內田正敏 海軍大佐:1894年2月26日 - 1895年9月28日
  • 伊藤常作 海軍大佐:1895年9月28日 - 1897年5月15日
  • 外記康昌 海軍大佐:1898年5月3日 - 1899年5月1日
  • 井上敏夫 海軍大佐:1899年5月1日 - 9月29日
  • 成川揆 海軍大佐:1899年9月29日 - 1900年6月7日
  • 松本有信 海軍大佐:1900年6月7日 - 1901年2月4日
  • 坂本一 海軍大佐:1901年2月4日 - 10月1日
  • 毛利一兵衛 海軍大佐:1903年4月12日 - 7月7日
  • 村上格一 海軍中佐:1903年7月7日 - 1905年1月12日
  • 東伏見宮依仁親王 海軍大佐:1905年1月12日 - 12月20日
  • 山本正勝 海軍中佐:1905年12月20日 - 1906年10月4日
  • 築山清智 海軍大佐:1906年10月4日 - 1907年5月2日
  • 森亘 海軍大佐:1907年5月2日 - 1908年2月20日
  • 大澤喜七郎 海軍大佐:1908年2月20日 - 9月25日
  • 山中柴吉 海軍大佐:1908年9月25日 - 1909年3月10日
  • (兼)兼子昱 海軍中佐:1909年3月10日 - 5月22日
  • 釜屋六郎 海軍中佐:1909年5月22日 - 12月1日
  • 磯部謙 海軍中佐:1909年12月1日 - 1911年10月25日
  • 櫻野光正 海軍中佐:1911年10月25日 - 1911年11月27日
  • 町田駒次郎 海軍大佐:1911年11月27日 - 12月22日
  • 永田泰次郎 海軍大佐:1911年12月22日 - 1912年6月18日
  • 山岡豐一 海軍大佐:1912年6月18日 - 12月1日
  • 久保來復 海軍大佐:1912年12月1日 - 1913年11月5日
  • 長鋪次郎 海軍中佐:1913年11月5日 - 1914年5月6日[91]
  • 堀田弟四郎 海軍大佐:1914年5月27日 -
  • 島內桓太 海軍中佐:1914年8月23日 - 12月1日
  • 山下義章 海軍大佐:不詳 - 1915年12月13日
  • 小牧自然 海軍中佐:1915年12月13日 - 1916年12月1日
  • 中川寛 海軍中佐:1916年12月1日 - 1917年12月1日[92]
  • 上田吉次 海軍大佐:1917年12月1日 - 1918年12月1日
  • 藤村昌吉 海軍大佐:1918年12月1日[93] - 1919年12月1日[94]
  • 石渡武章 海軍大佐:1919年12月1日[94] - 1920年6月1日[95]
  • 加藤弘三 海軍中佐:1920年6月1日[95] - 1920年12月1日[96]
  • 水谷耕喜 海軍大佐:1920年12月1日[96] - 1921年12月1日[97]
  • 木村豊樹 海軍中佐:1921年12月1日[97] -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