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德拉巴土邦

印度次大陆土邦(1724-1948)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得拉巴土邦map
Remove ads

海德拉巴土邦(英語:Hyderabad State烏爾都語حیدرآباد کی ریاست),亦有史稱海德拉巴德干(Hyderabad Deccan),是存在於1724年-1948年間,位於印度次大陸南部德干高原的一個君主制國家。海德拉巴在1724年-1798年時是蒙兀兒帝國的一個省份,在1798-1947年時是與東印度公司英屬印度並存的一個土邦印度聯邦建立後,海德拉巴邦獲得短暫獨立,1948年併入印度,並被拆散治理。海德拉巴邦的君主(王公)稱尼扎姆[1]

快速預覽 海德拉巴邦حیدرآباد کی ریاست(烏爾都文)హైదరాబాద్ స్టేట్語言代碼 tel 已升格為代碼 te(泰盧固文)دولت حیدرآباد(波斯文)हैद्राबाद स्टेट(馬拉地文)ಹೈದರಾಬಾದ್ ಸ್ಟೇಟ್(康納達文), 地位 ...
Remove ads

歷史

阿薩夫·賈赫王朝曾是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撒馬爾罕一帶的突厥人世襲家族,在17世紀末來到印度蒙兀兒帝國。18世紀,蒙兀兒帝國漸漸衰落,當時的王朝首領卡馬爾烏丁汗英語Qamar-ud-din Khan, Asaf Jah I成為海德拉巴總督,並四處進攻,企圖奪取帝國南部的控制權,蒙兀兒皇帝未能阻礙其擴張,卡馬爾烏丁得以控制海德拉巴全境並建立政權。

馬拉地帝國與海德拉巴進行了多場戰役,如拉克沙布萬戰役、後來,英軍開始進攻印度,馬拉地帝國也趨於衰落,[2][3]1798年,海德拉巴成為了東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中的一個土邦。海德拉巴統治者為了保住權力,在各方面都對英國人言聽計從。在印度兵嘩變時,海德拉巴和其它多個土邦一同協助鎮壓反抗軍,從而在土邦中屬於第一等,享受21鳴禮炮的禮節。1903年時,海德拉巴將其北部地區割讓給了英屬印度直接管轄區。

在英屬印度對土邦的疆土進行劃分後,海德拉巴的領土面積為215,339km2,人口近2000萬,規模在土邦中位居首位,並擁有自己的軍隊、宣傳系統、鐵路網,郵政系統和貨幣。海德拉巴非常重視國家的現代化。海德拉巴的棉花種植業較發達;其領土下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有望發展出強大的工業。然而,土邦的現代化始終受到英國人的干涉,例如,鐵路建設方面,英國人只允許土邦建造造價高昂的寬軌。海德拉巴土邦政府有時會因為寬軌的建設負擔大量債務。正是這個原因,在20世紀初期,海德拉巴的經濟實力依然非常落後,以自然經濟為主,農業是國家經濟的支柱,工業技術較19世紀有了些許改觀。[4]

1947年,英屬印度帝國面臨分治問題。英國給土邦三個選擇:加入印度、加入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尼扎姆奧斯曼·阿里汗希望保持海德拉巴的獨立,與另外大部分土邦的決定(併入印巴二國)不相符。在印度的壓力下,尼扎姆於1947年11月29日簽署《維持現狀協定英語Standstill agreement (India)》,規定了印度政府仍然暫時保留最高權力,協議有效期為一年。然而海德拉巴土邦的拖延引起了印度政府的擔憂,海德拉巴被指控違反協議條款,在外交上與巴基斯坦勾結並私自擴充軍隊。印度聯邦的領導者也認為,在國家的中心部分存在著一個獨立的「國中國」對於自身不利,準備強行併吞海德拉巴。1948年9月,印度發起波羅行動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任總指揮。18日,尼扎姆政權滅亡,海德拉巴正式成為印度的一部分。[5][6]

海德拉巴邦共延續了近兩個世紀,共有七位尼扎姆。末任尼扎姆奧斯曼·阿里汗在其統治結束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7]

Remove ads

歷代尼扎姆

海德拉巴統治者(1720年–1948年)



更多資訊 肖像, 登基名 ...

尼扎姆稱號擁有者(1948年至今)

更多資訊 肖像, 登基名 ...

歷代首相

Thumb
馬哈拉賈·瑟·基申·柏莎德
Thumb
米爾扎·穆罕默德·伊斯馬爾
Thumb
波羅行動的結束:海德拉巴代表向印度軍官投降。
  • 穆罕默德·伊瓦茲汗 (1724 - 1730)
  • 安瓦魯拉汗 (1730 - 1742)
  • 庫達·班達汗 (1742 - 1748)
  • 沙阿·那瓦茲汗 (第一次) (1748 - 1750)
  • 拉賈·拉甘納斯·達斯 (1750 - 1752)
  • 賽義德·拉什卡汗 (1752 - 1755)
  • 沙阿·那瓦茲汗 (第二次) (1755 - 1758)
  • 巴薩拉特·姜 (1758 - 1761)
  • 維薩爾·桑達 (1761 - 1765)
  • 穆薩汗·納瓦布·盧肯·烏·達烏拉 (1765 - 1775)
  • 維卡爾·烏·達烏拉 (1775 - 1781)與沙姆斯·烏·穆克 (至1778)
  • 古拉姆·賽義德汗·阿里斯圖·賈赫 (1781 - 1804;1795-1797,被馬拉地人俘虜)
  • 米爾·阿拉木 (第一次) (1795 - 1797) (代替阿里斯圖·賈赫)
  • 拉賈·拉金德拉 (1804)
  • 米爾·阿拉木 (第二次) (1804 - 1808)
  • 穆尼爾·烏·穆克 (1808 - 1832)與馬哈拉賈·昌多·拉爾英語Maharaja Chandu Lal (1808 - 1843)
  • 拉姆·巴克什 (第一次) (1843 - 1846)
  • 希拉賈·烏·穆克 (第一次) (1846 - 1848)
  • 阿姆加德·烏·穆克 (1848.11 - 1848.12)
  • 沙姆斯·烏·尤馬拉 (1848 - 1849)
  • 拉姆·巴克什 (第二次) (1849 - 1851)
  • 加涅什·勞 (1851.4 - 1851.6)
  • 希拉賈·烏·穆克 (第二次) (1851 - 1853)
  • 米爾·圖拉布·阿里汗,撒拉爾·姜一世英語Mir Turab Ali Khan, Salar Jung I (1853 - 1883)
  • 米爾·萊克·阿里汗,撒拉爾·姜二世英語Mir Laiq Ali Khan, Salar Jung II (1883 - 1887)
  • 納瓦布·奧斯曼·賈·巴哈杜爾英語Nawab Asman Jah Bahadur (1887 - 1893)
  • 維卡爾·烏·尤馬拉英語Vicar-ul-Umra (1893 - 1901)
  • 馬哈拉賈·瑟·基申·柏莎德英語Maharaja Sir Kishen Pershad (第一次) (1901 - 1912)
  • 米爾·優素福·阿里汗,撒拉爾·姜三世英語Mir Yousuf Ali Khan, Salar Jung III (1912 - 1914)
  • (1914 - 1919,由尼扎姆,阿薩夫·賈赫七世親自擔任)
  • 賽義德·阿里·伊瑪目 (1919 - 1922)
  • 納瓦布·瑟·法利杜恩·烏·穆克·巴哈杜爾 (1922 - 1924)
  • 瓦里·烏·達烏拉·巴哈杜爾 (1924 - 1926)
  • 馬哈拉賈·瑟·基申·柏莎德英語Maharaja Sir Kishen Pershad (第二次) (1926 - 1937)
  • 阿卡巴·海達利英語Akbar Hydari (1937 - 1941)
  •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賽義德汗·查塔里英語Muhammad Ahmad Said Khan Chhatari (第一次) (1941 - 1946)
  • 米爾扎·穆罕默德·伊斯馬爾英語Mirza Muhammad Ismail (1946 - 1947)
  •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賽義德汗·查塔里英語Muhammad Ahmad Said Khan Chhatari (第二次) (1947.5 - 1947.10)
  • 納瓦布·麥赫迪·雅爾·姜 (1947.11)
  • 米爾·萊克·阿里英語Mir Laiq Ali (1947 - 1948)
Remove ads

參見

腳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