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強度聚焦超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高強度聚焦超聲[1][2](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一種無創的治療技術,該技術通過利用超音波的可聚焦性和軟組織穿透性等物理特點,藉由聚焦換能器(focused transducer)將體外發射的低能量超聲聚集至體內病變組織,此焦點區高能量超聲可產生的瞬態高溫、空化和機械效應使目標組織因蛋白質變性而發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壞死,而目標區域以外的組織幾乎沒有明顯的損傷,從而達到非侵入性治療的目的。在臨床中,多用於腫瘤治療[3][4]。當高強度聚焦超聲與磁共振成像技術結合使用時,則稱為磁共振引導聚焦超聲(MRgFUS)[5]。其雖屬於無創醫療,但仍然有可能使皮膚、腸道或神經線受損[6]。
以高強度聚焦超聲技術原理研發出的產品有許多名稱,如: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海扶超聲聚焦刀、海扶刀消融治療、海扶刀[7][8][9]等,有些名稱雖有「刀」字,但實屬一種治療性超音波。
Remove ads
歷史
聚焦超聲(focused ultrasound)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40年代[10],1942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John G. Lynn採用凹球面石英晶體產生高強度聲束,對活體動物進行了照射,並發現頭皮與大腦出現損傷[11],此後其將聚焦超聲作為神經外科研究的輔助手段[12]。此後,William J. Fry[13]發展了該概念在神經外科的研究,嘗試使用聚苯乙烯透鏡對平面聲波聚焦,通過將高能量的聲束在距聲源一定距離上聚焦,可以將焦域內的腫瘤組織全部殺死,而焦域外則不受傷害[12]。1956年,A. K. Burov發表了關於超聲治療惡性腫瘤的論文[11],發現治療腫瘤時,短時間的高強度聚焦超聲輻照比長時間的低強度輻照效果更好[12]。
1996年6月,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的研究工作被列為中國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14],此後中國中央人民政府投資200萬人民幣,重慶市市科委投入600多萬元進行相關研究[15]。1997年,重慶醫科大學基於該項目設計研製了高強度聚焦超聲設備,其主研者為王智彪[16][17],團隊內另有伍烽等人[14]。1999年,海扶醫療推動該設備的市場化[18],並在此後將其產品的註冊商標命名為海扶刀[19]。1999年3月,海扶刀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試生產許可證,次年5月,獲得准生產許可證[14]。2002年,該設備出口至英國牛津大學[18]。2005年,通過歐盟CE認證[18]。2006年,海扶刀進入香港作學術研究使用[20]。截至2020年12月[update],海扶刀已獲得38個國家的市場准入,出口至26個國家和地區,治療良惡性腫瘤患者超過15萬人[21]。
Remove ads
應用
HIFU可治療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乳腺癌、乳腺纖維瘤、原發性骨腫瘤、轉移性骨腫瘤、軟組織肉瘤、直腸癌術後復發、胰尾癌、子宮肌瘤、脂肪瘤和腎癌等,也適用於晚期癌症疼痛的治療[22]。然而,HIFU對腹部脂肪較厚、肌瘤超過十公分或較近背部盆骨等患者的適應性可能受限[23];
使用HIFU治療子宮肌瘤方面,截至2020年僅通過醫學影像不能完全準確診斷腫瘤是良性的子宮肌瘤或是惡性的平滑肌肉瘤,相關診斷需以活體組織檢查的結果為準[23]。2012年,港大醫學院旗下瑪麗醫院始用海扶刀治療子宮肌瘤,其研究顯示,經海扶刀治療12個月後,約九成受試者的肌瘤體積有所縮小,其中部分可縮小達99%,但有15%病人因為治療後病徵持續而需要接受其他手術[6]。2017年,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始用海扶刀治療婦科良性疾病,其基於1,000例患者的研究顯示,海扶刀在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等病症治療中顯示出良好效果,在瘢痕妊娠、胎盤植入及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等方面的控制率也較高[24]。
2024年的一份研究結果表示,HIFU可能適用於不可切除的肝細胞癌患者,其對48例不可切除的原發性或轉移性肝細胞癌患者用HIFU進行治療,其中18%的患者隨訪時完全消融且無復發跡象,29%的患者目標腫塊明顯完全消融但在隨訪時出現新病灶,26% 的患者明顯完全消融後復發,27%的患者在兩周隨訪時不完全消融[25];患者的平均隨訪期為52周[25]。
參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