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航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航運,又稱海運(英語:Maritime transport),是指通過海上運輸的方式來運送人或貨物。15世紀以來航運業的蓬勃發展,使得人類得以橫跨來往洲與洲之間,人力、貨物大量流通,極大地改變了社會與自然景觀。


直至今日,全球貿易中80-90%的商品比例仰賴海上運輸,使其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原因在於海運具有水路不用養護、運能靈活性高、費用較為低廉等諸多優勢,遠勝空中運輸與陸路運輸。同時,海上運輸每次航程能運送大量貨物,而空運和陸運每次的負載數量則相對較少。不過,海運也有所需時間較長的劣勢。廣義的海上運輸包含各式海上運具、港口、相關產業等。[1]
種類
船舶和其他船隻用於海上運輸。類型可以透過推進力、尺寸或貨物類型來區分。 娛樂或教育船隻仍然使用風力,而一些較小的船隻使用內燃機來驅動一個或多個螺旋槳,或者在噴射船的情況下,使用舷內噴水器。在淺吃水區域,例如大沼澤地,一些飛行器,例如氣墊船,由大型推進式風扇推進。
大多數現代商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之一,例如:
Remove ads
船運
定期船運輸也作班輪運輸是一種水上運輸方式[3],它接受零星雜貨或貨櫃貨運,照固定航線和時刻表航行,將人員,貨物和郵件從一個港口送往另一個港口。定期船的航線往往是在固定港口之間往返。[來源請求]
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非常常見的郵輪經營的業務就是遠洋定期船運輸。由於飛機的發展,公路客運定期船運輸已經被空運所取代。短途和近海客運定期船運輸依然存在。少數航運公司的貨輪依然承長途載客運業務,但是居住環境與時間往往受船隻的限制。[4][5]
與定期船運相對的是不定期船運。不定期船運以運送散裝乾貨或石油為主,既無固定班期,亦無固定航線,端視貨物流動之需要而決定其航程,與定期船運有所區別。[來源請求]
利用水路作國際貿易,會牽涉到一些條款。
- 船上交貨(Free on Board,FOB)- 賣家負責運到港口的成本費,之後的費用由買家承擔;賣家承擔貨物責任至起運港,之後責任由買家承擔。
- 成本,保險加運費(Cost & Insurance & freight,CIF):保險和運費都是由賣家支付,至目的地為止;賣家承擔貨物責任至目的地港。
對環境的影響
航運對環境的影響包括溫室氣體的排放、人為噪音對生態的干擾及漏油造成的汙染等。[6]根據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 計算,2012 年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中有 2.2% 是由航運所造成。他們在 2014 年更預測,若人們沒有採取進一步的行動,隨著經濟持續增長及能源發展,到了 2050 年航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將上升 50-250%。[7]
航運公司
在西元2020年,根據法國海運諮詢機構Alphaliner的最新資料顯示,全球海運公司前三名依序為埃彼穆勒-快桅(APM–Maersk),地中海航運(MSC)及中遠海運集團(COSCO Group)。而台灣的海運公司長榮海運和陽明海運位居第七名和第九名。
以下為全球十大海運公司及其資訊: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