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淡紋青斑蝶

一种蝴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青斑蝶
Remove ads

淡紋青斑蝶(學名:Tirumala limniace,英文俗名:Blue Tiger,別名:淡小紋青斑蝶、淡色小紋青斑蝶、粗紋青斑蝶、粗紋斑蝶、淡青蝶、叉斑蝶)在台灣以外漢語使用地區又名青斑蝶,是屬於蛺蝶科的一種蝴蝶,是青斑蝶屬的一種。分佈於東洋界。模式產地為中國[1]

快速預覽 淡紋青斑蝶, 保護狀況 ...

翅膀有藍色條斑,雄蝶後翅具有袋狀性標構造,雌蝶則無此構造。多世代蝶種,主要棲息淺山丘陵至海濱,在都市也能自然累代繁殖的種類,幾乎全年可以看到成蝶[2]。飛行緩慢,愛訪花。秋季會大量聚集在開花的樹木上,雄蝶亦喜歡吸食路旁的藿香薊,在冬季又有群集過冬和遷徙習性[3]。幼蟲的寄主皆為夾竹桃科蘿藦亞科植物,全部有毒[4]

Remove ads

分佈

中國海南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雲南西藏香港)、巴基斯坦台灣日本印度緬甸越南寮國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尼[5][6]

形態

幼期

幼蟲身上黑白相間的橫紋,讓人聯想到斑馬,雖然兩者花紋相似,目的都是用於增加生存機會,但意義卻不同。幼蟲利用黑,白兩相對比的顏色,向以視覺搜尋獵物的天敵傳達出警告意味,屬於警戒色的一種;群居的斑馬則是利用花紋將自己融入群體中,讓色盲的獅子無法輕易鎖定目標。[2]

成蟲

雌雄斑紋相似。軀體、頭、胸及足呈黑褐色,上有白色班點與線紋。腹部背側暗褐色,腹側橙色有白紋,左右兩側有縱走白點列。前翅翅形近三角形,外緣近翅頂處略向外突出。後翅頗圓,外緣前段稍成波狀。翅背面底色暗褐色,翅面密布半透明青白色斑紋,近翅基處呈線條狀,外半部則呈斑點狀。前翅M3室基部斑紋分為內側紋及外側紋。雄蝶後翅袋狀構造開口位於CuA1室內,並使旁邊CuA1,脈略彎曲。翅袋狀構造內及開口附近有灰色特化鱗。翅腹面斑紋類似背面但除了前翅內側成暗褐色以外,其餘翅面呈淺黃褐色。雄蝶後翅袋狀構造後翅袋狀構造半圓形、淺黃褐色,末端暗褐色。毛筆器之毛狀構造橙黃色。緣毛黑白相間。[4]

習性

幼期

孵出的幼蟲會先取食卵殼,繼而取食寄主的葉,每次脫皮後,幼蟲會把舊皮吃掉,只留下頭殼。1齡幼蟲的口器不夠強壯,因此只能刮食葉片下表面的葉肉組織,形成只剩葉片上表皮蠟質的窗形食痕。2-3齡幼蟲會直接啃食並在葉片中間留下許多孔洞。常化於寄主葉片、葉柄下側或附近雜物隱蔽處。幼蟲的寄主皆為夾竹桃科蘿藦亞科有毒植物,包括:[2][4][7][8]

更多資訊 馬利筋屬 Asclepias, 牛角瓜屬 Calotropis ...
Remove ads

成蟲

Thumb
群集過冬
Thumb
雄性淡紋青斑蝶吸食吊裙草

多世代蝶種,全年可見成蝶活動。出沒於平地到低山約海拔0-1000米地區,包括日照的林道和林緣、山峰附近窪地、田野旁和森林相鄰的草地和防風林窪地都可以看到它。雌蝶偏好產卵於寄主葉片下表面。[6][7]

冬季會和其他斑蝶群集在山谷過冬。在臺灣,北臺灣的成蝶於冬天會往南飛度冬,但中部仍可見少量成蝶活動,寄主植株上也能發現少量的幼生期個體。[2][3]遷徙的飛行距離很長,曾有自日本飛來的個體[9]

亞種

  • T. l. limniace
- 指名亞種,分佈於中國雲南廣東香港)、台灣中南半島[10]
  • T. l. leopardus (Butler, 1866)
- 分佈於斯里蘭卡印度緬甸南部[11]
  • T. l. ino (Butler, 1871)
- 分佈於印尼蘇拉群島[12]
  • T. l. conjuncta Moore, 1883
- 分佈於印尼爪哇島峇里島康厄安群島巴拉望島小巽他群島[13]
  • T. l. bentenga (Martin, 1910)
- 分佈於印尼塞拉亞島[14]
  • T. l. makassara (Martin, 1910)
- 分佈於印尼蘇拉威西島南部[14]
  • T. l. orestilla (Fruhstorfer, 1910)
- 分佈於菲律賓呂宋島[15]
  • T. l. vaneeckeni Bryk, 1937
- 分佈於印尼帝汶島韋塔島[16]
  • T. l. exotica (Gmelin, 1790)
- 分佈於斯里蘭卡[17]
  • 未命名亞種 Vane-Wright & de Jong, 2003
- 分佈於印尼蘇拉威西島之Tanah Jampea[18]
Remove ads

參考

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