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清華大學校歌

維基媒體消歧義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清華大學校歌是於北京清華大學和於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共同的校歌,在清華建立初期制定。第一首校歌詞曲皆由1913年始在清華任教的美籍音樂教師凱薩琳∙西里小姐(Miss Katharine E. Seelye)所作,詞為英文,題名「Tsing Hua College Song」。1923年前後,開始出現重視中國文化的呼聲,清華大學重新公開徵集中文校歌,最終採用了汪鸞翔先生用文言文寫成的歌詞,並由何林一夫人張麗珍女士[注 1]譜曲[1]

建校初期

Thumb
1916 The Tsinghuapper 校刊首次刊登的校歌譜曲

1913年秋,清華學校聘請了新的美籍音樂教師 Miss Katharine Elizabeth Seelye[2][3],她為清華學校撰寫了英文校歌。歌詞刊登在1914年的《清華年刊》[4],詞曲刊登在1916年的《清華年刊》[2]。「Tsing Hua College Song」的歌曲詞譜,內容符合清華幹練、團結的作風,完全的美式風格[5]

類似地,同時期還產生了拉拉隊歌《清華優勝歌》(Tsing Hua Song 或 Cheer for Old Tsing Hua)[6]。刊載於1914年8月《清華年刊》上[7],沒有明確表明作者,其採用「Amherst Fight Song」樂譜,歌詞亦與之相近[8][9],深受學生歡迎,常在校隊比賽時齊唱[10]

前二首校歌於1917年通過徵文,被譯為中文,刊登在同年6月的《清華周刊·增刊》上[8][10]

國文校歌 本校校歌,向只有英文,而中文以樂譜文詞,難求盡善,尚付闕如。茲就英文校歌,譯成國文,由校中先予宣布,作為暫時行用,以求喚起同學愛校之心耳。
— 1917年6月16日《清華週刊·增刊》校聞
Remove ads

清華校歌

更多資訊 英文校歌[11], 中文譯文 ...
Remove ads

清華優勝歌

更多資訊 Tsing Hua Song, 中文譯文 ...

「清華前進」進行曲

Thumb
「清華前進」進行曲

後尚出現《清華愛國歌》、《「清華前進」進行曲》(March "Forward Tsing Hua")等歌頌清華樂曲[12]

其中,由時任提琴導師的托諾夫先生(N.A. Tonoff)創作的《「清華前進」進行曲》是獻給清華廿週年紀念的禮物[13]。作者是俄國小提琴家,曾任西伯利亞國立音樂學院院長,俄國革命後暫居中國,在平津兩處專從教授工作。1930年受聘為清華音樂教授,「清華前進」即是在此期間創作的。

此次本校所收之禮物中有一件是向未有過的,亦是最值得注意的,即是托諾夫先生獻給本校的 Forward Tsing Hua 。
···
(二)樂曲大意——因為此是一進行曲,故亦只得將曲意減得極簡。此曲共分三部,第一部是從 Forward 字著點,寫出勇往直前的精神。第二部是短音調,從幽靜的情調中寫出清華天然環境的美,人人愉快的氣象,活潑的精神,像野兔在短草中的跳躍,像鄉間幼女歡樂的歌踏。第三部的起始吹著每早晨興時的號聲,接著便是一讚詠歌形式的曲,極幽雅而莊嚴。但此段中的情感不甚易領會,只得憑聽眾自己去感受。
— 1931年5月《國立清華大學廿週年紀念刊》
Remove ads

校呼

建校初期,產生「校呼」(Tsing Hua Yells),為校際球賽上為校隊加油的呼號[14][15]

更多資訊 Tsing Hua Yells ...

現行校歌

Thumb
清華學校校歌原稿,刊於1924年3月27日《清華周刊》

1923年前後,清華大學重新公開徵集校歌,1921年11月25日,在《清華周刊》227期有徵求新校歌的啟事:

茲接校長處送來啟事一則,特為披露於下[5]

徵求國文校歌

查本校校歌只有英文,而無國文,現在徵求國文校歌。校中教職員暨學生,不乏精於詩歌之士,或就原有英文校歌,譯為國文校歌,或用國文,另作校歌,均所歡迎,如有佳稿請交校長處,以便擇優採用為荷。

最終採用了汪鸞翔先生用文言文寫成的歌詞,並由何林一夫人張麗珍女士譜曲,趙元任編合唱。三段歌詞,氣勢宏偉,涵義深刻。於1924年3月18日全體練習試唱,3月20日在大禮堂正式合唱,刊載於1924年3月27日《清華周刊》。為幫助學生理解,汪鸞翔於1925年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將校歌逐段作了解析。賀麟先生言之:「可以表示中國文化之精神。而同時又能符合校訓,達出清華教育的宗旨。且校歌措詞亦頗得體,……而大家均覺欣賞此歌。」[16][17] 此後英文校歌由中文校歌取而代之,目前在學校內認同率很高[注 2][18]

清華大學校歌
汪鸞翔詞 張麗珍曲
(一)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然中央。[校歌 1]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
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二)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
新舊合冶,殊途同歸,肴核仁義,聞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無違,服膺守善心無違,[校歌 2]
海能卑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三)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校歌 3]
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校歌 4]
水木清華眾秀鍾,水木清華眾秀鍾,
萬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無窮。[校歌 5]
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


  1. 北京清華、新竹清華官網和大多數地方常寫為「然中央」,原稿應為「然中央」。
  2. 「服膺守善心無」有被誤做「服膺守善心無」。
  3. 「器識先」有被誤做「器識先」。
  4. 「孰紹介是」有被誤做「孰介紹是」。
  5. 「赫赫吾校名無」有被誤做「無」。

Thumb
Thumb
Remove ads

換曲風波

1928年,羅家倫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曾打算更換清華校歌,因認為其「無理想、無意義、文字亦多不通」[19]。根據吳宓的日記,在1930年1月6日時,有這麼一條紀載:「晨十時,羅校長招宓至辦公室,以所作《校歌》相示。」[20]

1930年5月4日,國立清華大學19周年校慶遊藝晚會上,校長羅家倫宣布製作新歌,楊振聲吳宓修正,趙元任譜曲。並請練習者登台一唱,得到掌聲一片。但半個月後羅家倫被部分學生驅趕而辭職,新校歌不了了之。[8]

抗戰期間,清華與北大南開合組西南聯合大學,為此需要新的校歌。1939年,西南聯大常委會核定《滿江紅》為聯大校歌,作詞者為聯大中文系教授羅庸,作曲者為由清華研究院畢業生張清常。[8]

校歌釋義

因為校歌為文言文,其中的典故、涵義對旭多人來說難以一看即知,如賀麟先生所言,當時有些同學「歌焉而不審其義,唱焉而不究其旨」。因此,汪鸞翔於1925年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將校歌逐段作了解析。同年,賀麟先生也在《清華周刊》發表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書後》,對「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的涵義作了論述[21]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講述清華的地理位置,即「西邊是山,東邊是海」,清華位在其間。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之句,汪鸞翔解釋說:「今世最亟需之學術,尤莫亟於融合 東西之文化,故本校歌即以融合東西文化為所含之元素」。「中西會通」是清華學派的重要主張[22]

「大同」二字,見於《禮運》,乃國界化除,人人平等,世界極樂之象。此境雖非一蹴可及,然人道須以此為歸依。「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見《周易·乾卦》,亦本校校訓也。「春風化雨」用孔孟教學故事,吾校師生時時念此,則衝突可少,愛情自深矣。

Remove ads

注釋

  1. 因何林一夫人不是清華正式教職員,因此其姓名在不同來源中有不同說法,後經張家家屬更正,確認譜曲者姓名正確寫法為「張麗珍」。在中文校歌誕生後,中英文兩首校歌常常在很多場合先後演唱。
  2. 據2008年一份校園隨機樣本調查,16人全部都知道清華校歌,15人會唱,大多數人從開學軍訓一二·九合唱學得。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