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清永陵
努爾哈赤先祖的陵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清永陵(滿語:ᡝᠨ᠋ᡨᡝ᠋ᡥᡝᠮᡝ
ᠮᡠᠩᡤᠠᠨ,穆麟德轉寫:enteheme munggan),原名興京陵,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是努爾哈赤祖先的陵墓。此陵中葬有孟特穆(肇祖)、福滿(興祖)、覺昌安(景祖)、塔克世(顯祖)以及努爾哈赤的兩位叔伯禮敦和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配偶。
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後多有改造和擴建。在輩分上為盛京三陵之首,但規模較小,有一定的滿族特色,是中國保存比較完好的皇家陵寢。1988年成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部分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Remove ads
歷史
清永陵始建於1598年,現在所在地是努爾哈赤家族的傳統墓地,先後埋葬了福滿、覺昌安、塔克世及努爾哈赤其它伯祖、叔祖等人,當時尚無陵寢建築。
1624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之後,建造東京陵。將景祖、顯祖等諸陵遷往東京陵。
1634年稱興京陵。
1636年因為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在興祖墓後設肇祖衣冠冢。
1651年封喬山尼雅滿山崗為「啟運山」。1653年始建享殿、配殿、方城門牆。後將享殿命名為「啟運殿」,方城門為「啟運門」。
1658年將景、顯二祖及禮敦、塔察篇古遷回興京陵安葬。
1659年更名為永陵,寓意帝祚長久。
1677年永陵改用黃琉璃瓦件。[1]
建築和格局
永陵神道長約800米,神道口有下馬碑(建於1783年),神道無石像生、華表。永陵入口為正紅門,正紅門以木柵欄為門,是滿族建築特色。進入正紅門後,為四祖碑亭,即肇、興、景、顯四祖的神功聖德碑亭,按昭穆制度排列。肇、興二祖神功聖德碑建碑亭建於1655年,景、顯二祖神功聖德碑建碑亭建於1661年。
(面朝正紅門方面)中左為肇祖,中右為興祖,最左為景祖,最右為顯祖,碑亭內有神功聖德碑,用滿、蒙、漢三種文字為之歌功頌德。碑亭為歇山琉璃頂建築,邊角下部飾有浮雕,龍形而肖犬,可能與滿族習俗尚犬有關。[2]四祖碑亭周圍有一些果房、朝房等祭祀配套設施。
之後啟運門為方城正門,方城內有啟運殿、東西配殿和焚帛亭等,方城無城牆、角樓。啟運門後兩側有磚雕雲龍袖壁,與一般琉璃龍壁不同。啟運殿即享殿,為祭祀主體建築,內有四帝及其皇后的供奉牌位。頂上兩端鴟吻劍把分別透雕「日」、「月」二字,或有「破明」之意,也有與日月同輝之意。[3]啟運殿後為寶城,無明樓、啞巴院等建築。寶城中即墓葬,仍按昭穆排列,中為興祖,左為景祖,右為顯祖,台下左為禮敦,右為塔察篇古,肇祖由於是衣冠冢,不起墳包,位於興祖墓東北。[4]
-
正紅門
-
下馬碑
-
坐龍
-
中軸
-
四祖碑亭
-
磚雕龍壁
-
啟運門和東配殿
-
啟運殿和西配殿
-
寶城
Remove ads
保護狀況
清朝時期,一直有專門官員負責永陵的祭祀和管理。辛亥革命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仍然維持對永陵的祭祀。滿洲國成立後,繼續維持對於永陵的祭祀。1945年後為共產黨政權所接管,直至1955年具體管理維護人員只有滿洲國時期遺留下的守陵人何長清。1956年被公布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
1981年,有關部門對武功郡王墓和恪恭貝勒墓進行了發掘,得知封土有三層,下面是用磚砌的容積不足一立方米的地宮,拱券頂,裡面各有一個骨灰罈。壇內有骨灰。壇下是方石板。有蓋碗的是武功郡王的骨灰罈,稍大於恪恭貝勒骨灰罈。沒有任何隨葬品。以此推測,興祖、景祖、顯祖的地宮與這兩個地宮也差不多或稍大點。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