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渤海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渤海使(日語:渤海使ぼっかいし Bokkaishi),指渤海國派往日本的使節。據記載自728年至919年之間共派遣34次使節(之後922年的遣使狀況不明,不被計入,929年遼朝屬國東丹國派遣一次)。

概述

698年高王大祚榮建立渤海國,第二代武王大武藝時,渤海與新羅發生外交上的對立,為牽制兩國,開始向日本派遣使節。初期往來有較強的軍事同盟意義,日本方面[來源請求]認為渤海仰慕天皇的德化[來源請求]而來朝見,故隆重接待使節。[1]

第三代文王大欽茂時改善與唐朝的關係,日本與渤海間往來的軍事意義逐漸淡化,改為以文化交流和商業活動為主。此外由於兩者往來採取朝貢貿易的形式,對於渤海的貢品,日本方面須給予數倍的回賜。渤海得到較大利益,但日本的財政因此受到影響。故接待使節及回賜的費用達到較大規模後,日本制定了十二年一次使節來朝等限制。二者往來一直持續到渤海滅亡為止。

隨著唐朝與渤海國關係改善,日本、渤海國也成為彼此與唐朝往來,以及引入唐朝文化、技術的中介。例如遣唐使判官平群廣成遇難後經渤海國回日本,又渤海國自日本引入唐朝制定的宣明曆,渤海國曾向唐朝進貢日本舞女。

路線與貿易

渤海遣日使自今日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鹽州城出發,[2]在日本山陰、北陸、東北太平洋岸的港口上陸,尋山陰道、北陸道至京都 (平安京),住於平安京鴻臚館。日本自渤海國輸入獸皮、人參、蜜,渤海國自日本輸入紡織品、金、水銀、金漆 (五加科植物果實榨取的接著劑)、海石榴油 (髮油,也可用於保存皮革、金屬)、水晶珍珠、檳榔樹扇 (琉球群島進獻土産物)。[1]

渤海遣日使一覽表

更多資訊 次數, 年份 ...

第36回使節實為東丹國使者以渤海使節名義來訪。天顯為遼朝年號。

參考資料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