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溫多雷魚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溫多雷魚龍屬(學名:Undorosaurus)是大眼魚龍科魚龍已滅絕的一個屬,化石發現於俄羅斯西部、斯瓦爾巴群島及波蘭。[1][4][2]它是種大型魚龍類,模式種身長4—6公尺(13—20英尺)。[2]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溫多雷魚龍由弗拉基米爾·葉菲莫夫(Vladimir M. Efimov)於1999年命名,模式種是戈羅季謝溫多雷魚龍(Undorosaurus gorodischensis)。種名取自該分類單元的模式產地戈羅季謝。[4]特氏溫多雷魚龍(U. trautscholdi)得名自首次描述該物種正模標本化石的地質學家赫爾曼·特勞茨肖爾德。[2]
溫多雷魚龍正模標本UPM EP-II-20 (527)是一副局部三維保存的骨骼,含部分顱骨。其收集於伏爾加河附近戈羅季謝的尼氏後細枝角石帶(Epivirgatites nikitini ammonoid zone),年代為晚侏羅世。[4]
第二個種特氏溫多雷魚龍(U. trautscholdi)由赫爾曼·特勞茨肖爾德於1878年發現,[5]並由M·S·阿爾漢格爾斯基(M. S. Arkhangelsky)和N·G·澤科夫(N. G. Zverkov)於2014年描述,化石為莫斯科州穆尼奧夫尼基村發現的部分左前鰭。[2]
第三個種凱氏溫多雷魚龍(U. kielanae)的正模標本(GMUL UŁ no. 3579-81)發現於波蘭奧瓦杜夫-布熱津基採石場(Owadów-Brzezinki Quarry)的克西尼亞組,由丹尼爾·泰博羅夫斯基(Daniel Tyborowski)於2016年首次描述為凱氏冷鰭魚龍(Cryopterygius kielanae)。[3]該物種於2019年被澤科夫和葉菲莫夫歸入溫多雷魚龍。[6]
Remove ads
分類

邁施與馬茨凱(2000年)認為溫多雷魚龍是大眼魚龍的一個物種。[7]斯托爾斯等人(2000年)則從標本的牙齒形態上對此觀點予以反駁。[8]麥高文和藻谷亮介(2003年)指出其與大眼魚龍間存在兩處明顯差異,即不完全融合的坐恥骨及非常堅固的齒列,並認為溫多雷魚龍是大眼魚龍科的有效屬。[9]溫多雷魚龍的有效性現已被普遍認可,即便當初提出異名觀點的邁施也不例外。[10][11][12]
澤科夫和葉菲莫夫(2019年)提出冷鰭魚龍屬是溫多雷魚龍屬的次異名。作者認為,前者的模式種克里斯汀森冷鰭魚龍是戈羅季謝溫多雷魚龍的異名,第二個種凱氏冷鰭魚龍則暫時保留為溫多雷魚龍屬下的一個獨立種。[6]
以下分支圖來自澤維科夫與雅各(2020年)的分析,顯示了本屬在大眼魚龍科中可能的系統發育位置。[13]
大眼魚龍類 Ophthalmosauria |
| ||||||||||||||||||||||||||||||||||||||||||||||||||||||||||||||||||||||||||||||||||||||||||||||||||||||||||||||||||||||||||||||||||||||||||||||||||||||||||||||||||||||||||||||||||||||||||||||||||||||||||||||||||||||||
Remove ads

冷鰭魚龍(學名:Cryopterygius,希臘語中意為「冰凍的鰭」)是魚龍目大眼魚龍科存疑的一個已滅絕屬,化石發現於挪威阿加德菲勒特組。有一個物種被鑑別出來:克里斯汀森冷鰭魚龍(C. kristiansenae)。[14]
正模標本PMO 214.578基本完整,發現於阿加德菲勒特組斯洛茨摩亞段(Slottsmøya Member),於2004至2012年間出土。德魯肯米勒(2012年)後根據此標本命名描述了克里斯汀森冷鰭魚龍。[14]有觀點認為該物種是溫多雷魚龍的異名。[15]
第二個種凱氏冷鰭魚龍(C. kielanae)發現於波蘭晚侏羅世克西尼亞組。[16]其現為溫多雷魚龍的異名,並被發現是該屬的一個種(凱氏溫多雷魚龍)。[6]
參見
- 魚龍列表
- 魚龍類研究歷史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