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湖南大學

湖南省高等教育机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湖南大学map
Remove ads

28°10′49″N 112°57′10″E

快速預覽 湖南大學, 老校名 ...
Remove ads

湖南大學(英語:Hunan University縮寫HNU),簡稱湖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的一所全日制公辦本科高校,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大學。主校區東瀕湘江,西偎嶽麓山,置身嶽麓山—橘子洲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其辦學起源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創建的嶽麓書院,以及清朝光緒23年(公元1897年)創建的時務學堂,光緒29年(公元1903年)合併改建為湖南高等學堂,民國15年(公元1926年)組建湖南省立湖南大學,並於民國26年(公元1937年)升格為國立湖南大學。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一大代表、教育家李達就任校長,校名由毛澤東題寫。[2]現今的湖南大學也是雙一流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前身

Thumb
嶽麓書院

湖南大學這塊地方最早可以追溯至東吳寶鼎三年(公元268年)所創立的麓山寺,至今仍保存完好。東晉陶侃也曾於此建杉庵讀書。唐代馬燧在此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璿等二僧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類」的學舍。

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辦學的遺址上,即嶽麓山下的抱黃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嶽麓書院,於是正式開始辦學,當時作為四大書院的其中一間。歷經七毀七建,建築保存至今。

書院改制

1903年嶽麓書院改制,與原湖南高等學堂(1897年長沙時務學堂成立,1900年改為求實書院,1902年改為湖南大學堂,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合併,在舊址上成立新的湖南高等學堂。1912年,民國改元,教育部頒布《壬子學制》,湖南高等學堂奉令停辦,工科學生按志願送到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湖南高等師範學校繼續學習。同年,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奉命遷入。[3]1917年,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奉令停辦,併入國立武昌師範學校,同年,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遷入,接收了前湖南高師的全部校產和一部分教師。

籌辦湖南大學

1912年湖南高等學堂停辦之初,湖南都督譚延闓擬就嶽麓書院舊址籌辦湖南大學,因學款無法籌集而未果。1913年,楊昌濟在《湖南教育》雜誌上撰文,提出初步設想:將法政學校、醫學校等組成湖南大學。1917年5月,楊昌濟、楊樹達等向湖南省政府呈文,倡議籌辦湖南大學。1921年,湖南自治運動興起,教育界要求教育獨立,教育經費獨立,要求在《省憲法》中規定設立湖南大學。1922年1月,湖南宣布《省憲法》,第79條載明湖南須設立大學一所。1923年5月,湖南省長趙恆惕明令設立湖南大學籌備委員會,同年冬設立湖南大學臨時董事會,並編制湖南大學計劃書。1924年春,因湘西戰事發生,建校經費未撥。1925年11月6日,省政府決議正式成立湖南大學籌備會。[2]

省立湖南大學

1926年2月1日,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湖南公立商業專門學校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合併,省立湖南大學正式宣告成立。自嶽麓書院改制,至湖南大學,在書院故址先後辦學的各學校不但完整繼承了書院的院產,也自覺繼承了書院歷來優良的辦學傳統,得到社會各界的公認。[4][5][6][7]不設校長,設委員十人管治。設理、工、法、商四科,各科設學長一人。法科學長李希賢/羅介夫,分設政治系、法律系,系主任分別為阮湘俞峻,學監分別為王季范李達。1926年8月,湖南大學改委員制為校長制,首任校長雷鑄寰

1927年4月,湖南省政府下令將湖南大學改名為湖南工科大學,理工兩科保留,法商兩科併入中山大學,農科恢復為甲種農業學校。5月,馬日事變爆發,7月,湖南省政府令湖南中等以上學校一律停辦,進行整頓,湖南工科大學師生離校。1928年4月,省政府決定恢復湖南大學,聘任凱南為校長。

1933年至1935年胡庶華任湖南大學校長期間,以經費全部來自湖南省,財力有限,不利學校發展為由,向國民政府教育部申請改省立為國立。教育部派員來校視察,認為湖南大學師資力量較強,圖書儀器設備均有一定規模,教學質量且為全國省立大學之冠,具有改為國立的條件。1937年7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通知湖南大學改為國立,與湖南大學同時改為國立的僅有私立廈門大學

Thumb
1937年省立湖南大學改為國立湖南大學,中華民國教育部致湖南省政府文

1938年,日軍逼近湖南,省會長沙的機關、學校紛紛搬遷,湖南大學開始籌劃西遷事宜。湖南省教育廳曾建議湖南大學西遷漵浦,但考慮到辰溪有火電廠,能源充足,水陸交通方便,學校決定遷往辰溪。4月10日,日軍飛機轟炸湖南大學校園,圖書館被炸毀,科學館亦被炸,該館的儀器藥品設備全部被震毀。第一、第五學生宿舍等中彈倒塌,第一院、第二院、工廠及學生二舍、四舍等處被震毀。[8]9月,湖南大學時任教務長任凱南等赴辰溪籌建。經過考察,選址在辰谿縣城對河的隴頭腦,開始建造校舍。教務長任凱南作為遷校負責人,採取了他們在日本留學時住過的木板房子的模式,利用辰溪木材多,石塊多的優勢,就地取材,以石塊作房屋基腳,所有辦公室、教室、學生宿舍等,都採取魚磷板的形式,很快房子都在這小山包上蓋好開學上課了。[9]10月中旬起,湖南大學師生分批到達辰溪,在龍頭垴正式開課。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10月,湖南大學遷回長沙嶽麓山。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省立克強學院、省立音樂專科學校、國立師範學院、私立民國大學等校併入湖南大學,組成文藝社會科學教育財經自然科學工程農業等7個學院、25個系,成為當時華中地區規模最大的大學。

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

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國立湖南大學被撤消。國立湖南大學的各專業系科去向如下:

1953年10月前,從國立湖南大學調出去的各院系師生陸續離校的是:

  • 自然科學院的數學(部分)、物理(部分)、化學(部分)、生物,文學院的中文(部分),社會科學院的歷史(部分)等6系325名學生和13位教師,於10月2日出發,前往武漢大學。
  • 10月3日,社會科學院經濟系師生部分去中南財經學院(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部分去武漢大學。
  • 財經學院的會計、統計、企業管理、財政金融、合作等系師生527名去武昌中南財經學院。
  • 文教學院的中文系、外文系(小部分)、教育系及社會科學院的歷史(部分),自然科學院的數學(部分)、物理(部分)、化學(部分)等系,師範專修科的中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師生調湖南師範學院(今湖南師範大學),其院址位於嶽麓書院
  • 文教學院外文系大部分師生、歷史系一部分師生去中山大學
  • 社會科學院的經濟地理系大部分師生去中山大學,一部分師生去河南大學
  • 社會科學院的政治、法律兩系師生調往武昌中南政法學院(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工程學院的電機、機械兩系師生及有關實驗設備全部調往武昌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
  • 工程學院的土木結構組、電機系的電機組共7位教師和135名學生調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
  • 自然科學院礦化專修科師生調中南礦冶學院
  • 師範專修科的地理師生調華南師範學院(今華南師範大學)。
  • 土木系師生全部調入中南土木建築學院(國立湖南大學與其他一些大學的土建專業合併組建的學院),中南土木建築學院在原國立湖南大學原址成立。
Remove ads

1958年後

1958年中南土木建築學院增設機械、電機、化工三系,更名為湖南工學院。1959年湖南工學院復名為湖南大學,增設了文、理科,設十二個系,重新確定向文、理、工綜合性大學發展。1960年,鐵道建築、橋梁隧道、鐵道運輸三個系和部分公共課教研室分離出去成立了長沙鐵道學院。1963年上海機械學院(汽車專業)、湘潭電機學院(電機等5專業)、南京汽車製造學校(汽車專業)併入。1964年再度調整為工科大學,但保留了大量理科的教學、科研師資力量,為後來重建理科院系打下了良好基礎。[2]

文革時期

1966年—1971年,學校沒有招收新生。1970年招收了兩年制機制、電機兩專業學生兩個試點班學生76人,學生實行「廠來廠去」。1972年開始,學校招收「工農兵」大學生。1975年5月,學校貫徹上級「學朝農、辦分校」的精神,籌辦了湖南大學邵陽分校和衡陽分校,舉辦了內燃機、電工等培訓班。1978年後,兩分校完全交地方政府管理。[2]

改革開放以來

1978年後,在保持工科優勢的前提下,加強了理科建設,同時大力發展文科,逐漸向綜合性大學發展。2000年,湖南財經學院(校址位於現今的北校區)併入,文科力量尤其是經濟學科得到增強。2002年湖南省計算機高等專科學校併入。[2]

學校概況

Thumb
體育館
Thumb
學生公寓

湖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現任書記是鄧衛教授,校長是段獻忠教授

學校設有25個學院和研究生院,擁有2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學科,3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學科,建有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2個、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5個。學科專業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醫學藝術學等11大學科門類。設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1個部、省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大學的土木工程建築工業設計、車輛工程、材料工程分析化學工商管理國際貿易、保險精算等專業在國內均有很高的知名度。2014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亞洲大學排行榜中位列第81位。成為2011協同創新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和「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兩個項目的核心協同單位。

現有教職工近4000人,其中,專任教師2045人,教授副教授1428人,院士1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6人,「千人計劃」學者51人,「萬人計劃」學者20人(含教學名師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及青年學者18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人。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36000餘人。其中:本科生20000餘人、研究生15000餘人,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相關數據統計截止時間:2019年1月)

Remove ads

院系設置

  • 嶽麓書院[10]
  • 經濟與貿易學院[11]
  • 金融與統計學院[12]
  • 法學院(紀檢監察學院)[13]
  • 馬克思主義學院[14]
  • 教育科學研究院[15]
  • 體育學院[16]
  •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17]
  • 外國語學院[18]
  • 新聞與傳播學院[19]
  • 數學學院[20]
  • 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21]
  • 化學化工學院[22]
  • 生物學院[23]
  •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24]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5]
  •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26]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軟體學院、國家保密學院)[27]
  • 建築與規劃學院[28]
  • 土木工程學院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9]
  • 工商管理學院[30]
  • 公共管理學院[31]
  • 設計藝術學院[32]
  • 機器人學院[33]
  • 生命醫學交叉研究院[34]
  • 半導體學院(集成電路學院)[35]

重點學科

更多資訊 國家一級學科重點學科 ...
更多資訊 國家二級學科重點學科 ...
更多資訊 湖南省重點學科 ...

科研機構

機構列表
  • 部省級科研機構
    • 環境生物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建築安全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微納光電器件及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汽車電子與控制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先進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輸變電新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永久失效連結]
    • 湖南省結構損傷與診斷重點實驗室
    • 湖南省物流與仿真技術重點實驗室
    • 湖南省噴射沉積技術及應用重點實驗室
    • 湖南省汽車模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生物納米與分子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湖南省分子模擬中心
    • 湖南省「先進材料製備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 環境生物與控制湖南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 橋梁抗風及新技術湖南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 湖南省計算技術研究所
    • 湖南省機動車排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究與檢測中心
    • 湖南省汽車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站
    • 結構工程研究所
    • 環境保護研究所
    • 系統科學管理工程研究所
    • 建築監理中心
    • 湖南省WTO研究基地
    • 湖湘文化研究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經濟開放與貿易發展」985二期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2類)
    • 湖南省廉政研究基地
    • 湖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中心
  • 學校批准設立科研機構
    • 雷射研究所
    • 機電研究所
    • 工程軟體研究所
    • 電力測功機研究所
    • 汽車新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
    • 機器人研究所
    • 電子工程研究所
    • 智能儀器研究所
    • 化學計量學與化學傳感技術研究所
    • 精細化工研究所
    • 新型工程材料研究所
    • 岩土工程研究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結構工程研究所
    • 功能材料物理研究所
    • 建築與環境研究所
    • 計算機應用研究所
    • 應用力學研究所
    • 應用數學研究所
    • 高等數學研究所
    • 陶瓷研究所
    • 固態離子學研究所
    • 金屬材料研究所
    • 新型炭材料研究所
    • 醫藥化工研究所
    • 汽車整車開發及動態模擬研究所
    • 模具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
    • 機器人技術及應用研究所
    • 數位化設計製造研究所
    • 先進材料研究開發中心
    • 鋼結構工程研究所
    • 藥物研究所
    • 水工程技術及設備研究所
    • 橋梁工程研究所
    • 智能樓宇與建築環境研究所
    • 光電子與信息材料研究所
    • 湖大惠利普智能電機電器研究所
    • 材料物理研究所
    • 高分子研究所
    • 工業設計研究所
    • 品牌設計與管理研究所
    • 生態、環境、旅遊規劃中心
    • 信息與控制研究所
    • 湖大紅華氟化學研究所
    • 建設工程管理研究所
    • 微電子研究所
    • 介觀功能材料與計算材料物理研究所
    • 實驗儀器研究所
    • 教育技術研究所
    • 理論物理研究所
    • 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
    • 爆炸與安全技術研究所
    • 電池與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 塑料模具研究所
    • 網絡安全技術研究所
    • 納米技術與信息材料研究所
    • 生物儀器研究所
    • 運籌與控制研究所
    • 產品數位化設計與控制中心
    • 中加能源環境生態中心
    • 湖南大學工程結構綜合防護研究所
    • 湖南大學數字媒體研究所
    • 湖南大學低碳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
    • 湖南大學管理科學研究院

文化傳統

校徽

民國時期湖南大學的校徽為圓形,中間以湖南地圖、嶽麓山湘江青天白日地球等圖案構成,周邊繪當時湖南大學的校訓:忠孝廉節、整齊嚴肅。這也是嶽麓書院曾用過的院訓。作者王強毅在《校徽釋義》中指,「本大學自創辦嶽麓書院以還,歷時千載,遺規猶在,朱子所題『忠孝廉節』,歐陽氏所書『整齊嚴肅』,實為本大學歷史上之瑰寶。曾經校務會議議決,取為校訓,故繪入之,一以循書院之遺制,一以謀發揚我民族固有之精神。」「本大學在溝通東西文化,發揚國學、科學,保持精神文明,注重物力創造,先本後末,漸及全球,故以湖南邊界為外延線,線外繪一地球,自內外延,以完成本大學之旨趣。」[36]

現用校徽1986年為紀念嶽麓書院誕辰1010周年和湖南大學定名60周年設計而成,設計者為湖南大學83級造型設計學生常沙,指導老師為成濤。校徽以嶽麓書院為中心,以嶽麓山為背景,寓意湖南大學的源流和校址所在地。中心圓的上方為毛澤東所書的「湖南大學」,下方為湖南大學的英文名稱。 正下方的飄帶上兩組數字「976」、「1926」,分別為嶽麓書院誕生的時間和湖南大學正式定名的時間。兩側十四瓣楓葉則代表當時(即1986年)湖南大學設立的14個系。

校訓

Thumb
嶽麓書院裡的「實事求是」匾

湖南大學前身之一的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曾將「實事求是」作為校訓,校長賓步程先生撰寫的「實事求是」匾至今仍然懸掛在嶽麓書院講堂。1930年代,湖南大學曾經以嶽麓書院講堂中的碑刻「忠孝廉節,整齊嚴肅」作為校訓。現在的校訓是在2001年經全校師生大討論後定下來的。[37]

「實事求是」最早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德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此詞後來成為毛澤東思想的核心,有學者認為,毛澤東曾寄居於嶽麓書院,當時書院內的「實事求是」匾對其產生了影響。[38]「敢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而嶽麓書院又是湖湘文化的搖籃,將「敢為人先」列為校訓,寓意學校對湖湘優秀傳統的弘揚,同時也有鼓勵師生敢於競爭、學術創新的意思。湖南大學的所在地長沙市,曾經評選過「長沙精神」,最終「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入選。[39]

校風

由《禮記·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提煉而來。博學,即「博於問學」,要求師生在治學上廣博、深遠,善於在知識的浩海中豐富自己。睿思,即「明於睿思」,要求師生在博學的同時,積極思考、善於思考、深入思考,達到思維的深刻性、獨立性、創造性和開放性。勤勉,即要求學生「學而不厭」,發揚勤奮刻苦、努力向上的奮發精神。同時,也要求教師要潛心學術、「誨人不倦」,愛崗敬業,樂於奉獻。致知,即「格物致知」,要求師生學以致用,知行統一,達到「明德」、「明理」的目的。

校歌

《湖南大學校歌》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國立湖南大學時期,由三次出任湖大校長的胡庶華作詞,再由其邀請在德國留學時期的同學、著名音樂家蕭友梅譜曲而成。湖大校歌旋律質樸,氣勢渾宏,倡導繼承傳統、取歐美之長,是典型的民國時期學堂歌曲,也是蕭友梅為數不多的優秀合唱作品。湖大校歌曾經在1949年後就不再傳唱,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埋沒,在21世紀重新被學校定為正式的校歌。[40][41][42]

排名聲譽

快速預覽 大學排名, 全球排名 ...

建築文化

Thumb
牌樓口的千年錘

湖南大學校園依山而建,經歷了一個由嶽麓山向東慢慢擴展到湘江邊的過程。1903年嶽麓書院改制後,在其原址上成立的各個學校大多仍以原來的書院建築為校舍。嶽麓書院的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構,以黑白色調為主,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書院建築群。1926年湖南大學正式創立,開始在書院周圍興建新的教學設施。這些民國時期的建築,大多以紅牆綠瓦為基色調,為湖南現存規模最大的民國建築群,代表作品有一院,二院,大禮堂,老圖書館,科技館等。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湖南大學校園逐漸向湘江延伸,興建了一批現代教學建築,其中有許多是湖南大學建築學院魏春雨教授的作品,代表作有復臨舍,法學院樓,工商管理學院樓等。本世紀湖南大學校園開始往南發展,正在興建的新校區將把湖南大學校園延伸到漁灣市。

明清建築群

嶽麓書院歷史上經歷多次戰火,曾七毀七建,現存主要建築是遺構。上世紀以來,經過幾次大修,一些毀於戰火的建築得到了重修。嶽麓書院古建築在布局上採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築如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集中於中軸線上,講堂布置在中軸線的中央。齋舍、祭祀專祠等排列於兩旁。中軸對稱、層層遞進的院落,除了營造一種莊嚴、神妙、幽遠的縱深感和視覺效應之外,還體現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係。[47]

嶽麓書院占地面積21000平方米,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並先後恢復重建設了延賓館、文昌閣、崇聖祠、明倫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張栻王船山羅典等的六大專祠建築原貌,清代書院中的園林和書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復。[48]嶽麓書院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書院建築群。

湖南大學校友會,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湖南大學的二級學院)在書院內辦公。

近代建築群

湖南大學建立之初,以嶽麓書院為一院,同時開始在書院周圍興建新的教學建築,包括二院、科學館、圖書館、工程館、大禮堂、辦公樓、靜一齋、學生一、二、三、四舍等,均為中國近代建築大師蔡澤奉柳士英劉敦楨等設計,其中尤以柳士英的作品為最多。這些建築外形古樸典雅,有明顯的文人建築氣質,強調時代性、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尤其是圓形、曲線在這些建築中的運用,體現了「剛柔並濟、動靜結合」的設計思想,以致人們稱之為「柳氏圓圈」。在長沙市公布的第一批35處近現代保護建築中,湖南大學就有5處,包括老圖書館、科學館、大禮堂、工程館、二院(現物理實驗樓)[49];在第二批21處近現代保護建築中,有七舍、原一舍(現九舍)、勝利齋三處[50]

歷任校長

教師校友

  • 李薰 畢業於湖南大學礦冶工程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 慈雲桂 畢業於湖南大學電機系,中國科學院院士,「銀河」巨型計算機的總設計師
  • 呂振羽 畢業於湖南大學電機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 陳星旦 畢業於湖南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 成會明 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工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 劉筠 畢業於湖南大學生物系,中國工程院院士
  • 周福霖 畢業於湖南大學土木系,中國工程院院士
  • 馬克儉 畢業於湖南大學土木系,中國工程院院士
  • 鍾志華 畢業於湖南大學機械系,中國工程院院士
  • 周緒紅 畢業於湖南大學土木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湖南大學副校長、長安大學校長、蘭州大學校長,現任重慶大學校長
  • 李元元 畢業於湖南大學機械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歷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吉林大學校長、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 聶建國 畢業於湖南大學土木系,中國工程院院士
  • 周小舟 畢業於湖南大學預科,原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曾任毛澤東秘書
  • 劉正 湖南大學肄業,原湖南省省長
  • 高峰 畢業於湖南大學電氣系,雲南省副省長
  • 肖鋼 畢業於原湖南財經學院,證監會主席
  • 蔣超良 畢業於原湖南財經學院,歷任交通銀行董事長、國家開發銀行行長、農業銀行董事長、湖北省委書記
  • 毛曉峰 曾任民生銀行行長、黨委書記
  • 傅自應 畢業於原湖南財經學院,商務部副部長,澳門中聯辦主任
  • 洪毅 畢業於湖南大學電氣系,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
  • 熊曉鴿 畢業於湖南大學外語系,IDG集團全球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
  • 鄒一平 畢業於湖南大學經貿系,藍衫科技創始人
  • 黃學東 畢業於湖南大學計算機系,微軟總部全球技術院士,Azure AI首席技術官
  • 陳破空 原名陳勁松,畢業於湖南大學土木系,旅美知名作家
  • 袁純清 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在職博士生畢業,曾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
  • 令計劃 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在職碩士生畢業,曾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
  • 周本順 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在職碩士生畢業,曾任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秘書長、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 楊小凱 在湖南大學數學系旁聽一年,兩次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
  • 譚耕 第一位自中國大陸移民至加拿大的國會下議院議員

注釋

參考文獻

參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