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溫尼伯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溫尼柏[註 1][1](英語:Winnipeg,i/ˈwɪnɪpɛɡ/)座落於草原三省東緣,是加拿大第八大都會區暨第六大城市,也是曼尼托巴省省會和該省最大城市,半數以上的曼尼托巴省人口集中於此,現有人口約75萬[2]。溫尼柏的名字源於當地原住民的克里語,意為「渾水」。它是一個運輸、經濟、製造業、農業與教育的重鎮。同時也是西加拿大的重要交通樞紐,距美國邊境僅96公里。1738年,法國商人在此建立第一個貿易站,在這之前,溫尼柏已成為原住民諸部落的貿易中心。1812年,一批蘇格蘭移民在此定居。1873年,城市人口增至1869人。
溫尼柏的經濟由金融、製造、餐飲、文化及旅遊組成。城內有理察森國際機場。由北美一級鐵路構築的城市鐵路東西通往加拿大各省,向南則駛往美國。以溫尼柏為主場的體育隊有:溫尼柏藍色轟炸機隊(加拿大式橄欖球)、溫尼柏噴射機隊(冰球)及溫尼伯黃金眼隊(棒球)。坐落在溫尼柏的大學及學院有:曼尼托巴大學、溫尼柏大學、加拿大門諾會大學、聖伯尼菲斯大學及紅河學院。
溫尼柏擁有不同種群的人口,其中菲律賓人占總人口的比例數在加拿大全國為最高,他加祿語也成為城市中使用比例最高的非英語第二語言。然而,其人口的絕大多數仍由歐洲裔構成(如烏克蘭裔、俄羅斯裔、德裔)。其中十分之一以法語為母語。溫尼柏亞裔在市中心也建立了唐人街。
Remove ads
地理
溫尼伯位於整個北美洲的中心,坐落於北紅河與阿西尼泊因河的之間的交匯處的沖積平原。由於地理形狀像是個叉子,溫尼伯也被稱作叉子城而著名。由於歷史上紅河多次發生洪水,溫尼伯城市周圍修建了紅河洩洪水道來保護城區。
人口
溫尼伯是省內最大都市,該省有6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於該市,約有70萬人[2]。另外,溫尼伯人口普查整合區(包括周圍的農村自治區)人口約有778,489人[3]。
氣候
溫尼伯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故氣候相當極端,整體來說溫尼伯算是世界上最冷的大城市之一,11月中到3月之間平均溫度都處於攝氏0度以下(夜晚甚至可以到攝氏負40度),5月到9月溫度經常達到攝氏30度(華氏86度),甚至有時候高達攝氏35度(華氏95度),比其他大草原城市的降雨與降雪機率高,但全年陽光充足,據統計,全年日照天數達318天。
Remove ads
歷史
溫尼伯的人口於工業革命時代時大幅上升,因為當時的鐵路是以溫尼伯作為抵達太平洋之前的中繼站,二十世紀初時溫尼伯更一度是加拿大的第三大城市。但不久之後,因為其他海上航道開始出現,如巴拿馬運河的開通,使得該市人口增長開始放緩,溫尼伯在加拿大的地位也從此下降。
當地印第安人認為溫尼泊是濕地,受附近溫尼泊湖影響,故得名溫尼泊。
文化
溫尼伯的城市中心有大量原住民(因努伊特人)的接待站,是加拿大原住民聚集地之一。當地有兩所公立大學:溫尼伯大學(University of Winnipeg)和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
溫尼伯最著名的報紙是溫尼伯自由報(Winnipeg Free Press),始於1872年,是加拿大西部歷史最悠久的報紙。著名的卡通畫《小熊維尼》中,維尼的名字就是溫尼伯的縮寫。採新古典式風格的曼尼托巴省議會大樓(Manitoba Legislature Building)是溫尼伯市區內的重要建築之一,大樓圓頂頂端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金童」(Golden Boy,實際上的正式名稱是「永恆的青春」Eternal Youth),這具高5.25公尺,全身覆滿24K金的銅像是以希臘神話中的赫密斯(Hermes,或相當於羅馬神話中的墨丘利)為雛形所塑造。
著名人物
姐妹城市
1971年4月起,溫尼伯批准市長與其它國家的市長簽訂姐妹城市協議[6]。這些姐妹城市(1971年起有11個)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及亞洲。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