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满洲国协和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滿洲國協和會
Remove ads

滿洲國協和會滿洲國的官民一體國民組織,起初石原莞爾等人期許本組織能擔任未來一黨執政的重任,然而在之後則受到日本大政翼贊會旗下各組織影響。

快速預覽 滿洲國協和會, 領袖 ...
Thumb
滿洲國協和會中央本部
Thumb
自治指導部宣傳海報

歷史

九一八事變後,倡導從中華民國獨立並施行君主政治以推動新國家建設的自治指導部英語Self-Government Guiding Board為協和會的起源。滿洲國成立後的1932年(大同元年)4月,阮振鐸任奉天省公署秘書長。不久,阮振鐸於靜遠以及滿洲青年聯盟山口重次小澤開作等人成立滿洲協和黨[1]。由於溥儀、鄭孝胥、駒井徳三(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長官)、本庄繁(時任關東軍司令官)等不贊成設立政黨。1932年6月5日撤銷國務院資政局,關東軍指定由關東軍第四課參謀片倉衷主持滿洲協和黨改組,成立「協和會籌備委員會」,成員包括關東軍高參板垣征四郎片倉衷、協和黨的山口重次小山貞知(《滿洲評論》主筆)、小澤開作和田勁阮振鐸於靜遠,國務院的張燕卿(實業部總長)、謝介石(外交總長),共計10人。1932年7月18日在國務院召開「協和會籌備委員會」會議,通過了協和會成立大會事宜,確定了章程、綱領、編制、宣言等。

1932年7月25日下午2時至3時在國務院正式成立協和會。下午4時在大和旅館舉行慶祝酒會。頒布《滿洲國協和會創立宣言》。協和會與滿洲國政府共同宣稱推動建國理想(建設王道樂土),並以此對國民進行宣傳教育。《滿洲國協和會章程》11章35條,規定:「本會以謀求滿洲國的建國精神和宣揚王道樂土政治爲宗旨。」 《滿洲國協和會綱領》

1936年7月25日協和會成立4周年舉行紀念會,「滿洲國協和會」改名爲「滿洲帝國協和會」。同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發表《滿洲帝國協和會之根本精神》的聲明,闡述協和會的本質,就是以皇民化爲目標的「民族協和」,實施「建國精神」,即「以實現日滿一德一心、民族協和、王道樂土、道義世界爲理想的天皇的聖意」。滿洲帝國協和會中央本部機構龐大,設有總務部、指導部、實踐部、訓練部、文化部、青少年部、調查部等10多個部門。

協和會基礎單位為分會,與每個地區設立。並於各地方行政機關設立本部,負責統括分會。

取代從未開議的立法院,以分會代表進行的連合協議會為實質之民意機關。石原莞爾等人期待協和會能取代關東軍成為「未來的領導者」,擁有一黨執政的地位。不過隨著關東軍滿洲國統治的深化,滿洲國逐漸成為日本完全的屬國,協和會失去其存在意義。

其作為宣傳機構曾出版多種宣傳品,如《滿洲國民必讀》、《王道月刊》、《東亞之光》等等。並配合關東軍,為鎮壓抗日活動進行思想宣傳。

1945年8月16日,中央本部副部長結城清太郎通電各省本部,協和會結束,並指揮銷毀了中央本部的文書檔案。

Remove ads

綱領

滿洲帝國協和會為唯一永久、舉國一致的實踐團體,與政府互成表裡。

  • 顯揚建國精神
  • 實現民族協和
  • 提升國民生活
  • 徹底宣德達情
  • 完成國民動員

實現以上建國理想,創建道義世界。

組織架構

成立初期:

  • 名譽總裁:溥儀
  • 名譽顧問:本庄繁南次郎(時任關東軍司令官)
  • 會長:鄭孝胥(國務總理)、張景惠(1936年)
  • 理事長張燕卿(實業部總長)
  • 理事33人:袁金鎧鄭垂林鶴皋(東三省省議會聯合會議長、滿洲國建國民眾總代表、滿洲國民眾生計會會長)、於沖漢(奉天地方維持委員會副委員長兼奉天地方自治指導部部長)、橘朴程坤元熙洽劉海軒(奉天省民眾代表)、謝介石齊默特色木丕勒張在田(奉天省民眾代表)、許汝棻臧式毅秦炳宗(黑龍江省民眾代表)、張景惠程志遠中野琥逸(民政部總務司長)、呂榮寰、尹相弼、圖門曼達瑚額爾欽巴圖鮑觀澄范象魁潘淵龍(黑龍江省民眾代表)、武揚張文楷方煜恩(奉天市商會會長)、劉會同許蘭坡(滿洲國建國民眾副總代表、黑龍江代表)、韓雲階丁鑑修趙欣伯馮涵清
  • 名譽理事:橋本虎之助日語橋本虎之助駒井德三(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長官)、板垣征四郎(關東軍高級參謀、參謀次長)等
  • 中央事務局:1932年在瀋陽設立,1933年3月15日遷長春。局長謝介石(外交總長)、1935年9月改為呂榮寰(民政部大臣)
    • 中央事務局次長:中野琥逸(民政部總務司長)、1934年9月改為阪谷希一(國務院總務廳次長)、1935年9月改為平島敏夫(原滿洲青年聯盟骨幹)
    • 中央事務局委員10人:
    • 宣傳處(1934年改為社會科)處長阮振鐸
    • 總務處(1934年改為庶務科)處長於靜遠,委員小澤開作
    • 組織處(1934年改為組織科)處長徐紹卿,委員大羽時男
    • 審查處(1934年改為經理科)處長閻傳紱,委員山口重次小山貞知
    • 調查室
    • 視察室
  • 地方常務委員:
  • 地方事務局(1935年改為省事務局)
    • 新京地方事務局
    • 吉林地方事務局
    • 哈爾濱地方事務局
    • 齊齊哈爾地方事務局
    • 奉天地方事務局
    • 間島地方事務局
    • 熱河地方事務局
    • 依蘭地方事務局
    • 呼倫貝爾地方事務局

1934年9月由於協和會在基層大力吸收地方實力派人物,與地方政權之間產生隔閡與對立,為此第一次改組協和會:

  • 中央事務局次長:中野琥逸(民政部總務司長)改為阪谷希一(國務院總務廳次長)
    • 中央事務局委員10人增至15人:結城清太郎(國都建設局總務處長,專任委員)、宮脅襄二、星野直樹、半田敏治、和田勁(專任)、小山貞知、楊允楷、張格、曾維藩、王大忠、鄭禹、斯明、羅福葆、清水良策
    • 宣傳處(1934年改為社會科):科長小川增雄
    • 總務處(1934年改為庶務科):科長廣吉辰雄
    • 組織處(1934年改為組織科):科長幸田武雄
    • 審查處(1934年改為經理科):科長廣吉辰雄
    • 視察員:堀田義弘
    • 調查室:伊東六十次郎

1935年地方事務局改為省事務局。下設縣辦事處。

1936年7月25日成立四周年時,第二次改組協和會,調整與政權的關係。以中央本部為最高指導機關,中央本部委員會取代以前的理事會,為中央本部的諮詢機關。縣旗辦事處改為縣旗本部。各省長、縣長兼任所轄地域的本部長——

  • 中央本部長:井上忠也大同學院院長)、於靜遠(1937年5月)
  • 中央本部副部長:結城清太郎
  • 總務部 部長平島野夫甘粕正彥(1937年4月改由民政部警務司長兼任)
  • 指導部 部長中野琥逸古海忠之(1937年4月改由國務院總務廳主計處長兼任)
  • 企劃部 部長豐田敏治甘粕正彥(1937年4月改由民政部警務司長兼任)
  • 監察部 部長和田勁

1938年2月第三次改組:

  • 中央本部長:橋本虎之助(1938年2月,曾任關東軍參謀長、關東軍憲兵司令、時任參議府副議長)、丁鑑修(1940年7月16日)、三宅光治日語三宅光治(曾任關東軍參謀長,1940年11月15日)
  • 中央本部副部長:結城清太郎丁鑑修
  • 總務部 部長皆川豐治(民生部教育司長)。設總務課(原人事、文書2課)、弘報課(原指導部宣傳課)、整理課。
  • 實踐部:原指導部。部長曲秉善。設實踐課(原指導課)、聯協課、練成課、組織課。
  • 企劃局 局長孫其昌、副局長半田敏治。設綜合班、第一班(民族)、第二班(民生)、第三班(機構組織)、第四班(思想宣傳)、第五班(國民動員)。
  • 輔導部:新成立。部長恆吉秀雄。設輔導課、訓練課、動員課。
  • 審查役室:取代監察部。4名審查役:谷次亨植田貢太郎朴錫胤博彥滿都

1941年4月第四次改組,協和會與各級政府「表裡合一」「二位一體制」,各級地方政府正副長官兼任各級本部正副部長,以厲行國民總動員,準備太平洋戰爭:

  • 中央本部長:三宅光治日語三宅光治(曾任關東軍參謀長)
  • 中央本部副部長:結城清太郎皆川豐治(1941年1月12日)、阮振鐸(1941年9月交通大臣兼)、於國棟
  • 總務部 部長甘粕正彥武岡嘉一
  • 指導部 部長王子衡(1943年6月改任濱江省省長)。設組織班、聯協班、城市班、農村班、特別工作班。
  • 訓練部 部長松木俠。設青少年班、奉公隊班、動員班。
  • 調查部 部長。設政治班、經濟班、調查班、資料班。
  • 協和青少年團統監部:1938年6月協和會頒布《青少年團組織大綱》,一律統一為青少年團。1941年3月7日設立協和青少年團統監部,中央統監三宅光治日語三宅光治兼任。副統監2人:谷次亨(民生部大臣)、岩松五郎(關東軍在滿教務部部長)。總務永井正(通化省協和會本部長)。下設組織部、訓練部、文化部。
  • 協和義勇奉公隊中央總監部:1938年6月在較大城市成立20-35歲青年男子組成的協和義勇奉公隊,執行「警護」「奉仕」兩項任務。至1945年5月有89個總隊、47萬人。中央總監由三宅光治日語三宅光治兼任。副統監2人由治安部、民生部大臣兼任。總務為專任。下設第一、二、三部。
  • 滿洲國防婦女會:1934年成立。由協和會中央本部輔導部負責輔導。會長徐芷卿(張景惠夫人)
Remove ads

聯合協議會

Thumb
協和會聯合協議會

協和會黨內在滿洲國各地均設置聯合協議會,宣稱是作為收集民意之用[2]。由於滿洲國立法院從未組成,聯合協議會便順理成章成為滿洲國實際上之民意代表機關,但並不具備立法功能。

協和會全國聯合協議會

  • 1934年2月28日至3月2日在長春大和旅館召開首次全國聯合協議會議。
  • 1935年3月24日至3月26日召開第二次全國聯合協議會議。
  • 1937年9月11日至15日在國務院禮堂召開全國聯合協議會議。
  • 1938年9月26日召開,全國聯合協議會議全體代表195人入宮覲見溥儀。
  • 1940年9月21日召開第七次全國聯合協議會議。溥儀到會聽取張景惠的施政大綱演說。[3]
  • 1941年10月10日召開第八次全國聯合協議會議。
  • 1942年2月8日召開臨時全國聯合協議會議。
  • 1942年10月1日召開第十次全國聯合協議會議。
  • 1943年9月25日召開第十一次全國聯合協議會議。
  • 1944年9月2日召開第十二次全國聯合協議會議。
  • 1945年7月25日召開第十三次全國聯合協議會議。

國民運動

「國民運動」包括:「金屬獻納」「儲蓄報國」「勤勞奉仕」「糧谷出荷」「北邊振興」「開拓移民」「飛機獻納」

舊址

滿洲帝國協和會中央本部舊址位於今人民大街2836號,人民廣場南200米處。東南接兒童公園(兒玉公園舊址),北隔咸陽路與原長春市委大樓(康德會館舊址)後身相對,西鄰人民大街。

該舊址是一座磚石結構的組合建築物,地面建築爲兩層樓房,另有地下室,建築面積7955平方米,占地面積8749平方米。1950年修復爲長春市文化宮,1958年由瀋陽軍區接管,改爲軍人俱樂部,後又將部分房舍改建爲吉林省軍區第二招待所。舊址保存較爲完好。

同名團體

2019年2月,部分滿洲(今屬中國東北地區)出身旅美僑民以滿洲國協和會(Concordia Association of Manchuria)名義向美國政府機關登記註冊為正式立案之非政府組織,並宣稱其為1945年以前原滿洲國協和會之延續[4][5]

在美成立之協和會於中國海內外之成員數量快速增加至4千人以上,成員以工人、商人、學生與旅外僑民為主,因而引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於2019年4月對東北三省境內協和會地下成員展開大規模搜捕[6],被捕者包含自芬蘭入境中國的環保學者王展[7]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