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潘永清

清代台灣府淡水廳人,士林鄉紳、秀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潘永清
Remove ads

潘永清(1820年—1873年),字少江,號定民臺灣淡水廳芝蘭二堡唭哩岸莊(今臺北市北投區)人[2],舉人潘成清之兄[3]:29,士林潘家成員,曾創建八芝蘭新街(士林新街)[4]:36,並擔任《淡水廳志》採訪[5]

Thumb
潘永清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題之芝山岩洞天福地碑[1]

生平

潘永清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出生[6]:453,原為林本源家族開墾時的督工[4]:35,曾跟隨該家族一同開墾馬武督山區,又在淡水石門三芝等地自行開鑿三條水圳(成渠圳),因此富有建設經驗[6]:481。除此之外,他也與廈門商人往來貿易米、樟腦等用品,因而逐漸致富[7]:22。之後拜大龍峒文人陳維英為師,當時有「頂港潘永清;下港許招英」之稱[8]:3。並且曾因一塊浮洲地與陳維英爭吵,但最後兩人和解[8]:3。道光二十年(1840年)於芝山岩惠濟宮後設立文昌祠,並在此設立義塾[9]:201。咸豐四年(1854年)小刀會入侵基隆,潘永清曾參與鎮壓,事件平定後選用訓導,但並未赴任[10]。咸豐九年(1859年)[10]分部員外郎[2],之後又成為惠濟宮董事,於同治七年(1868年)將惠濟宮與佛祖寺二間廟宇重新蓋為一棟二層樓的寺廟,上祀開漳聖王,下祀觀音佛祖[1]。同治十二年(1873年)成為歲貢生[2]

咸豐九年(1859年)淡水廳爆發嚴重的分類械鬥,八芝蘭街(士林舊街)遭焚燬殆盡,事後當地居民商議重建八芝蘭街,但眾人對於新街地點的選擇意見分歧,最後歸納為三種意見:第一種是在原址重建,但因舊街地點不便而作罷。第二種是遷建於芝山岩,但該意見遭潘永清極力反對。其認為,若遷建新街於芝山岩,一旦泉州人前來攻打新街,新街居民只能退居石角,若石角陷落,則容易被逼入山區。之後,八芝蘭地區爆發淹水,潘永清發現下樹林地區(今士林區仁化里、義方里、禮文里、智勇里一帶)並未淹水,又因該地風水極佳,於是力主在下樹林建立新街,並作為士林慈諴宮之重建地區[4]:33-35

咸豐十年(1860年)為猴年,民間傳統有「猴歇樹林好預兆」之說,因而在此年著手規劃新街。潘永清首先取得大地主曹七合派下之同意,允許以個人自由租借、奉獻廟地以作為公用,之後大東街曹家、林本源家族、石角楊家、魏家也都紛紛獻地以興建房屋。潘永清為使新街加速完工,於是和林本源家族結盟,由林本源家族出資,自己負責建造房屋,另外鼓勵富商義務建房,潘永清之弟潘盛清也與潘永清一同規劃新街之建設[4]:36

建成的士林新街為一長方形之街市,其道路、水溝、店鋪均經由事先規劃,街屋皆以杖八寬度興建,為防範泉州人前來攻打,於街與街的交會之處設置東、西、南、北四座隘門[4]:36,並在河邊插置竹子,以預防颱風、洪水侵襲,又在新街的東西兩側開鑿兩條運河[7]:22,稱作頂水擋、下水擋[4]:37(即基隆河廢河道),用以防盜和充當碼頭[7]:22。之後潘永清又將八芝蘭天后宮遷移至新街,重新命名為慈諴宮[4]:31

同治十二年(1873年)潘永清過世,享年53歲[2]

Remove ads

爭議

潘永清曾在同治元年(1862年)「私設刑具」,將募兵吳金城毆打致死,吳金城之子吳扁將此事告官,後當局傳喚潘永清至官衙集訊[11]:157

詩作

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八日,廣東官員區天民與陳維英張書紳、查元鼎、白良驥、潘永清、連日春、陳樹藍等二十餘人一同至劍潭遊玩[12],潘永清當即作有〈遊劍潭次區觀察覺生韻〉一詩[13]:186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