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澎湖水師協

清代綠營軍事單位,隸屬臺灣鎮,長官職為從二品副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澎湖水師協
Remove ads

澎湖水師協臺灣清領時期軍事組織,隸屬綠營福建水師臺灣鎮[3],始於大清帝國將臺廈道建立的同一年(康熙23年,1684年),迄於光緒12年(1886年)調升為澎湖水師鎮,存在時間達202年。

Thumb
清代澎湖水師協鎮署,原址坐落於澎湖天后宮西側,在清末改署澎湖文官廳署日治時期就原址興建成澎湖廳憲兵隊二戰之後憲兵隊建築群被中華民國陸軍澎湖防衛指揮司令部沿用,用途幾經改變,2004年移轉予澎湖縣政府使用。2020年,改建成洪根深美術館,現已開放大眾參觀。[1][2]

澎湖水師協最高武官以副將(從二品)為首,其下設左、右兩營,兩營各置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兵員共2,000人,哨船共36艘,分為十三處汛守。士兵採班兵制度,即來自福建、廣東軍隊論調臺灣,三年一換。乾隆47年(1782年),員額裁減142人,降為1,858人;同治七年(1868年)改制,左、右營裁撤游擊、守備,改由都司統率。[4]:169-171

Remove ads

背景

清代軍制

大清帝國版圖約略分為「藩部」與「關內十八省」,後者約同於明帝國舊有版圖,居民以漢族為主,清代沿用明制將漢地行政區分為十八省。而清代在漢地的軍事制度則是參考明代邊防的衛所兵制,另加改編,由於清代地方軍以「營」為基本單位,又以「綠旗」為幟,故泛稱「綠營」。[3][5][6]

清廷將漢地十八省境內另劃出十一個軍區,一個軍區橫跨一到三個省不等,軍區的最軍政高長官為「總督」,但有些以省的長官「巡撫」來兼領,以上總督與巡撫皆為文官,不能直接率領綠營的軍隊作戰,一個軍區中綠營最高武官為「提督」,提督雖然能直接指揮綠營作戰,但平時受到文官總督、巡撫的箝制,此外提督也並非坐鎮軍隊的直接管理者。[5]

扣除軍區範圍,單就一個省份之內,「鎮」才是綠營的最高編制單位,一個省內有若干「鎮」,而「鎮」轄下又有若干「協」,「協」下設「營」,「營」下又有「汛」或「塘」;「營」為綠營軍事編制最基本建制的單位,「營」亦可直屬「鎮」管轄,不必一定要設「協」。「鎮」的最高長官為總兵官,「協」最高長官為副將;一「營」之長官,參將游擊都司守備等中級軍官均可出任;「汛」的長官則可由千總把總、外委千總、外委把總擔綱。[5][3]:43-50

清代為防軍權過大、難以節制,建立「迴避制度」,但凡副將、參將以上軍官,不得在本省任職,游擊、都司不得在本籍任職,守備不得在本府任職。千總、把總等下級軍官不受本籍迴避制度所限,但如若營中士兵升任軍官,不得在舊營任職。[5]

此外,除了各級下屬單位之外,每個單位長官尚有直屬部隊,通稱「標」或「標營」,例如文官系統的總督有「督標」、巡撫有「撫標」(臺灣道道尹也編有「道標」[3]:188-192),軍職武官陸路提督、水師提督的「提標」、總兵的「鎮標」和副將的「協標」。參將以下所屬為營,直接統率一營兵卒,不稱營標。[5]

Remove ads

澎湖的戰略地位

澎湖群島位於台灣海峽中段,東距臺灣45公里,西距福建140公里[7],係臺灣與福建間之橋梁、重要海防區域,是為兵家必爭之地。明萬曆年間,福建巡撫許孚遠建議在澎湖修建城池,增強防務。入清以後,澎湖海防之重要性並未改變,反而愈顯重要[8]。在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的同一年(康熙23年,1684年),即設置澎湖水師協[3]

澎湖水師協編制

主官

澎湖水師協最高武官為副將,副將直屬部隊稱為「協標」,統率左、右兩營,左、右營長官設游擊守備各一,守兵員額2,000人(1782年間調降至1,858名),分守十三汛;同治朝後朝廷推行「裁兵加餉」,兵制更易,水師協原游擊、守備二職被撤,改由都司出任左、右兩營長官。[5][9][4]

上下級單位

更多資訊 軍區長官, 臺灣地區長官 ...

軍備編制、俸餉

澎湖水師協設協鎮(副將)一員,根據胡建偉乾隆34年(1769年)寫就《澎湖紀略.武備紀》載錄其軍備編制、俸餉如下:[9]:151-152

更多資訊 官階, 品秩 ...
Remove ads

班兵制度與歷代沿革

Thumb
提標館匾額。

康熙23年(1684年)將原明鄭疆域收入清帝國版圖後,採納福建總督王國安奏議,不直接在臺廈道募兵,從福建綠營抽調兵丁來臺,以三年一期,更替輪換,確立班兵制度[10],但由於澎湖水域航道複雜,仍募不少當地區居民充員。康熙60年(1721年),臺灣當地爆發朱一貴事件,朝廷調整兵丁輪派政策,澎湖水師協左、右兩營均由內地水師營分兵抽調,三年一換,漸成定制。[9]:156-158

康熙朝

澎湖水師協兵丁定額2,000名,由綠營福建水師系統的福建水師提標營(位於廈門島[b]、海壇鎮、南澳鎮、閩安協、烽火門以及金門鎮轄下標營抽調補充,四起輪戍、三年一換。[9][11][12]

更多資訊 澎湖水師協, 兵卒原營 ...
Thumb
施公祠所藏重修碑,海壇鎮班兵移戍澎湖之佐證。
Thumb
銅山武聖殿,源自銅山營(漳州東山島)班兵會館,後裔尚保留其信仰。
Thumb
流傳媽宮三甲迄今,關於澎湖水師和班兵原鄉淵源的俗諺。

乾隆朝

乾隆47年(1782年),澎湖水師協原有2,000名兵丁員額,奉裁142名,又將金門鎮標兵(計596名戰、守兵[12])移戍安平地區,其缺額數由海壇鎮、南澳鎮、銅山營各處標兵撥補,湊足新制1,858名兵丁員額之數。[11][4]

更多資訊 澎湖水師協, 兵卒原營 ...
Remove ads

同治朝改制

臺澎班兵原訂三年一換,但自道光29年(1849年)後至同治七年(1868年)間,多年未經輪換,缺額未補、積欠軍餉,必須整束。同治新制以「裁兵加餉」為原則。舊制澎湖左營兵丁額定額原為928名內,奉新章裁撤外額戰守兵506名,留營兵數再裁去81名,左營計提報402名;存舵工、炊兵17名,另加稿識3名、字識11名、號令手3名。右營兵丁額定額原為928名內,奉新章裁外額戰守兵505名,留營兵數再裁去123名,右營計提報360名;存舵工、炊兵16名,另加稿識1名、字識3名、號令手1名。原左、右營各設游擊一員、守備一員皆裁撤,各營改設置都司一員統率。[4]:179-180

更多資訊 澎湖水師協, 兵卒原營 ...
Remove ads

汛防部署

Thumb
清代澎湖輿圖(1885年)

澎湖四面環海,居臺灣、廈門汪洋之間,以水汛為重,分為十三澳十三處汛守,而汛守賴以哨船巡防。根據康熙年間哨船編制,澎湖水師協編列哨船36艘,其中大趕繒船10艘、中趕繒船10艘、雙帆艍船16艘。左、右營對半各配18艘,左營船隻以「綏」字為號,即綏字一號至綏字十八號、右營船隻以「寧」字為號,即寧字一號至寧字十八號,隨船隻日後汰舊更新,編號遂往後遞增[9]:160-161,但道光朝之後,為避道光皇帝名諱(漢名旻寧),右營船隻編號將「寧」字改成「鞏」字[13]:97

澎湖十三汛

澎湖紀略》所載康熙朝定製,澎湖水師協左、右兩營配兵2,000名(戰兵、守兵通算),汛兵自兩營抽調而出,派駐澎湖各地汛防計十三處(媽宮新城拆成東汛、西汛)。汛兵為一處常駐兵力,每一汛不時有船隻駐港,船上另配有戰兵,含駕駛哨船人員舵工、繚手、斗手、碇手四項兵丁,按季需輪流巡哨、出海。[9]:161-163

媽宮汛位於媽宮澳灣(今馬公港,含文澳地區),因澎湖水師本標、澎湖廳署、倉庫、錢糧以及火藥局皆位於媽宮澳灣,同時民居繁浩,亦為廈門、臺灣商船出入口岸,獨立設媽宮專汛;左營例派戰守兵250名、戰船8艘、專汛官1名(千總或把總),右營例派戰守兵320名、戰船9艘駐防、專汛官亦1名(千總或把總),按季赴往各汛輪流更替。[9]:162-165

更多資訊 汛名, 轄管單位 ...

上表為《澎湖紀略》所述汛防編制,根據林豪澎湖廳志》敘述,同治朝後推行「裁兵加餉」改革,澎湖各汛兵員額配置時時更易,兵冊亦屢屢改動,直到光緒13年(1887年)才較為穩固,但澎湖水師協已先於光緒12年(1886年)升為澎湖鎮,故不列。[4]:220

定期巡哨

澎湖水師為熟悉環境、海域,並定期操兵演武,每年皆會安排巡哨,巡哨又分水巡與陸巡,舉凡路線、出巡時程皆有規定,凡參與遊巡的兵丁,出巡一日予一分五釐以為獎勵金。[9]:166-168

巡哨日程

康熙朝

更多資訊 長官, 巡哨期間 ...

同治朝

Thumb
清代澎湖諸島輿圖

同治朝因澎湖水師協撤廢游擊以及守備,改設都司,其領航日程也有所調整改變,將每年農曆正月至六月底編為「上班」、七月至十二月底為「下班」;「上班」由副將負責統巡,「下班」拆分成秋季與冬季,秋季由左營都司統巡、冬季則為右營都司統巡:[4]:228-229

更多資訊 班次, 時間 ...

水巡路線

更多資訊 起點, 航程 ...
更多資訊 起點, 航程 ...

陸巡路線

更多資訊 起點, 路程 ...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