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花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花嶼隸屬於臺灣澎湖縣望安鄉花嶼村,其位置在望安島西北稍南距離約18公里處,是澎湖縣最西方的島嶼[3]

快速預覽 花嶼, 自然地理 ...

花嶼的外形大致呈三角形,全島最高點位於東北岸的煙墩山,標高53公尺。面積為1.273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174公里,是澎湖群島極西的第十一大島[4]

2020年4月起,每日有3航班交通船往返花嶼與馬公。2020年7月起改爲2航班[5]

Remove ads

名稱

漢人渡海來臺時,見澎湖諸島荒蕪,只有花嶼稍具綠意,因此稱此島爲花嶼,並稱鄰近另一島嶼爲草嶼[6]

花嶼村爲花嶼上唯一一個行政區劃,歷經以下變遷:

  • 1862年(同治元年)《台灣府輿圖纂要·澎湖廳輿圖纂要》記載,水垵澳增設花嶼社。[7]
  • 1897年(明治30年)臺灣割讓日本後,改爲澎湖廳網垵辦務署水垵澳花嶼鄉。
  • 1898年(明治31年),改爲澎湖廳網垵出張所水垵澳花嶼鄉。
  • 1901年(明治34年),改爲澎湖廳網垵支廳水垵澳花嶼鄉。
  • 1909年(明治42年),改爲澎湖廳網垵支廳網垵區水垵澳花嶼鄉。
  • 1920年(大正9年),改爲高雄州澎湖郡望安庄花嶼大字
  • 1926年(大正15年),改爲澎湖廳望安支廳望安庄花嶼大字。
  • 1945年(民國34年),中華民國接管臺澎後,改爲澎湖縣望安望安鄉花嶼村。
  • 1950年(民國39年),區署層級行政單位廢止,鄉鎮直接隸屬縣,故改為澎湖縣望安鄉花嶼村。

歷史

臺灣清治時期康熙23年(1684年)至乾隆年間,花嶼被列爲禁地,因此花嶼約至乾隆中期才有人定居[7]。居民先祖主要由望安島上的水垵村及中社村遷徙而來[6]

地理位置

花嶼正南方約8公里有大、小貓嶼,正南方稍東有草嶼,約距8.5公里[3]

生態

花嶼的植物目前已有紀錄者有原生種95種、歸化種22種及栽培種11種(含9種木本植物),共計41科108屬128種。5其中蕨類1種、裸子植物2種、雙子葉植物97種、單子葉植物28種。禾本科有19種最多,菊科17種次之,再其次是豆科15種,大戟科8種、錦葵科7種,其他各科種類均未及10種[8]

地質

花嶼的地質組成與澎湖其他島嶼相當不同。澎湖群島大多由基性的玄武岩質的火成岩所構成,僅有花嶼由安山岩質與酸性流紋岩火成岩所構成[9][10]。大約於9,000萬年前到5,000萬年前形成,為澎湖群島最古老的島嶼。

從地質年代上來看,澎湖群島的地質主要是由中新世火山作用造成,按岩層構成年代可分為數個地質層,由新至老分別為海濱堆積層、湖西層群、小門嶼群以及漁翁島群。但花嶼的石英斑岩矽質岩層卻較漁翁島群更為古老,為古生代中生代的岩體[9],地質上與中國大陸福建較為類似[10]

島嶼外形略成三角狀,整體來說地勢由東北傾向西南,東西兩側高起,中央低平呈馬鞍型方山狀[10]。東半部煙墩山海拔53公尺,為花嶼的最高點;西半部最高點建有花嶼燈塔,海拔約40公尺;中央鞍部低平處海拔則約35公尺[10];北半部地勢較為平坦,南半部則緩緩傾斜沒入海中[10]。東、西、北三面由陡峭的海崖地形構成,為風化嚴重的安山岩質。其地表岩石裸露、各種不同岩性的岩脈相互交雜,地質極度破碎。東北岸柴垵仔有一向中央延伸的凹地[10]。海岸向內地逐漸轉為礫石散布的草生地,再向內則為廢耕地[10],聚落則主要位於島嶼南端海岸[10]

島嶼東方向內陸凹陷形成林投灣,東北隅的柴垵仔亦向陸地凹陷,西邊海岸南灣、石人灣等地亦向內陸縮[10]

Remove ads

風化地景

在長期的風化作用下,刻劃出了不同的岩石景觀,有名的如下:

而在東北面可以觀察到球狀風化石,洋蔥狀風化石等等。

圖輯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