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澳洲駐華盛頓特區大使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澳大利亚驻华盛顿特区大使馆
Remove ads

澳洲駐華盛頓特區大使館(英語:The Embassy of Australia in Washington, D.C. )是澳大利亞聯邦美國外交代表機構,亦即澳洲駐美國大使館。大使館館舍英語Chancery_(diplomacy)坐落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西北區麻薩諸塞大道1601號史考特圓環旁,是使館街英語Embassy_Row的發端。現任大使是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副館長是保羅·邁勒(Paul Myler)。大使館有超過250名雇員。

快速預覽 澳洲駐華盛頓特區大使館 Embassy of Australia, Washington, D.C., 概要 ...
Remove ads

澳洲和美國在近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保持著牢固的外交關係。澳洲已在華盛頓特區長期派駐貿易部長代表英語Trade_office多年。兩國於1940年建立了正式雙邊關係。澳洲駐華盛頓特區的大使館是其在海外設立的第二久的外交機構,其中包括於1940年開設的公使館。另一個公使館地點是一幢位於伍德利公園英語Woodley_Park_(Washington,_D.C.)名為「白橡樹」(White Oaks)的宅邸,自彼時起就一直作為大使官邸。

1946年,美國將澳洲和美國雙方的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由羅伯特·巴特勒英語Robert_Butler_(diplomat)擔任首任澳洲駐美國大使英語List_of_ambassadors_of_Australia_to_the_United_States。約有二十年間,大使館曾位於威爾金斯故居(Wilkins House),即現在的秘魯駐華盛頓特區大使館英語Embassy_of_Peru,_Washington,_D.C.。由於辦公空間不足,大使館官員宣布計劃在其現有位置以東一個街區建造一座新大使館。這座採用玻璃、鋼和混凝土建造的、外牆覆有大理石的現代主義新大使館於1969年開放。

到了2010年代,大使館需要進行大規模修繕。澳洲政府選擇拆除舊大使館,並建造一座面積為213,600平方英尺(19,844平方公尺)的新建築取而代之,預計造價為2.369億澳元(1.547億美元)。經過多年的規劃和審批,新大使館於2023年8月開放,總成本為3.37億澳元。新大使館由Bates Smart英語Bates Smart建築事務所和華盛頓特區本地公司KCCT設計。外牆採用銅合金面板覆蓋,建築中央設有一個大型中庭,以提供自然採光。

Remove ads

位置

大使館坐落於西北區麻薩諸塞大道1601號,史考特圓環西北角,相去白宮以北幾街區。史考特交通環島是西北區16街、M街、麻薩諸塞大道羅德島大道交匯處。[1]物業位於第181號地塊(Square)的第141號宗地(Lot)。[2]澳洲大使館常被認為是使館街英語Embassy_Row(英語:Embassy Row)的發端,使館街是西北區麻薩諸塞大道及其附近街道的一段區域,大多數大使館和其他外交機構都坐落於此,常設於莊嚴堂皇的故居內。[3]使館街大約在天文台環路收尾,美國副總統官邸天文台環路一號就位於此處。[4]除了華盛頓特區的大使館外,澳洲還在芝加哥檀香山休斯頓英語Consulate_General_of_Australia,_Houston洛杉磯紐約市舊金山設有領事館[5]

歷史

早期外交關係

Thumb
澳洲首任駐美國特命全權公使凱西男爵理查·凱西

澳洲在19世紀末雖然仍是英國直轄殖民地,但這個時候已派駐代表到美國。[6][7]雖然這並非正式的公使館,但在1876年和1890年的新聞報道中被稱作公使館(英語:legations)。[8][9]1918年到1930年期間,澳大利亞聯邦在大蕭條開始後派駐了貿易代表英語Trade_office到美國。貿易代表在1938年恢復派駐並持續到1940年。[7]

1940年1月8日,澳洲和美國政府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7][10]美國是澳洲第二老的海外外交使團所在地。[11]首任公使館臨時設在西北區謝里登-卡洛拉馬區英語Sheridan-Kalorama_Historic_District第24街1811號的一棟九居室房屋內。到同年3月,公使館遷至伍德利公園英語Woodley_Park_(Washington,_D.C.)西北區克利夫蘭大道3120號(也是西北區伍德蘭大道3117號)的一幢大宅「白橡樹」,自那時起該宅邸還一直作為大使官邸使用。[7][10]初設時的公使館僅有五名工作人員。[7]同年3月,凱西男爵理查·凱西被任命為首任澳洲駐美國特命全權公使。幾個月後,即同年7月,高思被任命為首任美國駐澳洲特命全權公使。[12]1941年,總理羅伯特·孟席斯成為首位訪問新公使館的澳洲總理。他在訪問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期間,與包括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在內的政府官員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問題。[13]

大使館

西北區麻薩諸塞大道1700號

1946年1月9日,白宮官員宣布將兩國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羅伯特·巴特勒英語Robert_Butler_(diplomat)擔任首任美國駐澳洲大使英語List_of_ambassadors_of_the_United_States_to_Australia諾曼·馬金英語Norman_Makin擔任首任澳洲駐美國大使英語List_of_ambassadors_of_Australia_to_the_United_States[12][14]從1947年開始,大使館在威爾金斯宅邸辦公,該宅邸由儒勒·亨利·德·西布爾英語Jules_Henri_de_Sibour設計,現為秘魯大使館英語Embassy_of_Peru,_Washington,_D.C.。1973年,該建築出售給了秘魯政府。[15]1951年,美澳兩國與紐西蘭共同組建了名為澳新美安全條約(ANZUS)的安全協議,該條約目前仍在澳洲和美國之間生效。[12]

Remove ads

西北區麻薩諸塞大道1601號

Thumb
1967年澳洲前大使館館舍奠基儀式
Thumb
攝於2009年的前大使館館舍

到了20世紀60年代,大使館需要更多的辦公空間。1965年,澳洲政府以523,500澳鎊的價格購買了史考特環島(Scott Circle)的一塊地,預計總項目費用為310萬澳鎊。[16]購買的土地長期以來是溫德姆府(Windom House)的所在地,這是一座大型住宅,建於1881年,為財政部長威廉·溫德姆而建,後來的加建部分由詹姆士·G·希爾英語James_G._Hill設計。除了溫德姆,該住宅的著名住戶還曾有參議員詹姆士·G·布萊恩、出版商查爾斯·艾倫·馬恩英語Charles_Allen_Munn、眾議員理查·S·奧爾德里奇英語Richard_S._Aldrich、秘魯大使館以及最後一位住戶美洲天主教女兒會英語Catholic_Daughters_of_the_Americas(英語:Catholic Daughters of the Americas)。該宅邸在澳洲官員買下土地後被拆除。[2]:77

1967年,舉行了奠基儀式,澳洲對外事務部長保羅·哈斯勒克英語Paul_Hasluck和美國國務卿迪安·臘斯克出席了儀式。[7]這座七層的現代主義建築由Bates, Smart and McCutcheon英語Bates Smart建築事務所設計。[7][17]這座米白色大理石建築於1969年竣工,並於同年6月20日向公眾開放。[7][18]藝術家湯瑪斯·巴斯英語Tom_Bass_(sculptor)創作的名為《澳洲印章英語Australian_Seal》(Australian Seal)的室外雕塑被安裝在新建築外。雕塑描繪了一隻袋鼠、一隻鴯鶓和一個代表澳洲六個州的盾牌。盾牌上方的尖形物體代表北領地[19][3]內部設計風格多樣,包括放在藍色袋鼠地毯上的旋轉椅。西德尼·諾蘭阿爾伯特·塔克約翰·珀西瓦爾英語John_Perceval的藝術品,以及亞瑟·博伊德英語Arthur_Boyd英格·金英語Inge_King的雕塑,遍布大使館。[18]

幾十年來,大使館長期舉辦社交、教育和藝術活動。大使館官員曾主辦的活動和藝術家包括:為期八周的澳洲歷史課程;[20]約翰·科伯恩英語John_Coburn_(painter)的掛毯展;[21]展出賓·希勒英語Ben_Shearer描繪內陸英語Outback水彩畫的展覽;[22]路易斯·卡漢英語Louis_Kahan描繪二戰海員和士兵的畫作;[23]美國國家女性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澳洲原住民女性藝術展;[24]格溫·漢森·皮戈特英語Gwyn_Hanssen_Pigott的陶瓷裝置藝術;[25]帕普尼亞巴爾戈 (西澳)英語Balgo,_Western_Australia尤恩杜姆英語Yuendumu社區的原住民成員藝術品展;[26]原住民藝術家隆庫南英語Loongkoonan的繪畫展;[27]以及將大使館藝術畫廊以學者和澳洲總督昆廷·布萊斯的名字重新命名。[28]

大使館後方曾矗立著一座紀念貝克斯溪空難英語Bakers_Creek_air_crash遇難者的紀念碑,1943年,40名美國二戰士兵在澳洲的這場空難中喪生。該紀念碑於2006年6月在二戰紀念碑揭幕,後遷移至大使館,直至可被陳列於美國公墓。2007年,兩名美國參議員將此事提交參議院投票。由於大使館被視為外國領土,該紀念碑於2009年移至阿靈頓國家公墓。2009年6月14日,空難發生66周年之際,舉行了重新落成儀式。[29][30]

Remove ads
重建
Thumb
Thumb
舊大使館館舍於2020年挖掘拆除

至2014年,大使館的狀況備受惡化影響。搭建有鷹架和覆蓋物防止外牆部分脫落。當時澳洲政府正在考慮維修方案。[31][32]同年決定拆除大使館,並以2.369億澳元的價格重建一座新建築。[33]這塊價值5700萬澳元的土地將被保留,並計劃在該地塊上建造一座新建築。[33]最終於2017年批准建造新大使館。[34]2016年11月15日,Bates Smart和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建築公司KCCT被選中設計新設施。[11][31][35]

新大使館占地213,600平方英尺(19,844平方公尺),其設計於2016年末公布,並附有部分規劃的內部和外部照片。[11][36]關於外牆,Bates工作室總監提姆·萊斯利表示,由於大使館面向城中眾多交通環島英語List_of_traffic_circles_in_Washington,_D.C.之一,其設計「就坎培拉而言意義重大……您可從多個角度觸及這座建築」。[34]設計旨在致敬南側的政府建築和北側的住宅建築。萊斯利稱:「當您從北面朝白宮方向靠近時,這座建築顯得更加堅實。如果從另一個方向過來……它則具有更強的公共性質:開放且透明。」[34]

Thumb
史考特環島西北角於1888年、2008年和2023年之景象

2017年6月,大使館官員開始向當地分區辦公室英語Zoning_in_the_United_States申請批准建造新設施。當月晚些時候支付了88,500美元的申請費。除匯款以外,大使館官員還附上了美國國務院的批准信、測量師的地籍圖英語Plat副本及其他文件。[37]與從西北區H街佛羅里達大道之間所有面向西北區第16街的建築一樣,該地塊被納入16街歷史區英語Sixteenth_Street_Historic_District。由於舊大使館的建造日期與設計並未被列為歷史區的貢獻性建築,新大使館同樣如此,因此無需歷史保護審查委員會的批准。[38]

2019年,大使館的250多名工作人員遷至國家地理學會位於西北區第17街1145號的臨時辦公空間。[7][11]從2019年10月開始,舊大使館的拆除和地塊的挖掘工作耗時約一年。克拉克建築公司英語Clark_Construction於2020年11月開始施工。[11][35]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供應鏈問題以及澳元美元走弱導致的成本超支,建造新大使館的估計成本為3.37億澳元(2.15億美元)。[33]大使館於2021年8月封頂,並於2023年8月14日開放。[11][39]現任大使是第26任澳洲總理陸克文,於2023年被任命。[40]副館長自2021年起由保羅·邁勒擔任。[41]

Remove ads
設計

Bates Smart建築事務所在描述他們對新大使館的設計時稱:「目前的大使館設計於一個全然著重於體現華盛頓風格和1960年代普遍保守標準的時代。它遵從了華盛頓的建築語彙。新的大使館則尊重澳洲的特質,並將其與當地的區域特色融合在一起。」[42]根據《Wish》雜誌的盧克·斯拉特里(Luke Slattery)的說法,Bates Smart的設計師克里斯汀·惠特爾(Kristen Whittle)「強烈認為這次公司需要建造一些獨特地體現澳洲特色的東西,而不僅僅是堆砌Australiana英語Australiana(澳洲風情事物)」。舊大使館和新大使館的一個區別在於,舊大使館是簡潔的現代主義風格,而新大使館則具有更獨特和現代的設計。[18]

Bates Smart的設計靈感源自「紅色中心、灰綠色桉樹樹冠」以及外觀類似於澳洲沙漠英語Deserts_of_Australia中的鹽盤[18]外觀由銅合金面板構成,《華盛頓郵報》的約翰·凱利(John Kelly)將其描述為「纖薄、拉緊的玻璃外牆,像幕布一樣懸掛著。這使得建築師能夠創造儘可能多的樓面面積(因為厚牆會占用空間),而在像華盛頓特區這樣有高度限制英語Height_of_Buildings_Act_of_1910的城市裡,空間寸土寸金」。[43]這些銅面板經過處理以防止產生銅鏽銅綠)。[43]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貫穿大使館區域,其一樓還有一家附設酒吧的餐廳。[18]內部有一個大型中央中庭,旨在利用自然光營造開闊的空間感。[36]設有31個自行車停車位和91個停車位,由於附近有杜邦圓環地鐵站,車位數量少於當地建築通常要求的數量。[37]大使館內還收藏了大量澳洲藝術品。[44]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