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炒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炒肝
Remove ads

炒肝兒北京的一種傳統小吃,以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1]:124。最初吃炒肝時講究沿碗周圍抿並要求搭配著小包子一塊吃,但現在吃炒肝早已沒有那麼多講究了。

快速預覽 類型, 起源地 ...

起源

Thumb
北京天興居的老字號牌匾

北京的炒肝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但是更常見的說法是,炒肝是前門鮮魚口胡同會仙居在1900年前後[2]在白湯雜碎的基礎上,根據《北京新報》負責人楊曼青的建議,去掉豬心豬肺,加上醬色並用澱粉勾芡而發明的[1]:115。因此,會仙居被認為是炒肝的創製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會仙居與天興居於1956年合併,以原天興居為店址[1]:117。1997年12月,北京天興居製作的炒肝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華名小吃稱號。

因炒肝的配料中有豬的心臟,故而當時京城曾流傳「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後語,這句歇後語引起會仙居掌櫃的不悅,遂從炒肝的配料中出去心臟,卻又因此落下「會仙居炒肝—沒心沒肺」的歇後語,至今炒肝的配料中仍然沒有心和肺。

另一種說法認為,炒肝源自滿族按照薩滿教習俗殺豬祭神、並分食祭肉後,將腸、肚等內臟燴成一鍋由眾人分食的習慣。滿族清兵入關入主中原之後,將這一習慣帶至北京。由於滿洲王公貴族、八旗佐領等大戶人家按習俗每日均殺豬,因此剩餘大量祭肉及動物內臟肝、腸、肚、肺等下水,無法食盡,遂出售給小販,逐漸發展出白煮肉、炒肝、滷煮火燒等多種小吃。炒肝中的「炒」字並非漢語中用油翻炒之意,而是源於滿語「colambi」,此字雖譯自漢語「炒」字,但意思更為廣泛,烹、炒、煎、熬均稱之為「炒」。炒肝雖為水煮,但最終熬為濃汁,餘湯極少,因此使用「炒」字而不用「煮」字(滿語為bujumbi)。另一種北京傳統小吃「炒紅果」也是將紅果燉熟、熬為濃汁而成。[3]

Remove ads

炒肝食俗

北京人傳統吃炒肝並不用湯匙筷子,而是整碗端起來喝[4]。所以從前若有人吃炒肝用匙筷,老北京人一看就知道此人必為外地人。一碗炒肝配豆漿,一籠包子蘸點醋,很多北京人就偏愛於此。

有些地方的炒肝在出品時是故意打滿到溢出的狀態,然後端上來後端著碗沿著碗口吸一圈,然後喝下去,由此也出現了說老北京炒肝叫「喝」不叫「吃」,用勺吃不正宗的說法[5][6]

以炒肝為說辭的北京歇後語、俏皮話

  • 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
  • 你這人跟炒肝似的——沒心沒肺
  • 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
  • 會仙居炒肝——沒心沒肺

相關歷史事件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