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燈籠洲街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燈籠洲街市map
Remove ads

燈籠洲街市(英語:Tang Lung Chau Market)是香港灣仔區的一座街市,位於銅鑼灣渣甸街59號。由建築師黃祖棠設計,福記建築公司承建,於1963年3月1日啟用。該街市為香港首座複合式街市,即結合小販攤位及商戶檔位於同一座建築之中。原本由香港市政局管理,2000年1月1日解散後,改由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

快速預覽 燈籠洲街市, 概要 ...
Thumb
燈籠洲街市方型通花磚牆立面
Remove ads

歷史

掃桿埔街市

燈籠洲街市前身為建於1858年的掃桿埔街市,其木造屋頂桁架受白蟻侵蝕,並且日久失修,導致部分屋頂於1957年5月倒塌[1][2]。事後工務司署市政事務署於1957年5月18日,勒令所有街市商戶遷出,以便封閉街市修葺[3]。肉、魚及家禽的檔販遷至福興里內,蔬菜攤販則移到街市外繼續營業[3]。隨後市政事務署認為維修成本太高,建議原址重建街市,同時更改原有「掃桿埔」的名稱[4]。有見當時當區居民稱呼該處為燈籠洲燈籠洲街市,因此署方決定以此命名新街市[5]

重建計劃

市政事務署於1957年12月提出重建計劃,建議設立香港第一個複合式街市,所有小販攤位及街市檔位整合在同一座建築[6]。計劃擬建一庭三層高,設有200個售賣蔬菜及雜貨的小型攤位,以及售賣肉、魚及家禽的檔位,更設有食堂、街市辦公室及職員已婚宿舍[7]。其後於1958年,方案更改為四層並加設員工宿舍,並因工務司署缺乏人手處理此項目,1958年9月委派私人建築師黃祖棠負責設計[8][9]

燈籠洲街市曾建議增建載客及載貨升降機,連接三層零售商戶,但香港政府以額外耗資10萬港元為由拒絕[10]。對此市政事務署於1960年更改方案,整座建築樓高四層,最低兩層為街市,另外兩層則用作員工宿舍,並預留結構以便日後有需要時再加建三層[11]。整個工程由福記建築公司承建[12]。舊有街市拆卸工程斥資3,734港元,隨後該處會安排打椿工程及興建上蓋[13]

街市原定於1962年8月完工,但市政事務署於同年5月建議在街市檔位後面加設工作通道,以便檔販運送貨物及處理食材[12]。當時署方發現其公眾街市內,檔販與小販管理隊經常因為通道阻塞而有衝突,研究後發現為缺乏工作空間所致,檔販當時只能在佔用公共通道切肉、去除蝦殼或挑除雞毛[12]。署方向市政局解釋時稱:「興建一座可使用50年的街市,如果一開始知道其設計令人不滿,那只會製造麻煩並沒有意義。」,對此建議延遲啟用並修改方案[14]

街市啟用之前,市政局已經要求所有持牌小販遷入新街市。然而水果攤販代表於1963年2月23日與市政事務署見面,以水果容易受水淋濕而腐爛為由反對遷入[15]。因此署方決定安置水果、布疋及乾貨的小販於街市南面的50個攤位[15]。其後於2月27日舉行首次抽籤,提供濕貨攤販156個流動攤位[16]。最終1963年3月1日,燈籠洲街市正式啟用,並禁止小販於街市附近街邊擺賣[17]

管理易手

2000年1月1日,香港特區政府解散市政局後,燈籠洲街市改由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18]

建築設計

整體結構

燈籠洲街市位於銅鑼灣渣甸街渣甸坊及逢源街交界,佔地7,303平方英尺(約680平方公尺[19]。街市以鋼筋混凝土建成一個樓高四層的長方型建築,以橫直線裝飾,整個長形屋簷環繞街市外圍;地下及一樓沒有裝上玻璃窗,只有橫向百葉遮擋[19]。面向渣甸坊東南的立面採用方格遮陽板,而渣甸坊西南及渣甸街的立面則鋪設交錯的方型通花磚[19]。整座建築設計符合現代主義整齊及合理規律的風格[20]

街市樓高四層,地方及一樓為零售區域,分別有三條樓梯連接[21]。二樓設有一個供檔主使用的食堂、街市辦公室及六間已婚宿舍,三樓則設有一般職員宿舍、廁所及飯廳,並在天台設有洗衣房,主要供市政事務署小販管理隊職員使用。兩層中間更設有天窗引入陽光[21][22]

零售區域

街市地下設有21個魚類固定檔位,分別與建築物較長一邊平行,檔位與牆身之間設有一條工作通道[23]。 另外地下備有卸貨車位,主要供運肉貨車使用。一樓設有肉類(6個牛肉、11個豬肉)及6個家禽固定檔位,分別靠著其中三面外牆,當中只有肉類檔位設有工作通道[23]。所有室內牆身及固定檔位均有水磨石米飾面以方便清潔,地面則鋪上抹平石米[21][23]。兩層中間部分均設有小販攤位合共156個,以抽籤形式分配,主要售賣蔬菜為主[24]

營運情況

菜販遷出街市

街市啟用三個月後,已有部分菜販向市政事務署要求遷回至街頭營業[25]。當中提到攤位的前後兩列為原有固定菜販使用,後排及中間位置則分配予流動小販,難以吸引顧客導致生意欠佳[26]。遷出的小販改於渣甸街擺賣,並聲稱一小時的生意量多於街市整日的營業額[27]。當時市政局對渣甸街擺賣的小販不作驅趕,時任市政局議員葉錫恩更於1963年6月25日下午到場視察[28][29]

直到1963年6月28日,燈籠洲街市內的攤位已重新調整,地下及一樓分別改成各有42個攤位[30]。同時市政局接納小販代表的方案,准許小販於近街市指定區域擺賣[31][32]。雖則部分攤戶需搬回街市營業,但攤販位置將會定期對調以示公平[33]。其後於1963年7月,街市抽籤改由跑馬地鵝頸橋街坊福利主持,並獲得市政事務署答應[34]。另外署方於渣甸坊及福興里劃定230個攤位,容許蔬菜及乾貨小販擺賣[35]

街市一樓空置問題

早於1974年3月,市政事務署認為街市一樓空置率高,曾建議以燈籠洲街市為試點,設立小型室內熟食中心,取代街邊熟食大牌檔[36]。當時方案為每兩個檔位改建成一個熟食檔位,合共可改建為7個檔位,另外築牆完全分隔家禽檔位,以免造成食物污染[36]。該方案獲得市政局小販事務委員會支持,並建議署方就牌費問題擬定方案,呈交至街市及販商事務委員會討論[37]

經過食物環境衛生署檢討公眾街市使用率後,原本位於街市一樓的攤擋於2010年遷至地下,並以膠帶圍封[38]。區議會曾於2015年提出,改建燈籠洲街市一樓為熟食中心[39]。時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郭家麒建議署方重新招標,主力售賣有機食品或香港創意食品,相信其地段及定位能吸引顧客光顧[38]

2021年,民間組織「撐基層墟市聯盟」曾向食環署申請使用街市一樓舉辦短期墟市,但署方以街市全層已凍結為由而拒絕[40][41]。時任灣仔區議會議員邱汶珊批評署方浪費資源,多年未有探討可行的活化方案,並建議上址改作自修室[42][43]

2023年6月,時任灣仔區議會議員李碧儀遨請食環署討論燈籠洲街市的未來發展,並提出以短期租約形式舉辦假日市集[44]。食環署回應該街市沒有納入「街市現代化計劃」,並考慮關閉空罝率高的街市作其他用途[45]

Remove ads

現有情況

現時燈籠洲街市只有地下仍有攤檔營運,提供36個檔位[45]。根據食環署的統計,2024年已租出25個檔位[46]。當中地下中央部分的攤位已改成菜檔,部分魚類檔位亦已經空置[47]。原有肉類、家禽及規劃以外的水果及乾貨攤檔,均可以在地下營業[48]。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6時正至晚上8時正[48]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