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愛沙尼亞語:Eesti Nõukogude Sotsialistlik Vabariik;俄語:Эсто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羅馬化:Estonskaya Sovetskaya Sotsialisticheskaya Respublika,縮寫:ЭССР / ESSR),蘇聯歷史上的第十七個加盟共和國,設立當時為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在卡累利阿-芬蘭被撤銷後為第十五個加盟共和國。[1][2]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2年3月20日) |
1917年,愛沙尼亞趁沙俄內戰宣布獨立,並成立了共和國。1918年愛沙尼亞勞動人民公社成立,1919年被撲滅。
1940年7月14日和15日,愛沙尼亞國家杜馬舉行了選舉,該選舉於1940年7月21日在愛沙尼亞通過了《國家權力宣言》,宣布建立了愛沙尼亞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40年8月6日,第七屆蘇聯最高蘇維埃第一屆會議通過了一項法令,允許愛沙尼亞成為蘇聯的一部分,於8月1日蘇共37周年黨慶當天設立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納粹德國占領了愛沙尼亞,1944年,在蘇聯紅軍進攻下,愛沙尼亞從德國占領中解放出來。
1990年,愛沙尼亞宣布將國名更改為愛沙尼亞共和國,1991年,愛沙尼亞宣布正式脫離蘇聯獨立。
Remove ads
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約翰內斯·瓦列斯(1940年8月25日—1946年11月29日)
- 尼戈爾·安德烈森(代理,1946年11月29日—1947年3月5日)
- 愛德華·皮亞利(1947年3月5日—1950年7月4日)
- 奧古斯特·雅各布森(1950年7月4日—1958年2月4日)
- 約翰·埃赫費利德(1958年2月4日—1961年10月12日)
- 阿列克謝·米里謝普(1961年10月12日—1970年10月7日)
- 亞歷山大·安斯貝格(代理,1970年10月7日—12月22日)
- 阿爾圖爾·瓦德爾(1970年12月22日—1978年5月25日)
- 梅塔·萬納斯(代理,1978年5月25日—7月26日)
- 伊凡·凱賓(1978年7月26日—1983年4月8日)
- 阿諾爾德·呂特爾(1983年4月8日—1990年3月28日)
最高蘇維埃主席
- 沃爾德瑪爾·薩西(1940年8月25日—1941年8月12日)
- 奧古斯特·克倫德爾(1947年3月5日—1953年1月14日)
- 奧托·梅里馬(1953年1月14日—1955年4月5日)
- 約瑟普·薩特(1955年4月5日—1959年4月23日)
- 哈拉爾德·伊爾維斯(1959年4月23日—1963年4月18日)
- 瓦伊諾·瓦利亞斯(1963年4月18日—1967年4月20日)
- 阿諾德·庫普(1967年4月20日—1968年12月19日)
- 伊馬爾·瓦赫(1968年12月18日—1975年7月4日)
- 約翰內斯·洛特(1975年7月4日—1978年12月13日)
- 尤里·蘇爾漢斯(1978年12月13日—1982年7月5日)
- 馬蒂·佩達克(1982年7月5日—1985年3月27日)
- 瓦爾德·羅斯瑪(1985年3月27日—1989年5月18日)
- 埃恩-阿諾·西拉里(1989年5月18日—1990年3月29日)
- 阿諾爾德·呂特爾(最高委員會主席,1990年3月29日—1992年10月5日)
Remove ads
部長會議主席
1940年8月25日—1946年3月25日稱人民委員會主席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