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特拉比松帝國
拜占庭帝國的繼承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特拉比松帝國(希臘語: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της Τραπεζούντας;喬治亞語:ტრაპიზონის იმპერია)創立於1204年4月,是從拜占庭帝國分裂出的三個帝國之一,持續了257年。特拉比松帝國的第一代君主阿歷克塞一世是科穆寧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安德洛尼卡一世的孫子,他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預見十字軍將攻取君士坦丁堡,便佔據特拉布宗獨立建國,聲稱繼承了拜占庭帝國的法統而自號「羅馬帝國」,但在尼西亞帝國收復君士坦丁堡後改國號為「全東方與伊比利亞及佩拉提亞帝國」[註 1]。在地理上,帝國的版圖從未超過黑海南岸地區。1461年,鄂圖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進攻特拉比松,國王大衛·科穆寧投降,特拉比松帝國滅亡。
在1461年帝國被鄂圖曼帝國所滅後,大量信奉東正教的希臘人(稱為本都希臘人)仍居住在古帝國的範圍內至20世紀初。這些希臘人因為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而於1923年始被土耳其驅逐至今希臘境內。然而,在當地希臘裔穆斯林則保留於居住地至今。
Remove ads
地理
特拉布松帝國初期曾統治著黑海南岸的一系列地區,包括現今土耳其的錫諾普省、奧爾杜省、吉雷松省、特拉布宗省、巴伊布爾特省、居米什哈內省、里澤省和阿爾特溫省。在13世紀,帝國更統治著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半島,包括克森尼索和刻赤。可是在1206年,錫諾普以西的領土都被與帝國西部接壤的尼西亞帝國佔領,錫諾普也於1214年陷落於塞爾柱人手中。1222年以後,黑海北岸的土地漸漸改由熱那亞人統治。
儘管如此,特拉布松帝國仍是三個拜占庭帝國的繼承國中壽命最長的。其中位於小亞細亞西部的尼西亞帝國成功滅掉十字軍建立的拉丁帝國,並重奪了君士坦丁堡;位於希臘伊庇魯斯的伊庇魯斯專制國則於13-14世紀逐漸崩潰,並在1340年被尼西亞君主所恢復的拜占庭帝國所佔領。
重建的拜占庭帝國於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特拉布松帝國則持續至1461年才滅亡。
歷史

特拉比松帝國誕生於東羅馬帝國崩潰的劇變之中。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在喬治亞王國女王塔瑪爾的支持下,東羅馬帝國皇室後裔阿歷克塞·科穆寧與其弟大衛·科穆寧率軍攻占了黑海南岸的特拉布宗及其周邊地區。阿歷克塞在此加冕為皇帝,建立特拉比松帝國。大衛則向西擴張,建立了附屬於帝國的帕夫拉戈尼亞公國。然而,帝國甫立便強敵環伺:東有強大的羅姆蘇丹國(塞爾柱突厥人),西有同屬東羅馬帝國繼承者的尼西亞帝國。1205年,羅姆蘇丹凱霍斯魯一世即兵臨特拉布宗城下,同時尼西亞皇帝塞奧多利一世也阻擊了大衛的西征。1206年,阿歷克塞一世戰敗,被迫向羅姆蘇丹國開放重要港口薩姆松。雖有大衛於1208年尋求拉丁帝國支持迫使尼西亞放棄圍攻赫拉克利亞之舉,但帝國的早期擴張終告失敗。1212年大衛去世,至1214年,赫拉克利亞終被尼西亞攻占,帝國北部重鎮錫諾普亦陷於羅姆蘇丹國之手,阿歷克塞一世被迫向蘇丹稱臣納貢。
帝國的早期歷史在羅姆蘇丹國的霸權陰影下展開,雙方關係時緊時緩。1223年,因羅姆蘇丹國錫諾普總督哈圖恩劫掠被風暴吹至錫諾普的特拉比松船隻,皇帝安德洛尼卡一世(阿歷克塞一世之婿)派兵報復性洗劫錫諾普,招致羅姆蘇丹凱庫巴德一世之子馬利克圍攻特拉布宗,但特拉比松軍隊成功俘虜馬利克,暫時恢復了獨立。1230年,安德洛尼卡一世支持的花剌子模沙阿札蘭丁在亞西切門戰役中被以羅姆蘇丹國為首的聯軍擊敗,特拉比松被迫重新臣服於羅姆蘇丹國。皇位在安德洛尼卡一世、約翰一世(死於玩馬球)和曼紐一世之間頻繁更迭。
1243年的克塞山戰役成為帝國命運的轉折點。曼紐一世作為羅姆蘇丹盟友參戰,結果蒙古帝國軍隊大敗聯軍。此役後,曼紐一世被迫向蒙古帝國屈服。1246年,他親赴哈拉和林朝見大汗貴由以示臣服。在蒙古勢力庇護下,帝國獲得喘息,曼紐一世曾短暫收復錫諾普(1259年),並嘗試與西方基督教世界聯姻(1253年向法蘭西王國國王路易九世提親失敗),但該城於1265年(安德洛尼卡二世在位期間)得而復失。十三世紀末,帝國還面臨重建的東羅馬帝國(巴列奧略王朝)的強大壓力。1282年,皇帝約翰二世應東羅馬皇帝米海爾八世之邀前往君士坦丁堡,被迫放棄「羅馬人的皇帝」頭銜(但仍自稱皇帝),承認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權。同時,內部叛亂頻發,如1284年約翰二世之姐狄奧多拉曾短暫自立為帝。
十四世紀對帝國而言是內憂外患加劇的時期。1340年皇帝瓦西里去世後,帝國陷入慘烈的繼承內戰,短短數年間皇位在瓦西里的皇后伊琳娜·巴列奧略、阿歷克塞二世之女安娜、約翰二世之子米哈伊爾、米哈伊爾之子約翰三世之間血腥更迭(安娜被約翰三世處死)。與此同時,新興的土庫曼穆斯林貝伊國(如白羊王朝)不斷侵襲蠶食帝國領土(如多次入侵馬祖卡、卡爾迪亞)。1347年,土庫曼人占領聖安德烈阿斯與雲耶,同年黑死病肆虐特拉布宗。1348年,熱那亞共和國奪取了凱拉蘇斯。義大利商業城邦熱那亞和威尼斯利用帝國的虛弱,通過武力威脅(如1349年熱那亞征伐)、支持內部叛亂(如1376年威尼斯支持皇子安德羅尼庫斯反對其父阿歷克塞三世)以及經濟制裁等手段,迫使帝國不斷出讓重大經濟特權(如免稅)甚至領土(1349年割讓獅堡給熱那亞),帝國經濟命脈逐漸為其掌控。
1349年,阿歷克塞三世上台,開啟了帝國晚期相對穩定的時期。他致力於平定內部貴族叛亂(如鎮壓尼基塔斯·斯候拉),並嘗試加強防禦(如計劃修建庫庫堡)。在外交上,他採取靈活務實的策略,頻繁出訪周邊土庫曼埃米爾、白羊王朝、喬治亞王國和君士坦丁堡,並通過廣泛的皇室聯姻(如將長女安娜嫁給喬治亞國王巴格拉特五世,將姐妹塞奧多拉和女兒尤多奇亞分別嫁給土庫曼埃米爾哈吉·埃米爾和扎拉比·塔吉·阿丁)來鞏固關係和尋求安全保障。儘管他努力周旋,仍無法阻止帝國江河日下。
進入十五世紀,帝國衰亡之勢已不可逆轉。曼紐三世(1390-1417年在位)時期,國力持續衰弱,雖曾依附於帖木兒對抗鄂圖曼帝國(1400年),但對義大利商人的經濟依賴日益加深(1396年給予威尼斯人廣泛權利)。阿歷克塞四世(1417-1429年在位)時期,與熱那亞的衝突激化:1417年熱那亞報復性攻擊導致帝國於1418年支付戰爭賠償;1425年因拒絕為熱那亞人重修獅堡,帝國遭熱那亞經濟制裁。1429年,皇室內部矛盾爆發,阿歷克塞四世之子約翰四世派人刺殺其父後登基。
約翰四世統治末年,帝國陷入絕境。約1456年,東方受到薩法維耶教團謝赫·朱奈德的入侵;同年,西方新興的鄂圖曼帝國發動大規模入侵,擄走大量人口並勒索巨額贖金,帝國已無力自保。為求一線生機,約翰四世於1458年派其弟大衛向鄂圖曼帝國納貢,並將年貢從2000金幣大幅提高到3000金幣;同時將女兒塞奧多拉嫁給強大的白羊王朝蘇丹烏尊哈桑,以期獲得保護。1460年約翰四世去世,大衛繼位。次年(1461年),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圍在完成對君士坦丁堡(1453年)的征服後,率大軍東進圍攻特拉布宗。面對絕對優勢的敵軍,末代皇帝大衛在城內堅持了一個月後,於8月15日被迫出城投降。特拉比松帝國滅亡,其領土併入鄂圖曼帝國,這標誌著拜占庭時代的徹底終結。
Remove ads
皇帝列表
關聯項目
- 聖索菲亞教堂 (特拉布宗)
- 蘇美拉修道院
- 薩非王朝,部分血統來源於本都希臘人
- 多蘿西·鄧尼特法,現代蘇格蘭歷史小說作家,她的小說《The Spring of the Ram》的背景設立在特拉比松帝國被鄂圖曼帝國滅亡之時
- 勞倫斯·斯庫諾弗,現代美國歷史小說作家,他的小說《The Burnished Blade》的背景設定在特拉比松帝國繁榮之時
註釋
參考文獻
資料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