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玄澤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玄泽焕
Remove ads

玄澤煥(현택환;1964年出生)是一位韓國化學家。他是首爾國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特聘教授、基礎科學研究院納米粒子研究中心主任,以及《美國化學會志》副主編。[2]

快速預覽 Taeghwan Hyeon, 出生 ...

玄澤煥因其在尺寸均一的納米晶體的化學合成及功能性納米材料的各種應用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而獲得認可。2011年,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評為十年間「頂尖100位化學家」中引用量排名第37位的化學家,在材料科學領域排名第19位。[3]他在知名國際期刊上發表了超過350篇論文,被引用超過70000次,h指數為 137。2014年以來,他一直被科睿唯安列為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的高被引科學家[4],並於2020年成為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得主。[5]

Remove ads

生平

玄澤煥出生於韓國大邱廣域市達城郡。他於1987年獲得首爾國立大學化學系學士學位,1989年獲得碩士學位,並於1996年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師從肯尼斯·S·蘇斯利克(Kenneth S. Suslick)獲得無機化學博士學位。在伊利諾伊期間,玄澤煥研究納米結構催化和磁性材料的聲化學合成。1996年6月至1997年7月,他在西北大學的Wolfgang M. H. Sachtler課題組擔任博士後研究員。[6] 他於1997年加入首爾國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任教。

職業生涯

玄澤煥是尺寸均一的納米顆粒的合成、組裝及生物醫學應用領域的先驅者。特別是,他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名為「熱注入法」的新通用合成策略,用於生產多種過渡金屬及其氧化物的尺寸均一的納米顆粒,且無需進行尺寸篩選。利用這種簡單且廉價的方法,他的團隊進而設計和製造了用於生物醫學應用的多功能納米結構材料。玄澤煥開發了一種利用生物相容性氧化錳納米顆粒的新型T1磁共振成像(MRI)對比劑,可清晰呈現小鼠大腦的詳細解剖結構。他的團隊報道了將尺寸均一的磁性磁鐵礦納米顆粒固定於孔徑均一的介孔二氧化矽球體上,用於同時進行MRI、螢光成像和藥物遞送。2013年,他們首次展示了使用生物相容性好且亮度高的Mn2+摻雜ZnS納米晶進行高解析度體內三光子成像。尺寸均一的氧化鐵納米簇被成功用作T1磁共振對比劑,用於獼猴的高解析度磁共振血管成像。

他的研究興趣還包括設計納米材料的結構並將其應用於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電催化劑、太陽能電池和熱電材料。其團隊於2013年首次報道了金屬氧化物納米晶中的電化學置換反應,並成功合成了包括Mn3O4/γ-Fe2O3在內的多種多金屬氧化物空心納米晶。

他已在材料研究學會(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美國化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和戈登研究會議(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s)贊助的會議上發表了超過30場邀請講座,並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史丹佛大學(Stanford)、哈佛大學(Harvard)、麻省理工學院(MIT)、康奈爾大學(Cornell)和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發表了超過20場邀請講座。

Remove ads

榮譽與獎項

  • 2025年: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Madhuri 和 Jagdish N. Sheth 傑出國際校友獎[7]
  • 2024年:美國國家工程院國際會員[8][9]
  • 2023年: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國際會士[10][11]
  • 2022年:韓國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of Korea)獎[12]
  • 2020年:韓國生物領域五大新研究成果[13][14]
  • 2020年: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5]
  • 2017年:首爾國立大學(SNU)特聘教授
  • 2016年:韓國頂尖科學家和技術專家獎(Top Scientist and Technologist Award of Korea),[15]
  • 2016年:IUVSTA技術獎(國際真空科學技術與應用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Vacuum Science,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s)
  • 2014年:高被引科學家,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化學領域(2014–2019),材料科學領域(2014–2019)[16]
  • 2013年:材料研究學會(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會士[17]
  • 2012年:韓國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of Korea)院士
  • 2012年:湖岩工程獎(Ho-Am Prize in Engineering),三星湖岩基金會(Samsung Hoam Foundation)[18]
  • 2011年:韓國100位領袖人物(100 Leaders in Korea),《東亞日報[19]
  • 2000–2010年十年間「頂尖100位化學家」("Top 100 Chemists" of the decade),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2011年)[20][21]
  • 2010年:韓國科學技術院院士
  • 2010年:首爾國立大學(SNU)特聘研究員
  • 2008年:朴宰范獎,朴宰范基金會[22]
  • 2007年:新陽科學獎,新陽基金會
  • 2006年: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會士
  • 2005年:韓國化學會無機化學分會優秀研究員獎
  • 2005年:第四屆杜邦科技獎,杜邦韓國公司
  • 2002年:韓國科學技術部月度科學家獎
  • 2002年:第五屆韓國青年科學家獎(由韓國總統每兩年頒發給特定領域的一位研究者)
  • 2001年:韓國化學會-Wiley青年化學家獎,韓國化學會
  • 2001年:韓國科學技術院青年科學家獎(Young Scientist Award)[23]
  • 1996年:T. S. Piper 獎,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無機化學領域
  • 1993–1996年:伊利諾伊大學化學系獎學金
  • 1991–1996年:韓國政府海外獎學金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