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玉環城牆

舊玉環廳城城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玉环城墙
Remove ads

玉環城牆為舊玉環廳城城牆,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台州市玉環市玉城街道,現僅存部分北城牆遺址。

Thumb
Thumb
清光緒六年(1880)《玉環廳志》玉環治圖(左),1970年12月原玉環縣城及周邊地區衛星航拍(右)

歷史

玉環為清雍正六年(1728)析太平樂清兩縣地置廳[1],廳治位於玉環島中部盆地,四周環山,唯東南角面海。城牆由首任同知張坦熊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秋,雍正十年(1732)三月竣工[2],道光和同治年間重修。民國三十二年(1943)開始拆部分城牆條石建縣政府辦公樓,1949年後其餘城牆也被逐漸拆除,磚石用於鋪砌街道和建造公房[3]。2014年重建約500米長的東北段山上城牆及北門寧濤門[4]

建築

Thumb
清末玉環廰城佈局示意圖,以1970年衛星航拍為底圖繪製。

玉環城牆北跨中青山(又名北門山)和東青山[5],東、西、南三面利用自然河道修整後作護城河,形似朝珠。城周九百六十一丈五尺五寸(約3076.96米),高、寬均為二丈四尺(約7.68米)[2],設有陸門四座、水門一座,四座陸門分別為東門靖海門(今東門橋西北側)、西門永清門(今西青街原國營飲食店東側)、南門鎮遠門(今珠城東路與廣陵路交叉口處)和北門寧濤門(今北門山山頂),東西城門外設有瓮城[6]。水門位於東南側(今天開河三叉橋西北側),溝通城內外河道,兼用於內河泄水和水路進出[7]

玉環城牆主要以條石疊砌,據考證可能取自洞頭大門島[4]。最初因玉環地勢東塗西嶺,運輸不便,難以築城,恰在雍正八年(1730)七月因雷雨自然沖開一渠,自城南塘洋河一帶直達後𡋟(今名後蛟),運石船隻遂抵城下,該渠亦因此而得名天開河[2][8]

原城內以位於同知署前、連通東西兩門的黃旗大街為主街(今以城中路為界,西段統稱西青街,東段稱東城路),西接西門外商鋪聚集的西青街[9],南接通往南門的南正街(今廣陵路)。主要建築有同知署(亦稱廳治,位於城北中青山南麓,已不存,其址今為玉環市政府大院)、巡檢署(位於同知署西南,已不存)、參將署(位於城東北東青山南麓,早年已圮)、大有倉(位於同知署西,已不存)、學宮(玉環縣學文廟,位於城東南,主體建築已不存,僅存泮池泮橋,為玉環市文物保護單位,其址今為環山小學)、考棚(玉環試院,位於學宮東,已不存)、城隍廟(位於同知署東,已不存,其址今為玉環市政府東院)和環山書院(原位於同知署西南,後遷入考棚,已不存)等[10]

Thumb
清光緒六年(1880)《玉環廳志》(下同)玉環同知署和大有倉
Thumb
玉環學宮
Thumb
玉環考棚(也名試院、校士館)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