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中林
美国纳米技术与应用物理科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王中林(1961年11月—)[1],出生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高陽鎮,美籍華裔納米技術專家,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喬治亞理工學院校董事教授(Regents' Professor),喬治亞理工學院納米材料科學與技術中心主任,中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聯合主任。2009年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2]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兼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國際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歐洲工程院外籍院士[註 1][3][4][5]。
Remove ads
生平
- 蒲城縣高陽中學 1975–1977應屆
- 蒲城縣堯山中學 1977–1978復讀
- 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物理專業 1978–1982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 1982–1987
- 博士後,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1988
博士畢業後,王中林先後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定量局從事過研究工作。1992在石溪分校做博士後期間,31歲的王中林開始寫自己的第一本專著,他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了《電子衍射中的彈性和非彈性散射》,1995年紐約知名的施普林格科學+商業媒體出版後,被《American Scientist》雜誌評論為「具有卓越成就和極其價值的經典之作」。此後,他在英國劍橋大學繼續進行非彈性反射的研究,並發表了20多篇有影響的論文,對非彈性反射理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並開始在此領域占領了一席之地。
貢獻
著作
- 《電子衍射中的彈性和非彈性散射》Plenum Press,1995
- 《Refl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pectroscopy for Surface Analysis》,劍橋大學出版社,1996
榮譽
- 榮獲2014年「詹姆斯·C·麥高第新材料獎」(James C. McGroddy Prize for New Materials)(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半導體物理、材料科學與器件等多科性交叉形成的前沿領域——半導體量子阱、超晶格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張立綱院士(Leroy L. Chang);華裔物理學家、提出用纖維材料傳達光束訊號,以建置通信的第一人的「光纖之父」高錕,也都曾獲得此獎項)[7][8][9]
- 榮獲2018年度「埃尼獎」(ENI award)[10]。
- 榮獲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王中林是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該獎項評選委員會評價王中林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重大貢獻[11]。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