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安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王安憶(1954年3月6日—),中國當代作家。她被視為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於中國文壇的「知青文學」、「尋根文學」等文學創作類型的代表性作家,2000年以《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其許多作品被譯成英、德、荷、法、捷、日、韓、希伯來文等多種文字。
生平
王安憶的父親是話劇作家、導演王嘯平,是祖籍福建省同安縣的新加坡華僑,抗戰期間回國投效新四軍;母親是女作家茹志鵑。王安憶是兩人的次女,生於南京市。1955年隨母移居上海市。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學,1967年入向明中學讀初中,文革期間曾經秘密地閱讀翻譯過來的外國著作,包括屠格涅夫、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普希金、羅曼·羅蘭、大仲馬、小仲馬等經典作家的作品。[1]
1970年,王安憶到安徽省五河縣農村插隊落戶。1972年,王安憶考入江蘇省徐州地區文工團,在樂隊拉大提琴,並開始小說創作活動。1976年,王安憶開始發表作品。1978年,王安憶調回上海,擔任中國福利會《兒童時代》編輯。1980年,入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學習。1987年,王安憶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之後擔任中國作協理事、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安憶1981年和李章結婚,後者為上海音樂出版社編輯。二人沒有子女。
Remove ads
作品風格
王安憶的小說,多以平凡的小人物為主人公,不平凡經歷與情感,挖掘生活,在藝術表現上,她的早期小說多感情抒發,近期創作則趨於冷靜和細緻。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領悟力來控制故事微妙的氣氛發展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細膩精準。她的作品講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計,可她探討的是故事背後強大而仁慈的自然規律。這是她對人性和人的生存狀態及本體世界的關懷,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尋常的意義。同時她的作品中時常有女性溫柔的體現,以及謹慎內省多思的品格。這使她成為文壇一個特立獨行的異數存在。
作品
- 《69屆初中生》1986中國青年出版社
- 《黃河故道人》1986四川文藝出版社
- 《虛構與紀實》1993人民文學出版社
- 《米尼》1994雲南人民出版社
- 《長恨歌》1996作家出版社
- 《妹頭》2000南海出版公司
- 《富萍》2001湖南文藝出版社
- 《上種紅菱下種藕》2002上海文藝出版社
- 《流水三十章》2002流水三十章
- 《桃之夭夭》2003上海文藝出版社
- 《髮廊情話》2003江蘇文藝出版社
- 《遍地梟雄》2005上海文藝出版社
- 《啟蒙時代》2006人民文學出版社
- 《天香》2011天香
- 《匿名》2015人民文學出版社
- 《考工記》2018花城出版社
- 《一把刀,千個字》2021人民文學出版社
- 《五湖四海》2022人民文學出版社
- 三戀(《荒山之戀》、《小城之戀》以及《錦繡谷之戀》)
- 《小鮑莊》1985上海文藝出版社
- 《海上繁華夢》1989花城出版社
- 《傷心太平洋》1995華藝出版社
- 《我愛比爾》(台灣:處女蛋)2000南海出版公司
- 《大劉莊》2013上海文藝出版社
- 《流逝》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 《獨語》1998湖南文藝出版社
- 《我讀我看》2001上海人民出版社
- 《隱居的時代》2002上海文藝出版社
- 《憂傷的年代》2002新世界出版社
- 《化妝間》
- 《兒女英雄傳》
- 《叔叔的故事》2004中國電影出版社
- 《剃度》2000南海出版公司
- 《本次列車終點》2015上海文藝出版社
- 《紅豆生南國》2017人民文學出版社
- 《蒲公英》1988上海文藝出版社
- 《旅德的故事》1990江蘇文藝出版社
- 《乘火車旅行》1995中國華僑出版
- 《漂泊的語言》1996作家出版社
- 《重建象牙塔》1997海遠東出版社
- 《獨語》1998湖南文藝出版社
- 《走近世紀初》1999浙江文藝出版社
- 《王安憶散文》2008人民文學出版社
- 《街燈底下》2005山東畫報出版社
- 《窗外與窗里》2008中國文聯出版社
- 《劍橋的星空》2013北京十月文藝出版
- 《母女同游美利堅》(與茹志娟合著)2018中信出版集團
- 《心靈世界》1997復旦大學
- 《我讀我看》2001上海人民出版社
- 《王安憶說》2003湖南文藝出版社
- 《故事與講故事》2011復旦大學出版社
- 《王安憶短篇小說編年》4卷,2009人民文學出版社
- 《王安憶長篇小說》10冊,2010人民文學出版社
- 《王安憶中篇小說》8冊,2013上海文藝版出版社
改編
獎項及榮譽
- 1996:《紀實與虛構》獲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
- 1996:《長恨歌》獲選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
- 1998:《長恨歌》獲選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
- 1999:《長恨歌》獲選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 2000:《長恨歌》獲選9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作品、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 2001:獲第一屆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
- 2001:《富萍》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
- 2002:《上種紅菱下種藕》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
- 2003:《富萍》獲選「上海長中篇小說優秀作品大獎」長篇小說二等獎
- 2005:《遍地梟雄》獲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
- 2008:《啟蒙時代》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
- 2008:《啟蒙時代》獲第2屆紅樓夢獎評審團獎
- 2012:《天香》獲第4屆紅樓夢獎首獎
- 2013:《天香》獲第2屆施耐庵文學獎
- 2016:獲第5屆紐曼華語文學獎
Remove ads
評價
台灣出身的旅美文學評論家王德威於其小論文《海派文學,又見傳人——王安憶的小說》中,謂王安憶是繼張愛玲後,又一海派文學傳人[2],高度評價王安憶在現代中文文壇的地位。王安憶在訪談中提到,「這個時代是一個我不太喜歡的時代。它的特徵是外部的東西太多了。物質東西太多,人都缺乏內心生活。我甚至很懷念文化大革命我們青春的時代。那時物質真是非常匱乏,什麼都沒有。但那個時候我們的內心都非常豐富。我想我們都是在那種內心要求里開始學習文學。在今天的社會裡,我覺得年輕人都非常性急,性急地想從閱讀里得到快感、性急得沒有一點耐性說我靜下來好好地去想一想、慢慢讀、慢慢地去得到這種樂趣。他們要快速地得到樂趣。」[3]
著名文學批評家肖鷹評點王安憶時說:「我曾經很欣賞王安憶和張煒這兩位作家,他們的作品,比如《小鮑莊》、《九月寓言》等曾經令我覺得他們是中國最有希望的兩位作家。但是現在,我對他們後期的作品卻十分失望。以王安憶來說,自從《長恨歌》之後,她就沉入到上海小女人式的自愛自憐的自我重複之中去了。 」[4]
家庭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