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懿榮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书法家(1845~1900),甲骨文的首位发现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懿荣
Remove ads

王懿榮(1845年—1900年8月14日),字正孺,號廉生山東登州府福山縣(今煙臺市福山區)人。晚翰林,曾三任國子監祭酒八國聯軍之役拜京師順天團練大臣,不願投降洋人自殺殉國。追贈侍郎榮祿大夫文敏。王懿榮精通金石學,被普遍認為是甲骨文的最早發現者。[1]

快速預覽 王懿榮, 族裔 ...

生平

王懿榮出身於官宦世家,祖父王兆琛官至山西巡撫,父王祖源官至四川成綿龍茂道觀察使。王懿榮自幼勤學,但不屑拘泥經學註疏。經過考核,任職戶部主事

光緒六年(1880年),王懿榮考中庚辰科二甲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2]。光緒九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3],曾數度上書建言。

光緒十二年(1886年)因父喪丁憂去職。守喪結束,出典河南鄉試。光緒二十年(1894年),大考一等,升侍讀。次年入直南書房,署國子監祭酒,特命在南書房行走,不由掌院學士保送(載繼昌 (光緒進士)《行素齋雜記》)。中日甲午戰爭開始後,日軍佔據威海登州大震。王懿榮請求歸鄉操練鄉勇馬關和談之後返回京師,補祭酒。兩年後,又遭母喪,守制後復起故官。至此,王懿榮在幾年間已三任祭酒,「諸生翕服」。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八國聯軍逼近燕京。王懿榮與侍郎李端遇同被任命爲京師順天團練大臣。王懿榮指出:「拳民不可恃,當聯商民備守禦。」但形勢已無法挽回。同年七月二十日(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東便門,王懿榮率眾抵抗失敗,回家對家人道:「吾義不可苟生」。家人跪泣勸阻,王懿榮不為所動,服毒自盡,未死,在牆上題下「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於止知其所止,此為近之」的絕命詞,投井自盡。其妻謝氏一同殉難。其事上聞,朝廷追贈侍郎榮祿大夫文敏[4]

王懿榮之子近代作家王崇煥(又王漢章)撰《清王文敏公懿榮年譜》(1924,由內務府漢軍旗詞人畫家李孺作序)。

Remove ads

發現甲骨文

Thumb
甲骨與甲骨文

安陽殷墟之甲骨,初時土人得之,多售於藥商,為藥中龍骨,發現之人皆知為王廉生。日昨,周漢光來訪,談及此事,彼時適在王氏寓中居住,廉生其外祖也。廉生染病臥床,劉鐵雲深知醫藥,延之診視,從鶴年堂藥店購歸藥後,鐵雲正在王氏室中坐談,見即取而檢視,內有龍骨一味,紙啟翻檢,忽見殘片上刻有文字,歴視數片皆然,驚告廉生,廉生從病床扶起,相對研求,以為古文字,燈下執玩,不知病尚在身也。時知為鶴年堂物,即夜派人往問,雲從河南購來,尚有一大袋未研碎,廉生乃傾袋得之。後復派范賈至安陽大事搜羅,數千年湮沒之殷墟文字從而發現矣。

——王懿榮甥孫周漢光口述,王獻唐記,〈記甲骨發現始末〉,《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12月28日[5]

王懿榮酷愛金石,喜歡收藏古董、珍玩,帝師翁同龢軍機大臣潘祖蔭皆曾稱其博學。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榮身患瘧疾,派人前往藥店抓藥。由於王懿榮略通醫術,服藥時每味藥材,都親自查看。偶然中,他發現其中一味稱作龍骨的藥上刻有文字,於是將藥店的龍骨全部買下,並通過其他渠道廣泛收集。[6]經過研究,金石功底深厚的王懿榮最終確定「龍骨」是中國上古——殷商時期的占卜用骨,而龍骨上刻畫的是比籀文更爲古老的文字,也就是後來所稱的甲骨文[7]。此後,王懿榮開始大量收購甲骨,短時間內即得到一千五百多塊,並使甲骨文爲世人所知[8]

由於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後一年即殉國,未能繼續對這些文字進行研究。王懿榮身故以後,其次子王崇烈(字漢輔),將其所藏甲骨全部售與劉鶚,後者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將其中部份甲骨選刻,出版《鐵雲藏龜》,並明確提出甲骨文爲「殷人刀筆文字」。從此,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迅速興起。王懿榮對甲骨文的發現,爲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史考古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Remove ads

著作

著有《福山金石志》、《天壤閣雜記》、《漢石存目》、《求闕文齋文存》,皆收入《王文敏公遺集》。

紀念

Thumb
清代學者象傳》之王懿榮像

王懿榮在北京的故居在今東城區王府井北面的錫拉胡同。王懿榮墓在福山古現鎮東村,民國時已被盜,墓毀於文化大革命。墓碑、旌表碑、神道碑等文物於近年被發現。今福山區建有王懿榮紀念館。[9]

2009年,爲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山東省大舜文化研究會設立了旨在推動甲骨文字考釋、促進甲骨學發展的「王懿榮甲骨學研究獎」。

注釋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