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王殊(1924年10月—2020年9月25日),原名王樹平[1],男,江蘇常熟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官、記者。
Remove ads
生平
1924年10月出生在常熟縣城南門外上塘街里。他祖上在王莊鎮(2005年改為尚湖鎮),祖父那一輩搬進了城裡,就定居在虞山鎮。他3歲喪父,是在祖母和母親撫養下長大的[2]。
初中就讀於東吳大學附中,高中就讀於蘇州中學。在學校里,他熱愛文學,經常給報刊投稿[3]。1942年考入復旦大學,與沈寂同班[1]。期間以「林莽」為筆名發表了一些散文[4]。1946年4月,復旦大學外文系四年級肄業,沒有參加畢業考試就赴蘇北解放區參加革命,任蘇皖邊區政府教育廳編審室編審。後擔任華東野戰軍衛生部衛生學校教員。1948年濟南解放後,從華東野戰軍調入新華社華東野戰軍總分社任前線記者。由於精通英語,1951年10月調新華社駐志願軍總分社,參加了朝鮮停戰談判的報導[5]。
歸國後,他擔任新華社國際部東亞組副組長、1956年5月駐巴基斯坦記者;1959年創辦了駐幾內亞、駐馬里、駐加納的分社;1960年駐薩伊。1960年剛果危機爆發,安托萬·基贊加率領的盧蒙巴支持者在東部城市基桑加尼成立剛果自由共和國。1961年2月,陳毅副總理兼外長給基贊加重申中國政府支持他,表示願意建交並互派大使。周恩來總理派張彤代辦率領六人先遣隊抵達利奧波德維爾,王殊參加。7月23日,周恩來、陳毅、廖承志、黃鎮接見了張彤、王殊、孫浩,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激勵。隨後孫浩隨團抵達開羅,隨後轉機抵達斯坦利維爾[6]。但基贊加在8月接受了基里爾·阿杜拉政府邀請離開,中國政府隨後在8月15日舉行中國駐剛果大使館閉館儀式。孫浩、王殊開車至剛果河邊,將大使館銅牌投入河中[7]。8月24日,王殊隨團離開(基贊加不久也被撤職入獄)[8]。1961年底駐古巴。1965年7月任新華社國際部發稿助理。1969年10月任駐聯邦德國波恩分社首席記者,現學德語。
1972年7月24日,毛澤東、周恩來、姬鵬飛、喬冠華召見王殊,討論歐洲形勢與德國、日本建交前景。1972年9月任中國政府談判代表,與聯邦德國政府達成建交協議。1972年10月任駐西德大使館政務參贊、臨時代辦,籌建中國大使館。
1974年,接替因心臟病離職回國的王雨田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9]。1976年,由張彤接任。
1977年1月至1978年4月,任《紅旗》雜誌總編輯。1978年5月至1980年4月,任外交部副部長。1980年7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奧地利大使兼駐維也納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1986年7月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1990年5月離任。1990年代,他還任中德友好協會會長、外交筆會會長,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1998年離休。2020年9月25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10]。
Remove ads
著作
- 《國際通信選》
- 《15年駐外記者生涯》
- 《從記者到外交官》
- 《我在音樂之鄉奧地利》
- 《中德建交親歷記》
- 《五洲風雲紀》
家人
- 夫人袁傑:外交部領事司副司長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