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秋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王秋湄(1884年—1944年),名薳,字秋湄,號秋齋,亦名軍演、君演、世仁。廣東番禺人。民國前革命報人。文人、書法家。
生平
1884年生於廣東番禺書香人家[註 1] 。少承庭訓,刻苦讀書。入廣東武備學堂修業,成績優異,因有革命傾向,不予保送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一度北上就讀上海震旦學院。19歲起先後加入興中會和同盟會,追隨孫中山,投身報業,為「興中會時期之革命同志」、「民國前革命報人」(見國民黨元老馮自由著《革命逸史》)。在香港任同盟會機關報《中國日報》編輯兼記者,以犀利文筆鼓吹革命。又在廣州與潘達微等創辦《平民報》《齊民報》等,迭任《有所謂報》等多家報館編輯;並開辦進取學堂等,廣招學生,傳播民主。1907年起兼教習於蔡鍔、趙聲主辦的桂林陸軍小學堂與黃埔陸軍小學堂,參與培植軍校生中革命力量[註 2]。辛亥革命後,呼籲政治革新。曾向孫中山面陳對「行政官自肥」的憂慮[註 3]。因對民國政治發展失望,不樂仕進,遠離官場,與原同盟會多名成員轉向實業,淡出報界。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與潘達微等輾轉至香港,加入同盟會員簡經論家族創辦的南洋兄弟菸草公司,致力打造本國最大品牌菸草公司,抗衡英美煙商。1918年隨公司總部北遷上海,曾駐北京、天津等地主管公司業務。又於上海、營口等地經營其它實業。二十年代初定居蘇州。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春舉家移居上海直至1944年病逝,終年六十一歲。

王秋湄一生從事多種職業,但始終不改文人本色。研究書法歷四十餘年,能各書體,尤擅章草。其章草字體融合先代諸帖,直續兩漢,以草解隸,以隸成草,圓潤流轉中遒勁瀟灑,在文人圈內尤為稱道。同是文人與書法家的葉恭綽(遐庵)論其章草,有「世殆無與匹」之評(《攝堂詩選》序)。美術史家、南社成員陸丹林推崇其對歷代碑帖的研究,書法獨樹一幟,「對章草頗見肆力,是由趙松雪宋仲溫入手,而進窺皇索的」,其「落筆瀟灑」,「另外有一種美趣」(《雲影秋詞—王秋齋的治學》)[註 4]。金石學家簡經論(琴齋)一生收藏其多種章草作品,向晚輩展示時,亟譽為「宋仲溫(宋克)而後,鮮有倫比」(《何氏靈璧山房所藏秋齋章草》自序)[註 5]。除書法外,致力研究文字聲韻,收藏金石書畫及碑帖,工詩,精字畫鑑定。在文化界交遊甚廣,與黃節(晦聞)、章太炎、 黃賓虹、葉恭綽、張善孖張大千兄弟、易大庵等人尤為至交,常詩畫唱和,多次在上海、廣東、香港合展金石書畫[註 6] 。自早年起,提倡整理國粹,弘揚書畫傳統。1912年與黃節、高劍父、陳樹人等創設廣州「貞社」。1917年與潘達微等創辦《天荒》,評詩論畫,開創當時國內最大型綜合畫刊。遺著有《章草例》《攝堂詩選》《北周造像影編》《漢石疑》《說文粵語徵》等多種。
王秋湄深研佛法,自號「無念居士」,與印光法師、虛雲禪師等多位高僧交情至深。為人正直,尤重氣節。雖以章草行世,除與文人好友交往,平素並不輕易為人寫字。曾拒絕為政要題字。葉恭綽論其人品「性不諧俗」,「視世之譁炫干譽者蔑如也」。其後半生,擺脫俗務,謝絕一切名銜,超然塵外,潛心參佛治學,沉酣書法,人書俱老。1944年初春,患腦溢血遽逝於上海。超度佛事上,輓聯四壁,吳湖帆書「春雪初融君倏化 ...」[註 7],嘆其溘然離去。遠在北平的老友黃賓虹「聞秋齋翁作古至為悲悼」(見致友人裘柱常信及《黃賓虹日記》)。正在四川的張大千作畫悼念「秋齋道兄」[註 8]。王秋湄身後不留骨灰,遺體火化後,遵其遺願,由家屬經僧人幫助送往蘇州靈岩山,終歸寂然之界,無墓無碑,化入一片自然之中。
Remove ads
詩稿墨跡

「...... 不受人憐不受惠, 此生守志老彌堅。 寒山寺近鍾先到, 無愧無驚故坦然。」
(註:王秋湄晚年自選舊作雜詩。落款王薳,1940年。)
王秋湄章草山居詩軸,落款「無念王薳」,1940年。(現藏於澳門博物館。)
王秋湄題簽《石濤細筆山水冊》,落款「王薳題於黃華吟館」,鈐印「王薳」。 (註:此王秋湄題簽十開本石濤精品冊頁登載於2010年10月《第二屆北京中國文物藝術品國際博覽會古代書畫展覽圖錄》。[註 9])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