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瓦橋關之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瓦橋關之戰是發生於遼乾亨二年,即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農曆十月二十日至十一月十一,遼國奪佔北宋瓦橋關(今河北省雄縣)的戰役。[1]
戰役背景
遼景宗耶律賢於乾亨元年(北宋太平興國四年),為報復北宋之前的北伐,而第一次發動了對北宋的大舉入侵,卻在滿城被宋軍擊潰。[注 1]。第二年,在流放了準備叛亂的宋王喜袞[注 2]之後,耶律賢重新開始準備針對北宋的戰爭。
戰前準備
遼乾亨二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十月,耶律賢命令巫師拜祭天地和兵神。十天後,遼軍準備南侵,開始祭旗鼓。又過了兩天,耶律賢抵達幽州。[注 3]
戰役經過
十月,耶律賢率軍抵達固安,並於九天後親自率兵包圍了瓦橋關。[注 5]
十一月,關內宋軍夜襲遼軍大營,被遼節度使蕭干、將軍耶律赫德擊退[注 6]。三天後,耶律休哥率領遼軍在瓦橋關東部防禦宋軍。瓦橋關守將、宋軍將領張師從關內突圍而出,耶律賢督戰,耶律休哥親自率軍擊退宋軍,陣斬張師[注 7]。六天後,宋軍在易水南岸列陣,耶律賢認為耶律休哥的戰馬過於顯眼,容易被宋軍集火,於是將自己的白馬與耶律休哥的馬相交換[注 8]。耶律休哥率軍渡河,大敗宋軍,一路追擊宋軍到莫州境內,生擒多名宋軍將領,一路上屍橫遍野[注 9]。
易水之戰的第二天,宋太宗正式下令開始巡邊,並於兩天後出發,次日抵達長垣縣。前方此時傳來消息,聲稱在宋軍在瓦橋關南擊潰遼軍萬餘人,陣斬三千多。宋太宗隨即下令派河陽節度使崔彥進擔任關南兵馬督部署。[注 10]
趙光義抵達長垣縣的三天後,遼軍班師回朝[注 11],並於兩天後回到大名府[注 12]。十二月,耶律賢大宴軍士,加封耶律休哥為裕悅[注 13]。
Remove ads
戰役影響
太平興國五年十二月,宋太宗更改了前線部署,改派雁門之戰中把遼軍打怕了的楊業[注 14]為雲州觀察使[注 15]。在遼軍撤走之後,趙光義本來打算直接進攻幽州,並將保靜軍節度使,幽州行營都部署劉遇、睦州團練使,幽州西路行營壕砦都監田欽祚、威塞軍節度使曹翰、登州防禦使,幽州東路行營壕砦都監趙延溥等人派往北部邊界,準備討伐事宜[注 16],但最後這件事情還是被翰林學士李昉、扈蒙等人攔了下來[注 17]。
宋太宗對於瓦橋關之戰完全放任不管,任由前線將領自己決策。這可能是宋太宗藉由小敗仗,清洗宋太祖系將領的技倆。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