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瓦爾代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瓦爾代爾
Remove ads

海因里希·威廉·戈特弗里德·馮·瓦爾代爾-哈茨(Heinrich Wilhelm Gottfried von Waldeyer-Hartz,1836年10月6日—1921年1月23日),是一名德國解剖學家,因創造了「神經元」和「染色體」等術語而聞名。[1]

快速預覽 海因里希·威廉·戈特弗里德·馮·瓦爾代爾-哈茨 Heinrich Wilhelm Gottfried von Waldeyer-Hartz, 出生 ...
Remove ads

早年生活

海因里希·威廉·戈特弗里德·馮·瓦爾代爾-哈茨(Heinrich Wilhelm Gottfried von Waldeyer-Hartz,1836年10月6日 - 1921年1月23日),1916年改名為威廉·馮·瓦爾代爾-哈茨 (Wilhelm von Waldeyer-Hartz),1836年出生於威悉河畔的黑倫(霍爾茨明登縣)。[1]1856年10月進入哥廷根大學學習數學和自然科學。[2]於1857年結識解剖學雅各布·亨利而改為學醫。1861年以博士論文「論鎖骨關節的功能」獲得學位。瓦爾代爾於1862年3月通過國家醫學考試,並在哥廷根大學完成學業。[2]

研究

神經元理論

1891年,瓦爾代爾創造了「神經元」一詞來描述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單位。為了鞏固和確立自己的理論,韋爾代爾借鑒了神經解剖學家(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卡米洛·高爾基(1843-1926)和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1852-1934)的開創性發現。他們曾使用硝酸銀染色法對神經組織進行染色(高爾基法)。這種方法使他們能夠細緻地研究神經細胞軸突樹突)的分支過程,以及它們如何相互連接,形成神經鍊和神經網絡,從而解釋神經元間訊息傳遞現象背後的生理機制。[3]

細胞學和胚胎學

瓦爾代爾也研究了嗜鹼性染色體的絲狀體,這些絲狀體已被瓦爾代爾的同事華爾瑟·弗萊明(1843-1905)發現是染色質細胞核內的物質)的主要成分。儘管在遺傳學細胞生物學中的意義尚待發現,但已知這些絲狀體參與了弗萊明發現的細胞分裂現象,即有絲分裂以及減數分裂。他於1888年創造了「染色體」(1888)一詞來描述它們。[3]

引用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