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田中耕一

研究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田中耕一
Remove ads

田中耕一(日語:田中 耕一たなか こういち Tanaka Kōichi ?,1959年8月3日),是一名日本化學工程學家,任職於京都島津製作所日本學士院會員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快速預覽 田中耕一田中 耕一(たなか こういち), 出生 ...
快速預覽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2002年,田中因為「開發生物大分子同定與構造解析手法[1]」,與庫爾特·維特里希約翰·貝內特·芬恩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3][4]。他獲獎時僅有學士學位,為歷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僅見的特例。

Remove ads

早年生活與教育

田中耕一於1959年8月3日出生於日本富山市,因為生母26天後不幸過世,後來他由叔父夫婦領養,田中直到大學一年級才獲知此事。就讀東北大學工學院電氣工程學科二年級時,田中因必修的德文不及格而留級一年。

1983年4月1日進入島津製作所就職,1992年外派到島津製作所英國分公司擔任研究員一年,1995年5月與相親認識的裕子結為連理,1997年再次外派到島津製作所英國分公司,擔任研究員五年之久。

軟雷射脫附法

Thumb
2002年10月11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中央)在首相官邸接見田中耕一(右)與小柴昌俊(左)

以往對大分子諸如蛋白質進行質譜分析時,分析物必須通過雷射照射以電離汽化。但大分子受到強烈雷射脈衝的直接照射後,會導致分析物裂解成微小的碎片,出現結構損失。1985年2月,田中發現利用甘油中的超細金屬粉末作為基質的混合物,就可以將分析物電離而不失去其結構。他的工作在1985年被提交專利申請,專利內容於1987年5月在京都召開的日本質譜學會年會上公佈,被稱為軟雷射脫附法(Soft Laser Desorption,簡稱SLD)[5]

田中因此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後,一些科學家認為德國的米夏埃爾·卡拉斯英語Michael Karas弗倫茨·希倫坎普英語Franz Hillenkamp不應被排除在外[6][7],這是因為他們在1985年首次報導了一種使用小型有機化合物作為基質的、靈敏度更高的方法,他們稱之為基質輔助雷射解吸/電離法(MALDI)[8]。 然而,雖然MALDI開發於SLD之前,但在田中的報告之前,MALDI並未用於電離蛋白質。

Remove ads

2002年諾貝爾獎

日本時間2002年10月9日晚間,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田中耕一在內的3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接獲英語電話通知獲獎時,田中正在公司加班。他從「Nobel」、「Congratulation」這些單詞推測自己可能獲得「一個海外的小獎」,身旁的同事則認為是整人節目的手法(ドッキリ)。另一方面,日本文部科學省與大眾傳媒皆無所適從,因為默默無名的田中並非學者,也沒有博士學位。前兩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白川英樹互相聯絡後,也都不清楚「田中是誰」[9]

獲獎後,田中因若干「特徵」引起舉世關注,自此職業生涯發生巨大變化[註 1]。儘管田中拒絕大幅升職,他仍於同年11月1日獲得島津製作所部長待遇。翌年1月擔任島津製作所「田中耕一記念質量分析研究所」所長(破例的「執行役員待遇」頭銜,享有董事待遇)。母校東北大學特別修改條例,為他頒發名譽博士學位。

2011年,田中研究小組開發出能使血液檢查敏感度提高100倍的新技術,更容易發現癌症疾病[11]

榮譽

社會活動

2004年4月,擔任大學的客座教授,包括愛媛大學無細胞生命科學工學研究中心、筑波大學先端學際領域研究中心、京都大學國際融合創造中心、東北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科。同年6月應邀訪問臺灣。2008年3月從京都大學客座教授退任。2009年6月擔任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疾患蛋白質組學實驗室顧問)。

東日本大震災發生後,田中接受日本政府的委任,於2011年11月擔任東京電力福島核電廠事故調査委員會日語東京電力福島原子力発電所事故調査委員会的委員一職。

2015年3月1日,諾貝爾獎得主座談(Nobel Week Dialogue)首次移師海外,在日本東京舉行。在7名與會的諾貝爾獎得主當中包括2名日本人--京都大學山中伸彌教授(2012年醫學獎)與名古屋大學天野浩教授(2014年物理學獎)[12]。此外,島津製作所的田中耕一(2002年化學獎)出席了最後一輪座談[13]

相關書籍

參見

註釋

Loading content...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