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田丸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田丸城
Remove ads

田丸城(日語:田丸城たまるじょう Tamaru-jō *)是一座位於日本三重縣度會郡玉城町。別名為玉丸城玉丸御所[1]續日本100名城之一。三重縣指定史跡。

快速預覽 田丸城, 別稱 ...
Remove ads

歷史

南北朝時代

延元元年(1336年),北畠親房北畠顯信父子與度會家行日語度会家行、一福大夫、雅樂入道一同於南朝的據點建造田丸城[2]。在親房的三男北畠顯能日語北畠顕能當上伊勢國司之後,田丸城以國司館之名成為伊勢支配的據點。但該城的位置在伊勢神宮附近,使得成為南朝和北朝爭奪的據點。興國3年(1342年),北朝方的足利尊氏攻下該城,北畠氏逃至坂內城(現於松阪市阪內町)[1][3]。之後一段時間田丸城的動靜不明。

戰國時代

南北朝合併後,田丸城由北畠國司支配。應永年間,由愛洲忠行日語愛洲忠行據守該城。另外,忠行收國司之子為養子,並將田丸城稱為玉丸御所。[2]與之對立的山田三方日語山田三方曾在寬正3年(1465年)攻打過田丸城[3]。之後成為大名的北畠氏將據點移至北勢(伊勢國北部),於永正17年(1520年)庶流第5代北畠政鄉日語北畠政郷四子親忠進入田丸城,並將姓氏改為田丸氏。大永6年(1526年),親忠為家臣所殺,城主改由國司北畠晴具三子國忠擔任。[1][2]永祿12年(1569年),織田信長發動伊勢侵攻,作為城主的田丸直昌日語田丸直昌開城投降,城主轉由織田信雄擔任。天正3年(1575年),田丸城在作為信雄的居城下進行改修,變為具備3層天守的城郭。但5年後天守因遇到祝融而燒毀,信雄也將居城移至松島城日語松ヶ島城[1]

本能寺之變之後,田丸直昌與羽柴秀吉合盟,並和蒲生氏鄉攻打松島城。天正12年(1584年),氏鄉成為伊勢領主,進入松島城;直昌則進入田丸城,修築被燒毀的建築物[註 1]。同18年(1590年),直昌和氏鄉奉命移封至東北,由稻葉重通日語稲葉重通擔任城代慶長5年(1600年),岩出城城主稻葉道通日語稲葉道通關原之戰的功績擔任田丸城城主。同時岩出城廢城,城內的主要建築物和石垣都移至田丸城,田丸城也進行修建。[4]同12年(1607年),道通之子紀通日語稲葉紀通繼承城主之位[2]

江戶時代、近代

元和3年(1617年),津城城主藤堂高虎加封田丸領。同5年(1619年),德川賴宣成為和歌山藩藩主,並與津藩交換領地,因此田丸與松坂、白子等地歸屬在和歌山藩,之後賴宣命付家老久野宗成日語久野宗成擔任田丸城城主[註 2][2]後來久野氏連續8代治理田丸城直到明治維新明治2年(1869年),遭廢城並拆毀大多數建築物。

昭和28年(1953年),被列為縣指定史蹟[5]平成29年(2017年),被選為續日本100名城(154號)[6]

構造

田丸城位在標高51.6公尺的丘陵頂部,以堀切區分本丸、二之丸、北之丸、帶曲輪,和在丘陵下方的三之丸。本丸北側設有天守台,東側和東南隅設有虎口,其中東南隅的虎口設有土橋,可連通至二之丸。在本丸的周圍為石垣包圍,有些地方設計成能阻礙敵軍的凸出狀構造;二之丸的東面和南面之東側設有石垣,北面和西面沒有石垣,只有切岸。二之丸南側有一蜿蜒的登城路,西側則有帶曲輪;帶曲輪緊鄰著本丸、二之丸和北之丸。在西南側設有切通,因該區的步道崎嶇,推測此處也設有虎口;北之丸的東面和北面之東側設有石垣,此外的部分沒有石垣,只有切岸。該曲輪北側設有堀切,西側設有土壘;三之丸在江戶時代時是御殿。該城周圍為環繞,其中北側和西側是空堀。[3]

現在仍殘存天守台、石垣、外堀、內堀、堀切、空堀等遺構。以曲輪看的話,本丸周邊整備成櫻之名所的城山公園,北之丸變成城山稻荷神社,三之丸已變學校用地。明治時期遷移至他所的富士見門和三之丸的奧書院[註 3]也移至此公園內。

Remove ads

歷代城主

更多資訊 就任期間, 氏族 ...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註解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