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發燒

高熱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发热
Remove ads

發燒(英語:fever)又稱發熱pyrexia)、熱病[11]發熱反應febrile response[6],是恆溫動物在致熱原作用下,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set point)上移而引起的主動調節性體溫升高,超過了平常體溫[4][12][5];其有別於機體體溫調節失敗導致的中暑

快速預覽 發燒 Fever, 異名 ...
Remove ads

現在醫界並沒有一致認可的正常體溫上限,文獻從37.3到38.3℃都有。[6][7]發燒時,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心將原本的體溫設定調高,並讓人感到寒冷。[1]這使得身體為了生產更多熱而出現肌肉收縮英語muscle tone,且開始試圖保存熱量。[2]當體溫調定點回到正常值時(即為退燒時),患者就會開始感到燥熱,出現臉紅英語flushed,也可能開始流汗[2]發燒導致的熱性痙攣(較強烈的肌肉收縮)較為少見,然而這在年輕孩童患者之中較為常見。[3]發燒通常不會高到41至42 °C(105.8至107.6 °F)[5][1]

發燒是指身體製造過多熱能或身體的體溫調節失調,導致身體的溫度高過溫度設定值或溫度設定值本身過高。[6]發燒可能是由許多疾病造成,從小病重症都有可能,這包含了病毒細菌寄生普通感冒流行感冒泌尿道感染腦膜炎瘧疾闌尾炎等。 非感染性的發燒成因包含了血管炎深靜脈血栓藥物的副作用癌症等。[13]另外,發燒不等同高熱這個類似疾病,不同之處在於,高熱中暑高熱的一種[14][15])起因於身體累積的熱能過多或是身體的散熱功能不足,導致體溫超越正常體溫設定點。

治療發燒本身,一般來說是非必要的。[1][8]然而治療衍生的疼痛發炎,有利於患者於生病期間的休養,因為患者會覺得舒服些。[8]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這類藥物可能可幫助上述治療,也可以同時降低體溫。[16][8]三歲以下的幼童或是患有像是免疫缺陷這類嚴重疾病的患者或出現多重併發症狀的人必須立刻送醫。[17]高熱無論如何也必須立刻送醫。

發燒是常見的醫學徵象之一。體溫上升可強化免疫細胞,增加殺死細菌病毒的能力,發燒也可抑制細菌和病毒在體內繁殖。發燒約佔看病孩童中的求診原因的30%[1];生重病的成人會有75%的機率出現發燒這個醫學徵兆。[10]儘管發燒是身體本身的一個強而有力的防衛機制,但是治療發燒本身並不會讓身體的抵抗力降低使得潛在病因的病情惡化。[18][19]有些家長與醫療從業人士,常會把發燒本身看得太嚴重,這樣的現象被稱為發燒恐慌症(英語:fever phobia)。[1]

Remove ads

測量

體溫一般用體溫計測量。高於下列溫度之一可認為是發燒:腋下溫度等於或高於37.2℃(99℉);口腔內溫度等於或高於37.7 ℃(100℉);肛門、耳溫度等於或高於38(100.4)。[20]

近年來也有通過紅外線感測方式測量耳鼓膜溫度的耳溫槍測溫。因測量快速,於2003年SARS流行期間,這類測量在機場等公共場所被用來大規模檢測可能攜帶疾病的旅客。

正常體溫存在個體差異[21]並受內外因素影響[22]:通常呈現日間波動(下午較早晨高),劇烈運動、飲食或高溫環境下可出現 ≤1 ℃的暫時性升高;女性經前期/妊娠期體溫略高於基準值,而老年人的體溫則因基礎代謝率降低而相對低於青壯年群體。[22]

37℃ 的「正常」口腔溫度標準是來自德國醫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英語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於1851年從25,000名患者精心收集的100多萬次個體觀察的平均值,2023年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者通過分析電子病歷認為,36.64℃可能是目前更為合適「正常」體溫標準[23],並允許結合身高體重、性別和一天中的時間來確定個性化的正常體溫[24]

Remove ads

機理

導致發燒的物質稱為「熱原」(pyrogen)。主要分兩類:

  • 「外源性」是侵入人體的細菌病毒等產生的毒素直接刺激身體的溫度調節中樞(位於大腦內的下視丘),引起體溫升高。可見於敗血症
  • 「內源性」是人體為了抵抗感染,巨噬細胞白血球等與入侵生物作用,產生的複合體或代謝產物(目前認為是白介素-1,interleukin-1)成為熱原,刺激發燒。

分類(以口測法為準)

根據口腔溫度,發燒可分為低熱(37.3~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和超高熱(41℃以上)四個等級。[22]

一般建議由醫生診斷和治療的情況有:

  • 有其他主要併發症狀(如腹痛、尿血、神智不清、昏迷)的。
  • 嬰兒和幼兒的中度或高度發燒,兒童的高熱。
  • 成年人持續2天的高熱。
  • 長期發燒。

中高度以上的發燒可能暫時影響大腦功能,造成譫妄(俗稱的「胡言亂語」)。持續高熱或發生超高熱的情況則需要進行急救。在這些溫度下人體內的會失去活性,從而導致重要代謝過程受阻而死亡。

發燒的規律可能預示著特別的疾病,例如傷寒病人常見體溫逐漸升高,然後持續呈台階狀;瘧疾患者發燒一般呈48或72小時的周期狀,而肺結核的特徵是每天午後發燒。

熱型

Thumb
各種熱型的表現
a) 稽留熱
b) 持續發燒,表現為驟起驟落。
c) 弛張熱
d) 間歇熱
e) 波狀熱
f) 回歸熱

在臨床診療中,醫護人員通過將發燒患者各時段測量的體溫值繪製成動態曲線,依據該曲線呈現的特定波動形態(稱為熱型)進行鑑別診斷,不同致病因素往往形成特徵性的熱型圖譜。[22]

Thumb
間歇熱:數種瘧原蟲感染的典型發燒模式,起始日為第一日。(左)感染早期,通常所有瘧原蟲發燒均與諾氏瘧原蟲發燒型態類似,是一種日發燒。在感染數周后,它種瘧原蟲感染髮熱型態才會與其名稱特徵相符,例如間日熱(右中)和四日熱(三日瘧,右下)。

病因

治療

不嚴重的暫時發燒不一定需要治療。原因如下:

  1. 發燒在一定範圍內可能有利於增強免疫系統功能。
  2. 觀察發燒的變化可以幫助醫生和病人監測病情變化,根據熱型協助診斷和知道治療方案的調整。
  3. 治療發燒雖然能減少病人的不適,但一般不會加速痊癒過程。

發燒會增加心跳新陳代謝,所以心臟病患者和年老體弱的人應特別考慮及時解除發燒症狀。

常用的口服解熱藥物包括阿士匹靈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9][25]

發燒時體液丟失增多,應及時補充,包括多飲水,或者輸液。民間「捂汗」(加蓋衣被)的退熱方法一般不被醫學界推薦,因為操作不當可能反而阻止熱量散發,對兒童和高熱患者尤其危險。

類似症狀

  • 中暑(heat illness):因室外高溫多濕或陽光過久直接照射,造成體溫異常升高不降所引起的症狀的通稱。
  • 高熱(hyperthermia):體溫過高。由於體溫調節失衡而導致的體溫升高的症狀,體溫調定點不變。
  • 惡性高熱(英語:malignant hyperthermia):是病人因全身麻醉而導致的嚴重反應。
  • 潮熱(hot flash):多發於女性更年期時,因為體內的荷爾蒙產生變化而引起的一種生理症狀。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