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喉文鳥
梅花雀科银嘴文鸟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喉文鳥(學名:Euodice malabarica),又稱印度銀嘴文鳥,是梅花雀科銀嘴文鳥屬的一種,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及周邊地區,曾被認為包括與其密切相關的銀嘴文鳥(Euodice cantans)。這種梅花雀科鳥類是中東和印度次大陸較乾燥地區的常見留鳥。牠們也被引入至世界多個地區,並在一些地方成功建立族群。牠們通常以小群在草地和灌木叢中覓食。
Remove ads
分類
白喉文鳥首次由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於1758年的《自然系統自然系統》第十版中正式描述。牠被林奈歸類於交嘴雀屬(Loxia),並賦予二名法名稱 Loxia malabarica。[2] 種小名來源於印度西海岸的馬拉巴爾海岸。[3] 林奈最初指定的模式產地為印度,但在1926年由E.C.斯圖亞特·貝克將其範圍限制在馬拉巴爾地區。[4][5] 現今,白喉文鳥與銀嘴文鳥一起被歸入銀嘴文鳥屬(Euodice),該屬由路德維希·賴興巴赫於1862年引入。[6][7] 此物種為單型種,未有亞種被確認。[7]
白喉文鳥和銀嘴文鳥過去曾被歸類於文鳥屬(Lonchura)。2020年發表的一項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發現,這兩種銀嘴雀構成了一個進化支,且是文鳥屬物種的基群。[7][8]
描述
成年白喉文鳥體長約11至11.5 公分,擁有圓錐形的銀灰色喙、黃褐色的上半身、白色的下半身、帶有淡褐色的兩側及深色的翅膀。尾巴為黑色,翅膀呈深色,與白色的尾上覆羽形成對比。雌雄外觀相似,但幼鳥的下半身呈褐色,尾巴較短。尾羽中央較長,向外逐漸變短,使尾巴看起來尖銳。牠們主要以種子為食,但也捕食昆蟲,並且曾被觀察到訪問蜜源植物,如刺桐樹。[9][10]
棲地與分布
白喉文鳥通常出現在乾燥的開闊灌木叢、休耕地及耕地,有時靠近水源。雖然主要分布於平原地區,牠們在一些喜馬拉雅山次區域可達海拔約1200公尺。[11] 其分布範圍包括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印度、斯里蘭卡、伊朗和以色列。牠們也被意外引入至世界多個地區,並在約旦、以色列、科威特、阿曼、波多黎各、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埃及(自2019年以來)、美國、維京群島(可能已滅絕) 和尼斯(法國南部) 建立了族群。
白喉文鳥的平均體重約為11.0克。棲息地包括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乾燥疏灌叢、牧草地、亞熱帶或熱帶的旱林、耕地、乾燥的稀樹草原和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乾草原。通常成群出現在平地到低海拔的草叢、農耕地區。有時會和斑文鳥、麻雀等雀鳥群雜居。
行為與生態
這些鳥類為群居性,通常以多達60隻的群體活動。牠們在地面或低矮的灌木叢和草莖上覓食,覓食時會不斷發出低沉的啾啾叫聲以保持聯繫。牠們會拜訪水源,並以快速啜飲的方式喝水。[9] 牠們的主要食物來源為各種草籽,也會食用一些農作物的種子。[14]
繁殖季節因地區而異,並呈現分散分布。牠們在印度南部的冬季築巢,北印度則在夏季後築巢。巢為不整齊的草球狀結構,一側有開口,通常建於低矮的灌木叢中,常見於多刺的相思樹屬樹木上。牠們也會利用黃胸織布鳥的舊巢,有時甚至會造訪仍有織布鳥居住的巢。牠們有時會在禿鷲或鸛鳥的巢下築巢。[15][16][17] 舊巢全年被用作夜間棲息的睡巢。雌鳥有時會將卵產於其他配對的巢中。[18][19] 每窩可產下4至8枚白色的卵,雙親共同孵卵,孵化期約11天。[9][20][21]幫手可能會參與繁殖,因為有時會觀察到多隻成鳥在同一巢中活動。[22]
已有數種寄生性原生動物和球蟲(Sivatoshella lonchurae) 在該物種中被描述。[23][24][25]
Remove ads
圖庫
-
地面覓食(印度)
-
築巢於多刺的「金合歡」中
-
蛋, 收藏於威斯巴登博物館
-
鳥群的一部分,其中有亞成鳥
-
白喉文鳥(印度南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