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堊紀陸地革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堊紀陸地革命[1]英語Cretaceous Terrestrial Revolution,簡稱KTR)也稱被子植物陸地革命Angiosperm Terrestrial Revolution,簡稱ATR),是指白堊紀中晚期(1.25億至8000萬年前)因被子植物開花植物)的興盛而相應引發的傳粉昆蟲(特別是鱗翅目的各種蝶類膜翅目花蜂類)與之共同演化、以及連帶著使得當時處於食物網中下層的各種有食蟲/食/食習性的哺乳類鳥翼類有鱗爬行類滑體兩棲類結網蛛類等中小型陸生動物也隨即出現快速多樣化的演化輻射事件[2]。在白堊紀末大滅絕導致幾乎所有體重超過25公斤(55磅)的陸生動物(主要為非鳥恐龍翼龍集群滅絕[3],這些因被子植物繁盛而興起的動物類群因普遍體型較小且物種多樣性豐富而得以倖存並利用劫後空出的生態位重新繁盛,因而為之後新生代陸生植物相動物相奠定了基礎。

早在這一概念出現之前,古生物學界就已廣泛接受,恐龍的許多新產生於白堊紀中到晚期,包括鴨嘴龍科角龍亞目甲龍科厚頭龍亞目鯊齒龍科傷齒龍科馳龍科以及似鳥龍類。然而,Lloyd等人2008年發表的一篇新論文指出,此期間恐龍顯著的「新的多樣化」,係由於化石記錄的取樣偏誤,以及白堊紀時代的沉積物比更早的三疊紀侏羅紀的沉積物保存得更好。[2]遺傳學證據表明,在KTR期間,竹節蟲目昆蟲經歷了大規模輻射演化,這可能是為了應對同時期的反鳥類等視覺性捕食者的輻射演化。[4]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