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龍尾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龍尾島(越南語:đảo Bạch Long Vĩ),又稱浮水洲島或夜鶯島[1],坐落於東京灣的中心位置,距中國海南島120公里,距越南海防市也是120公里,面積2.33平方公里[2],周邊海域漁和油氣資源豐富,盛產鮑魚[1]。
17到18世紀西班牙人稱該島為「德梅約島」(Is. De Mejo),歐洲船隻稱此地為「暴風夜」(night in gale),與英語「夜鶯」(nightingale)相近,訛傳為夜鶯島。1771年,法國繪圖員里戈貝爾·伯恩(Rigobert Bonne)所繪地圖上,已有夜鶯島之名。中國漁民及沿海居民均稱該島為「浮水洲」。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此島連同居民移交給越南民主共和國。1992年,越南政府將白龍尾島單獨劃出,設置白龍尾島縣,行政區劃上屬於越南海防市。[3]2019年,該島有326戶家庭、1152名居民,主要從事海洋捕撈和漁業後勤服務。[4]2025年,越南撤銷白龍尾島縣,改為白龍尾特區。[5]
Remove ads
歷史爭議
中越關於該島的歷史記載存在差異。
1877年(光緒三年),文昌縣符建明、符懷積等人經商,運送貨物到西貢、海防、泰國,常在浮水洲躲避颱風,他們在島上修建了海寶廟,祭祀馬伏波公、天后娘娘[6]。
1887年(光緒十三年),清朝與法國簽訂邊界條約,劃分中國與法屬印度支那邊界。以商務利益換得欽州的江坪、黃竹兩處越南飛地。對於海上邊界的劃分,法國提出以北侖河河口所在的東經108度03分向南延伸,作為海上島嶼及東京灣的劃分界線。根據這一劃法,白龍尾島將歸法國所有。但這一分界方法沒有被中國接受,1887年的《中法續議界務專條》並未劃定此海域的歸屬,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一些中國及美國地圖(Goode's World Atlas, Rand McNally, 1933)上,白龍尾島仍在中國一側。亦有美國學者認為白龍尾島直至1950年代移交越南前被中國控制[7]。
1917年(民國六年),文昌縣峨蔓鎮龍門村王初儂、許讚海開始在島上居住。此後,峨蔓鎮、三都鎮人民在島上定居者越來越多。王引振、許運中和王藻棠等人攜帶家眷到浮水洲村定居[6]。
1931年,海南儋縣峨蔓鎮人蒲公才、蒲文江、陳有德等集資巨款成立公司,買了耕牛10多隻到島上墾種高粱、番薯和瓜果等,農閒時就釣捕鮑魚和魷魚,在浮水洲村以外發展起公司村[6]。
1934年(民國二十二年),廣東省政府派專員到該島視察,了解島上水產資源和居民的作業及生活情況,寫成調查報告並發表於廣東省的「漁訊專號」[6]。
1950年海南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少數中華民國國軍進駐該島。海南特別行政區儋縣縣長王煥、中國國民黨黨部書記阮中歧、某團團長梁為林、大隊長李本蕃等率40餘人等登島,先後委派梁帝烈、薛承運、李勝日、陳現瓊等為里長,王家榮、陳卓全等為副里長[6]。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浮水洲島,並在該島成立政府機關——儋縣人民政府浮水洲辦事處。隸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儋縣,成為中國近代以後正式行使管轄的記錄和標識。據李德潮《白龍尾正名》一文記載:「1955年解放時,(島上)有居民64戶,249人(男127人、女122人)。居民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講澹州(海南澹縣)話。島上有廟宇一座,奉祀天妃娘娘和伏波將軍(馬援)。」島上有兩個村莊,大村名「浮水洲村」,小村名「公司村」。
Remove ads

由於缺乏淡水,直到19世紀末該島無人居住,該島只是海上漁民避風的地方[8]。
1920年前後,在島的南部發現了一個淡水井。 1921年8月,廣寧省姑蘇縣Giap Nam村的居民提出了一項允許在該島低地種植的申請。從那時起,法國保護國加強了對夜鶯島的監視[8],法屬印度支那時期的法國海軍的巡邏路線一直包括白龍尾島[9],除日本占領時期外始終對其進行管轄[3]。
1937年保大帝還向島上派出一個團37個人的兵力,設置哨所[10][11],並正式命名為「白龍尾」[8]。
二戰爆發後,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並解除了越南士兵的武裝[12]。
1946年,法國返回印度支那,恢復島上的法治[12]。
1947年,法國任命了華人里長等官員。
1949年,中國革命成功,中國反革命勢力逃往該島。由於該島對保衛兩國領土的重要性,1955年7月,中國解放軍登陸該島,驅逐國民黨並管理該島。[3]
1954年,根據印支和平的日內瓦協議,越南敵對雙方以北緯17度線為界。法國殖民力量在1954年8月劫持島民71戶、269人到越南南部。
中越雙方記載均顯示,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白龍尾島移交給越南。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科研部《我國與鄰國邊界和海洋權益爭議問題資料選編》記載:「東京灣劃界涉及一個重要因素,即在海域中央的一個島嶼,原屬於我國,稱為浮水洲或夜鶯島,1957年我移交給越南,越改稱為白龍尾島。」[13]《海南省地方誌》記載:「1957年秋,中央領導同意將此島割讓給越方,並無償給予越方固定資產(含黨政、團體、學校等財物)合計人民幣22528.74元。」[14]。高健軍著《中國與國際海洋法》稱:「白龍尾島……在歷史上曾屬中國領土,1957年3月通過『秘密移交方式』將該島移交越南」。[15]
越南白龍尾特區官網的《發展歷程》記載:1957年1月16日,越南民主共和國接管該島進行管理和開發,根據國際海洋法的規定,確認越南對島嶼周圍的島嶼、海洋、領空和大陸架的主權。「解放」前,島上有135戶518人。[16] 同日,越南總理簽署49/TTg號決定,白龍尾島設立社級行政單位,直接隸屬海防市管轄[3]。
中國人民解放軍原海南軍分區副司令馬白山將軍說:「1957年3月,上級指派我為代表,把浮水洲島移交給越南,越南來的代表,也是一個軍分區的副司令。當時有文件,說委任馬白山作為移交浮水洲島的全權代表,同去的還有當時的海南區黨委的一位副書記。移交時,部隊撤,老百姓不動。有的老百姓不高興,說我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變成越南人?其他設施,如商店等都移交。移交前,我去過這個島,島上漁民主要是捕撈近海的鮑魚。他們捕來的魚,賣給大陸,也販運到越南去賣。移交儀式在島上舉行,文件都準備好,履行簽字手續就成。移交的一切準備工作都是上面安排的,移交儀式:開茶會,桌上擺水果、點心,都是越方帶來的,晚上還設宴請客,越南還派了一個文工團演出。文工團員不少是在越的華僑。移交給越南,主要是當時兩國關係好,我們與胡志明是『同志加兄弟』的友誼,反正是兄弟嘛,該島又稍近越南一點,就通過一個儀式移交給它。」[17]
Remove ads
後續發展
1965年,隨著美國對北越的轟炸愈演愈烈,白龍尾島居民全部撤往大陸,從此直至1992年,白龍尾島只有越南軍隊駐守,沒有常住居民[3]。
1992年12月9日,越南政府通過15/NĐ/CP號決定,白龍尾島設立白龍尾島縣,隸屬海防市管轄[3]。
1993年2月26日,海防市組織了62名年輕志願者和第一批漁民在島上生活和工作。[3]。
根據2000年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於兩國在東京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 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東京灣漁業合作協定》,中越兩國明確界定白龍尾島(也就是中國以前所稱的浮水洲)屬於越南領土[18],在劃界協定中明確劃入越南海域[19]。

2004年8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條約法律司海洋處處長蕭建國稱,東京灣劃界不涉及白龍尾島主權。就白龍尾島歸屬問題,《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採訪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國強。李國強明確指出:「白龍尾島在上個世紀50年代,通過談判,已歸越南管理。」中國國家海洋局前高級工程師許森安也指出:「白龍尾島是越南的。」記者又特地再次採訪中國外交部法律司海洋處,相關官員明確指出:「白龍尾島確實屬於越南。」[20]
2010年4月1日,越南國家主席阮明哲視察了該島嶼。他表示,「越南將捍衛其對南中國海(越南稱「東海」)爭議島嶼的主權。」「我們不會讓別人侵犯我們的領土、領海和島嶼。我們不會對任何人作出一寸土地的讓步。」[21]
Remove ads
評論
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馬大正寫道:「(在採訪馬白山將軍時),馬老不止一次沉重地說,看來我是做錯了一件事。我們則是無奈勸慰:您是按命令辦事,孰對孰錯讓歷史來評說吧;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講者與聽者的心情都是沉重的。」[22]
《白龍尾島正名》一文的作者、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李德潮表示:「越南得隴望蜀,得寸進尺,在大肆侵占我國南沙群島的同時,它依託白龍尾島,對東京灣大面積海域和陸架提出主權要求。它還不斷抓扣我漁民,破壞我數十萬漁民的生計。在此情況下,為白龍尾島正名,實有必要。」[1]
美國之音表示,美國海軍專家預計,長期來看美國最終將以越南盟友的身份重返金蘭灣基地。越南芽莊海軍學院原院長黎繼林(Lê Kế Lâm)海軍少將稱:「如果把金蘭灣港與菲律賓的蘇比克灣港及新加坡的美軍基地聯合起來,就可以控制所有南海及途經。如果毛澤東黃泉有知,恐怕對當年把夜鶯島作為禮物送給越南的決定,悔得腸子都青了吧。」
記者陳杰人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領土問題是我們中國十三億多人民共同的家園。如果將領土送出去,或者按邊界來劃分的話,應該得到全體民眾共同的討論,共同的批准。民眾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如果這些權力沒有得到滿足的話,我覺得無論是誰在管理這件事情,在未來都會成為被歷史譴責的對象。」「這麼一種送,對國內的一種政治而言,有沒有經過人大的批准,有沒有經過國民的討論,符不符合國家的利益,符不符合我們國家傳統的文化和歷史,確實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23][24]。
Remove ads
容易混淆的欽州白龍尾半島

越南戰爭期間,1965年,中國領導人為中越兩國抗美援越共同目標[27],將位於廣西欽州地區、「京族三島」(巫頭島、萬尾島、山心島)東側的白龍尾半島(今名:江山半島)租借給北越[20],建一個雷達站,以便提前偵查到美國軍機。據曹保健著《叩醒中國海》一書記載:「越共中央委員會主席胡志明來到中國,通過周總理向毛澤東請求,讓我們把白龍尾『借』給越南『用』一下,建一個前沿雷達站,用以監視美帝飛機的行蹤。」[28]1979年中越邊界衝突後收回[20]。
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李德潮認為:「白龍尾島名稱是法帝國主義印支殖民當局於20世紀30年代侵略該島時的命名。他們與越南某些人在南海諸島問題上,慣於施展移花接木、冒名頂替的詭計……在這裡,他們又將廣西白龍尾半島的地名冒名頂替到浮水洲上,企圖混淆視聽。」[1]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