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抗美援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抗美援越
Remove ads

抗美援越是指中國支援越南戰爭中的北越政權與越南南方越共的行為。

Thumb
北京支持越南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越南大會

與「抗美援朝」的組詞順序不同,中國官方正式用法為「援越抗美」(如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頒發《援越抗美部隊人員紀律守則》)。類似的還有援越抗法、「援老抗美」。

歷史背景

1962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答應向北越提供九萬枝槍、炮開始,中國介入越戰。毛澤東說:「是越南需要的,我們就優先供應。」中國援助北越大量坦克、槍、炮,以及各種軍需物資,甚至包括北越軍的軍裝都是中國方面提供的。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還幫助訓練北越軍隊,傳授游擊戰知識,派遣軍事顧問。幫助援建北越大量工業設施和鐵路。

援越抗美軍事行動概述

1964年東京灣事件後美國開始轟炸北越。 1965年4月,越南勞動黨第一書記黎筍、政府副總理兼國防部長武元甲等受胡志明主席委託,率越南黨政軍代表團訪問中國,要求中國擴大援助規模並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隊。黎筍說「我們想請一些志願軍飛行人員、志願軍的戰士……其他方面的必需人員,包括公路、橋梁方面的人員都在內。」4月8日舉行的中越兩黨會談中,中共中央副主席劉少奇代表中國方面明確表示:援助越南進行抗美鬥爭「這是我們中國應盡的義務、中國黨應盡的義務」「我們的方針就是,凡是你們需要的我們這裡有的,我們要盡力援助你們」「你們不請我們不詓。你們請我們哪一部分我們哪一部分去。」這次會談中越雙方簽訂了向越南派出中國支援部隊的有關協議。4月12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加強備戰工作的指示,號召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準備應付最嚴重的局勢發揚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盡一切可能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鬥爭。為了統一組織支援越南和統一處理有關援越的涉外事宜,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和軍隊有關部門組成「中央國務院支持越南小組」,由外交部鐵道部交通部郵電部物資部外貿部經委計委對外經委總政治部總後勤部海軍空軍鐵道兵工程兵總參作戰部總參軍務部總參裝備計劃部總參軍交部總參通信部等21個單位的有關負責領導組成。

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援越部隊的組建、開動和任務布署等工作。4月18日,總參謀部下達了援越工程、鐵道部隊預先號令,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願工程隊」,赴越執行搶修、改建鐵路、構築國防工程、修築機場等任務。

中國於1965年春決定向北越派遣鐵道兵工程兵高射炮兵等部隊幫助北越抗擊美軍轟炸、鐵路的抗轟炸搶修保障、建設重要公路、機場、以及紅河三角洲及附屬海島的抗登陸緊急戰備工程等設施。此舉使得北越軍隊得以騰出手來投入南方作戰。「1965年6月9日,第一批中國志願部隊一一中國志願工程隊第二支隊開入越南。中國援越部隊援越抗美軍事行動由此拉開帷幕……。人民解放軍先後派出了防空、工程、鐵道、後勤保障等部隊,在越南北方執行任務。先後入越的部隊共23個支隊、95個大隊另83個小隊,總計32萬餘人……」[1]。巔峰時1967年有17萬人。

1965年7月6日總參謀部又下達了組建10萬工程部隊援越修築公路的預先號令。同時總部命令已集結待命的高炮部隊作好出動的一切準備。總政治部頒發「援越抗美部隊人員紀律守則」,第一條明確規定「尊重越南民主共和國,尊重越南勞動黨,尊重胡志明主席,尊重越南人民,尊重越南人民軍。」要求在援越抗美期間中國支援部隊時時事事以增進中越兩國人民的友誼為重,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愛護越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像對待祖國同胞一樣關心越南人民群眾,為「五個偉大」爭光(順序為:偉大的祖國、偉大的人民、偉大的黨、偉大的領袖、偉大的軍隊)。利用戰鬥和施工的間隙進行愛民活動,幫助越南人民種地、興修水利、修房蓋房、修車修路、理髮治病、辦夜校、送書籍、教唱歌、放電影、演節目等。並制定了《援越抗美部隊宣誓誓詞》:「我們肩負著祖國人民的重託,代表我們偉大的祖國、偉大的人民、偉大的黨、偉大的領袖、偉大的軍隊參加援越抗美的偉大鬥爭,在這即將入越參戰的莊嚴時刻,我們宣誓:堅決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聽毛主席的話,做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戰士,永遠忠於毛主席,忠於毛澤東思想,把毛主席的指示印在腦子裡,溶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鬥爭和解放事業,刀山敢上,火海敢闖,拋頭顱灑熱血,永不變心,以壓倒一切敵人的氣概,同美帝國主義戰鬥到底,堅決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加強內外團結,嚴格遵守八項守則,積極增進中越友誼,圓滿完成戰鬥任務,決心為五個偉大增光。」

全國先後20多個省、市、自治區數千家科研單位、工廠擔負了援越抗美的任務。不管軍工產品還是民用產品,只要越南需要,有現成的要供給,沒有現成的就立即生產,沒生產過的也得上馬研製,如特效抗瘧藥的科研攻關大會戰。當時越南要求中國援助的所有東西顯著特點是品種多、數量大、時間緊、要求高。承擔任務的單位人員把越越當做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加班加點、不折不扣地完成。

根據中越兩軍協議和1965年7月14日越軍總參謀部的請求,援越高射炮兵部隊首批於1965年8月1日入越,參與協助越北的防空作戰,保護交通線。至1969年4月止,高炮部隊入越輪換作戰計有16個支隊(師級)、轄63個團和50個隊屬高炮營、及部分高機連和勤務分隊等,總計15萬餘人。主要擔負河內至友誼關鐵路線北寧至諒山段、河內至老街鐵路線安沛至老街段、新建的克夫至太原鐵路線以及太原鋼鐵基地的防空作戰任務,並掩護中國援越工程部隊施工。共作戰2153次擊落美機1707架,擊傷1608架。

  • 第一批系第六十一、第六十三支隊(2個師另1個團),分別從雲南、廣西開赴北越作戰至1966年2月回國;
  • 第二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6年2月入越作戰至1966年10月回國;
  • 第三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6年10月入越作戰至1967年6月回國;
  • 第四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7年1月入越作戰至1967年8月回國;
  • 第五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7年5月入越作戰至1968年1月回國;
  • 第六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7年6月入越作戰至1968年1月回國;
  • 第七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7年8月入越作戰至1968年3月回國;
  • 第八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8年1月入越作戰至1969年2月回國;
  • 第九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8年3月入越作戰1969年2月回國。該批高炮部隊實際上基本沒有作戰。

1965年7月25日,遵照總參的指示,啟用「中國志願工程隊」名稱。

1966年12月28日,根據總參的指示,「中國志願工程隊」改稱為「中國後勤部隊」。

1968年3月31日美國詹森政府迫於國內總統大選和國際壓力,對越南北方的轟炸開始「逐步降級」「部分停炸」。1968年10月31日美國總統選舉前夕宣布對北越「全面停炸」。援越部隊陸續全面撤出越南。

1972年3月底美國開始恢復轟炸北越。1973年1月27日越南民主共和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美國、阮文紹越南共和國四方在巴黎簽署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後美軍完全停止了對越南北方的戰爭行動。3月美軍部隊開始撤出南越。1973年8月在越執行援越抗美任務的中國支援部隊全部撤回國內。

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中國先後派出了高炮、工程、鐵道、掃雷、後勤等部隊總計32萬餘人,最高年份達17萬餘人在越南北方執行防空、作戰、築路、構築國防工程、掃雷及後勤保障等任務。中國援越部隊及援越工程技術人員等在越共計1433人死亡(陣亡或病逝、意外事故等)、4200餘人負傷。除了在越陣亡者中職位最高的陸軍炮兵第63師第609團的團長程玉山、團政委李萬安、團參謀長王錫森團三位團職幹部遺體運回中國安葬,其他1430名死者安葬在越南北部57座烈士陵園(現已合併為40座)。據中國駐越南大使館武官處實地調查後編輯的資料編《中國援越抗戰烈士名冊》,安葬在上述越南烈士陵園的中國籍烈士有1446位;其中,援越抗法戰爭時期中國軍事顧問團工作人員6名,中國駐越使館和新華社工作人員2名,訪越藝術團人員8名。

Remove ads

中國志願工程隊一支隊

1965年初美國開始連續對越北進行空襲,僅4月3日至6日出動大批飛機連續轟炸5座鐵路橋梁,越南北方僅有的幾條鐵路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1965年4月14日,昆明軍區副司令員韋傑率領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越南,考察、研究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越南後的具體任務。龍桂林帶領總參軍交部1名幹部,高炮六十三師1名副師長,鐵道兵政治部1名部長,鐵二師3名師職幹部,鐵道部3名技術人員組成的「鐵道考察組」,隨代表團到達越南。鐵道組與越南越北軍區參謀長邊山、越南交通部鐵路運輸總局局長何登印等人,詳細會談了相關任務。並用40天考察了越南鐵路運輸狀況,研究如何提高運輸能力、反敵機轟炸搶修等問題,為鐵道部隊援越提出作戰方案。1965年4月27日,中越兩國政府代表呂正操與(越南運輸部長)潘仲慧簽訂了《關於幫助越南修建鐵路和提供運輸設備器材的議定書》,中國幫助越南在河內以北地區修建的鐵路工程項目達107個。

鐵道兵第二師組建一支隊。第一支隊主要任務是[2]搶修、改建河內友誼關河同鐵路宋化北江市求圻羅等橋梁,西線河老鐵路的外合橋,中線河太鐵路的多福橋以及河內的龍邊橋,新建克夫太原克太鐵路太原安員河太鐵路改建,老街河內河老鐵路改造等任務。河(內)友(誼關)線鐵路運輸能力由原來的146萬噸提高到280萬噸。

一支隊受鐵道兵廣州軍區領導。支隊部設在越南諒山省同模,後移駐越南有隴縣祝關村。

  • 主任 龍桂林(鐵道兵西南指揮部副司令員、鐵道兵參謀長)
  • 政委 郭延林
  • 副主任 肖春先(後接任主任)、張通達、吳志篤、萬軍(鐵二師副師長)
  • 副政委 李清德 于坦
  • 參謀長 焦文明
  • 政治部主任 徐恆

中國志願工程隊二支隊

軍委工程兵第53師為主組建。配屬了通信兵、測繪、南海艦隊等派出分隊,總兵力2萬餘人。主要任務是越南東北地區海島和沿海要地設防工程、海底電纜工程、通信線路工程的緊急構築。1965年6月9日入越。1966年9月底完成任務回國。

  • 主任曾旭清軍委工程兵副司令員)
  • 政委李良漢 (軍委工程兵副政委)
  • 副主任朱玉山李奎三
  • 副政委馬兆昆
  • 副主任兼參謀長 王輝(軍委工程兵建築第53師師長)
  • 政治部主任王乃力
    • 文藝工作隊:北京各文藝團體選拔組成
  • 後勤部長董君玉

中國志願工程隊三支隊

1965年1月,越南要求中國在安沛援建一個空軍機場。1965年4月18日,總參謀部命令空軍組建三支隊。由空軍工程兵二總隊機關率機械運輸大隊、第3施工大隊、第4施工大隊、技工大隊、營建大隊等組成。主要任務為修建安沛機場(「130工程」)。1965年5月,三支隊參謀長秦珩率測繪、設計等先遣人員幾十人抵達安沛開始現場勘察設計。10月10日支隊第一梯隊人員入越。11月9日支隊第二梯隊人員入越。1965年11月22日正式動工,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1969年5月31日竣工

  • 支隊長邵儒麟
  • 政委陳德埃
  • 副支隊長閻德興、張朝雲;
  • 副政委王德貴(王得桂);
  • 參謀長秦珩;
    • 計劃科科長趙成東
  • 政治部主任車德龍;
  • 後勤部長趙冬生

中國修路工程指揮部

中越兩國政府於1965年5月30日簽訂了《關於中國援助越南修建公路的協定》和議定書,由中國派出工程兵部隊幫助越南修建公路任務新建和改建1號、3號、7號、8號、10號、11號、12號7條國道。預計總長為1211公里,其中新建664公里,改建547公里。擔負援越築路任務的中國後勤部隊第四、第五、第六支隊,轄16個團、1個民工總隊、25個測量設計隊和4個鑽探隊配屬6個高炮營及部分高機分隊等部隊,共8萬餘人。1965年9月開始相繼入越投入施工。1965年12月28日後改稱中國後勤部隊修路工程指揮部。駐老街省保勝縣班菲的密林。在完成了兩國協議規定的築路任務後,於1968年10月全部回國。在3年多時間裡,中國後勤修路工程部隊為越南建成了7條幹線公路及附屬防護設施,並保證了這7條公路及國道2號北段的暢通,共計修路1206公里,橋梁305座、總長6854米,涵洞4441座、總長46938米,完成土石方3050萬立方米。此外還完荿了協議以外國道10號放丁至萊雲橋的公路接線工程和太原至同登國道16號的維修任務。越方代表驗收認為:上述所建公路,工程質量優良、美觀。1968年7月23日,胡志明在慶祝實現「中國援助越南修建公路協定」時說:「你們為越南雖然只修了1200多公里的公路可是你們的情誼勝過幾千公里、幾萬公里!」

  • 主任羅洪標
  • 政委孫正
  • 副政委劉月生
  • 副主任兼參謀長王傳訓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勝
  • 副參謀長崔萍
  • 副主任王庚躍
  • 測設總隊 由交通部組建,轄4個鑽探隊
    • 隊長王庚躍
    • 測設總隊政委李三元
    • 測設總隊副隊長張夏
    • 測設總隊副政委薛毅遠
    • 測設總隊後勤處長李訓
Remove ads

中國志願工程隊四支隊

廣州軍區工程部抽調部隊組建,主要任務為修建全長160公里的國道1號(表儀至坂質)和全長242公里的國道3號(伯行至飛干)路段。1965年9月入越,1967年底竣工回國。

  • 支隊長劉桐山
  • 政委賀靖
  • 副支隊長姚德昌、李悅光、梁青山
  • 副政委李慶壽
  • 參謀長姚德昌
  • 政治部主任李鳳桂

中國志願工程隊五支隊

由瀋陽軍區工程部抽調部隊組建。主要任務為新建國道7號(安沛省朗達至老街省班菲156公里)、國道7號(平盧至巴溪),維護保障國道6號。在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等地集結。1965年10月入越,駐老街省保勝縣班菲的密林。1967年3月完成了修建老街省班菲至安沛省朗達156公里的國道7號。部隊向義路省巴溪(Ba Khe)至平盧國道11號集中和展開施工、防空作戰。這條路全長232公里,主要路段都在義路省。支隊決定在巴溪附近成立前線指揮部,負責人李權,設在巴溪去義路省會路上右邊的一條山溝里,離巴溪約10多公里。1968年8月竣工回國,支隊部和下屬部隊在雲南省玉溪等地短期休整2個月,改建為援老抗美築路指揮部,原所轄的5個團和民工大隊繼續到寮國執行援老抗美修路任務。主任是五支隊副支隊長劉德潤。支隊長徐成功和支隊政委彭松韜調回瀋陽軍區分別出任瀋陽軍區裝甲兵司令員、第三十九軍政委。

  • 支隊長徐成功(瀋陽軍區第五十軍副軍長兼參謀長,開國大校)
  • 政委彭仲韜
  • 副支隊長劉德潤(第六十四軍的師長,1971年從援老部隊調回升任昆明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負責作戰工作)、楊健、李權[3]
  • 副政委陳彪席伯宴
  • 參謀長孫鳳山
  • 政治部主任譚秉善
  • 政治部副主任梁奕行(第144團政委升任)
Remove ads

中國志願工程隊六支隊

由鐵道兵第13師組建。主要任務是保障國道8號(老街至孟康)、國道10號(老街至巴丹)、國道12號(中越邊境的班南貢至西莊231.5公里)。1965年9月分別從河口金平入越。1968年10月18日六支隊完成各項任務勝利回國。

  • 支隊長孫林泉
  • 政委羅彬
  • 副支隊長徐冼、王清潭、許永高、孫福喜
  • 副政委王錦榮
  • 參謀長丁也
  • 副參謀長陳錫林、王秀昆
  • 政治部主任蔡長忠、黎群 ,
  • 政治部副主任任少義,
  • 總工程師徐俊彥,
  • 後勤部長潘錫軒

中國志願工程隊七支隊

軍委工程兵第53師組建。主要擔負紅河三角洲9個省,北起福平,南至寧平,西起永福、良山,東至海防市以西的京門100多個點位構築永久性防禦工程。1966年11月入越。1968年2月竣工,大部回國。

  • 支隊長趙東波
  • 政委徐克林(徐成功的胞弟)
  • 211大隊:南京軍區工程兵211團重建團機關,團長趙鳳珠,政委王連順,率第一、第二、第三營,重建的機械連、加工連、修理連、特務連、高射機槍連、衛生隊,1966年12月19日在友誼關入越。負責金榜至寧平的一工區。其中二營負責達崩山永備洞庫施工。 應越南政府要求,中國空軍和中國民用航空總局於1961年至1965年間派專家組對內排機場的飛機洞庫和噴氣機起降進行設計、指導,並提供成套設備和材料;1968年9月16日至1969年11月5日由第七支隊第211大隊承擔內排機場的飛機洞庫等施工任務,一營從山北入口施工,二營從山南施工,三營備料。於1969年11月竣工回國,改編為空軍工程兵某團。
  • 221大隊:負責河西的側邊至良山的二工區。1968年3月改為解放軍空軍工程兵第十五團,留在越南從事第二期任務:修一座機場和飛機洞庫,配一個高射機槍連。1969年12月完成二期任務回國。
  • 312大隊(工程兵312團):安勇、嘉良、志靈至東潮、京門的三工區。
  • 313大隊(工程兵313團):福平至永福的四工區。
Remove ads

中國志願工程隊63支隊

陸軍炮兵63師轄627、628、 607、609團、空軍高炮第8師第23團,駐防東線克夫諒山至友誼關河同鐵路沿線車站橋梁。第1批參戰。1965年8月1日入越,1966年2月回國。

  • 支隊長范振聲
  • 政委杜河堤
  • 參謀長張錫璞
  • 政治部主任王建國。

中國志願工程隊61支隊

陸軍炮兵61師率轄601、602、603、629團,駐防西線河老鐵路安沛老街沿線車站、橋梁和安沛機場。第1批參戰。1965年8月1日入越,1966年2月回國。先後對77批222架次美機作戰49次,擊落擊傷美機各30架。

  • 支隊長王慶華
  • 政委謝特山

中國志願工程隊33支隊

空軍高炮3師師部率第7、8、9團、空軍高炮10師第28、空軍高炮第7師第19團、空軍高炮第2、4師各一個高機連、高炮第22團2、3營,第2批參戰,接替63支隊駐防東線。1966年2月入越,1966年10月回國。

  • 支隊長金鋒
  • 政委李朝玉

中國志願工程隊67支隊

陸軍炮兵第67師師部率第608、619、625、626、607團、炮兵學院2個高炮連、某部3個高炮營,第3批參戰,接替61支隊駐防西線。1965年10月至1966年1月入越,1966年10月回國。1966年5月31日,美軍飛機從上午9時至下5時,共出動18批成百架次飛機輪番轟炸67支隊在安沛的陣地。在部隊傷亡較大的情況下,全支隊機關和後勤人員齊上陣參加戰鬥。有一個班共有7人,在被炸死4人,負傷3人,最後只剩下一個炮手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戰鬥。戰後,67支隊受到了中央軍委通令嘉獎。

  • 支隊長王思謙
  • 政委崔清福
  • 參謀長呂建民
  • 政治部主任董桂梵

中國志願工程隊31支隊

空軍高炮1師師部率第1、2團、空軍高炮6師16團、廣空高炮10師29團、海軍高炮2團3營、南海艦隊高炮獨立營、雷達6團2個連、探照燈2團3營、陸軍第124、127、141師各1個高炮營,第3批參戰接替33支隊駐防東線。1966年10月入越,1967年5月回國。

  • 支隊長閻福增
  • 政委張進凡
  • 政治部主任高華斌

中國志願工程隊32支隊

空軍高炮2師師部率第4、5、6團,配屬海軍高炮2個營、陸軍1個高炮獨立營,駐防克夫至太原克太鐵路沿線。第3批參戰。1967年1月入越,1967年8月回國。

  • 支隊長徐先舟

中國志願工程隊65支隊

陸軍炮兵第65師師部率613、614、616、623、炮兵第67師608團及陸軍第十三軍高炮營、第37師高炮營、第十四軍第40師高炮營、第42師高炮營、宣化炮兵指揮學院高炮營、2個高炮連,第3批參戰,接替67支隊駐防西線。1966年10月入越,1967年5月回國。

  • 支隊長王建書
  • 政委張林經
  • 參謀長楊致潤

中國志願工程隊62支隊

陸軍炮兵62師師部率第602、604、605、620團及第十六軍、第三十八軍、第三十九軍、第五十軍4個高炮獨立營,第3批參戰,駐防中線太原市鋼廠電廠。1966年12月入越。1967年1月29日和2月3日、4日的初戰中擊落敵機5架,擊傷3架。3月10日、11日,美機共出動33批107架轟炸太原鋼鐵基地。62支隊採用集火近戰的方法,在兩天的戰鬥中,共擊落敵機18架,擊傷5架,俘敵飛行員10名。1967年8月回國。

  • 支隊長袁守范
  • 政委張克里
  • 參謀長封愛民
  • 政治部主任史新德

中國志願工程隊35支隊

空軍高炮5師師部率第13、14、15團、海軍高炮1團、第三十八軍3個師屬高炮營、空軍探照燈2團2營,第4批參戰,接替31支隊駐防東線。1967年5月入越,1968年1月回國。

  • 支隊長黃明甫
  • 政委馬家祥
  • 參謀長於榮章
  • 政治部主任董華
  • 後勤部長周恆志

中國志願工程隊164支隊

陸軍炮兵第64師師部率第610、611、612、622團第4批參戰,接替65支隊駐防西線。1967年5月23日入越,1968年1月5日回國。

  • 支隊長姚福合
  • 政委李欽夫
  • 參謀長王凱
  • 政治部主任陳慶濤

中國志願工程隊37支隊

空軍高炮第7師部率第20、21團、海軍高炮8團、空軍高炮8師24團3營、探照燈5團2營、陸軍第六十五軍3個高炮營及雷達16團16連、空軍高炮4師2個高機連,第4批參戰,接替32支隊駐防克夫太原克太鐵路線。1967年8月17日入越,1968年3月回國。

中國志願工程隊170支隊

陸軍高炮70師師部轄621、640、641、642團及第三十一軍第91師高炮營第4批參戰,接替62支隊駐防太原市鋼廠、電廠。在憑祥先鋒農場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臨戰準備訓練。1967年8月23日在中越邊界水口關入越。1967年12月17日下午16點美軍戰鬥機、轟炸機四批十多架次輪番轟炸保衛目標:發電廠,國道3號上的架板橋。1968年4月回國。

  • 支隊長張建中
  • 政委李景炎
  • 參謀長孫銘山

中國志願工程隊39支隊

空軍高炮9師師部率第25、26、27、高炮8師24團、和陸軍6個高炮獨立營及探照燈2團1營、雷達6團3個營連、第5批參戰,接替35支隊駐防東線。1968年1月5日入越,1969年3月14日回國。

  • 隊長支王明九
  • 副政委張齡和

中國志願工程隊166支隊

陸軍高炮第66師率第615、617、618、624、海軍高炮5團和7個高炮營、1個探照燈營,第5批參戰,接替164支隊駐防西線安沛地區。1968年1月15日入越。1969年1月15日回國。

  • 支隊長王懷義
  • 政委陳敬效
  • 參謀長王全來

中國志願工程隊34支隊

空軍高炮第4師師部率第523、525、528團和獨立3團、18團各2個高炮營(含瀋陽軍區旅大警備區獨立高炮營)、30團1個高炮營、陸軍3個高炮營、空軍探照燈5團1營及雷達6團14連,第5批參戰,接替37支隊駐防克夫太原鐵路線。1967年12月7日,從上海乘火車出發,抵達廣西寧明縣的廣西勞動大學整訓。1968年2月10日入越。支隊指揮所設在越南河北省郎延山溝1號山洞。3號洞為師醫院。4號洞為轉訊台,駐師指揮連報話排。5號洞為發訊台。6號洞為機要台和有線排2個外線班。3個高炮團各配屬1個載波站。1968年4月,美越兩國代表在法國巴黎舉行和平談判,美國總統詹森宣布「局部停炸」。1969年1月8日至2月27日回國,在廣西寧明夏石火車站乘火車回上海。該支隊在越南沒有執行過防空作戰。

  • 代師長馬金元
  • 第10團團長沈恩德

中國志願工程隊168支隊

1968年2月中央軍委發布「二·七」命令:北京軍區駐冀東的炮兵第68師師部率炮兵第633、第634、第635團,配屬北京衛戍區第189師高炮營、北京軍區裝甲兵的3個高炮連(獨立坦克第2、第3、第6團各1個高炮連),駐天津第六十六軍的3個高炮營(軍直高炮營,第74師高炮營,第196師高炮營)、第二十四軍的3個高炮營(軍直高炮營,第72師高炮營,第197師高炮營),河北省軍區某有線通訊連,駐北京東壩地區的防空探照燈兵第3團第二營(探照燈36部),駐邯鄲的111野戰醫院,駐正定縣的某野戰醫院,中央警衛團抽調300餘人(由中央警衛團政治部主任周廣益和團副參謀長林忠亭帶領),共1.2萬人,第5批參戰。編五個梯隊共34列軍車,2月13日開始分別從唐山、北戴河、北京等地登車出發。1968年3月15日開始從憑祥水口關入越,接替廣州軍區派出的170支隊任務,3月25日至29日駐防太原市鋼廠、太原發電廠和交通要道嘉北橋。出版戰場快報《立新功》。師司令部駐地在猴山,師政治部駐地在莫靈岩山。先後經歷了「3·30戰鬥」「5·24戰鬥」和「6·3戰鬥」,取得了三戰兩捷的戰果,擊落美軍F—111A戰鬥轟炸機和無人駕駛偵察機各一架。1969年2月26日回國。共擊落美機11架,其中F111敵戰鬥轟炸機6架;犧牲10多人、負傷多人。湧現出了15個模範集體,800多名功臣個人,2890多名黨員立功受獎。

  • 支隊長潘忠(副師長代師長)
  • 政委過曉秋
  • 副支隊長溫長壽 孫炳義 余道波
  • 副政委 高雲清
  • 參謀長問程壽 朱光遠
  • 政治部主任 龔傑
  • 後勤部長梁文忠
  • 533大隊(633團)團長陳忠梅,副團長金德、楊潤平,參謀長隋玉。
  • 534大隊(634團)團長關元風,政委王雙成,副團長石會林,副政委酒振中 參謀長耿洪,副參謀長張樹森。駐防太原鋼鐵廠。
  • 535大隊(635團)政委靳。
  • 獨立營(防空探照燈兵第3團第二營)

通信工程大隊

1965年7月31日中越雙方商定,由中國派出一個通信工程大隊幫助越南在萊洲、山蘿、奠邊府等地區修建通信設施。中國通信工程大隊大隊(團)隊長鄭希增,政委李志平 副隊長王 毅, 政治處主仼王新雲由昆明軍區組建,轄4個中隊估計有千餘人。1965年8月18日入越施工。任務是改善越南西北地區的軍事通信條件、保障作戰中的通信聯絡。1966年7月10日提前並超額完成了施工任務後全部回國。共架設了通信線路330桿公里,掛線894對公里,新建了4個載波電話站,還架設了由其中一個站至越南西北軍區駐地的中繼線。

掃雷工作大隊

1972年3月底,美國為了切斷來自北越對南方越共的支援,保住阮文紹政權,迫使越南在巴黎談判桌上讓步,大舉增調美國海、空兵力參戰,恢復轟炸越南北方,1972年5月9日開始對樾南北方沿海航道、港口、河道實施大規模的布雷封鎖。僅5月9日清晨就出動美海軍艦載機100餘架、各型艦隻6艘,在對海防、廣安、鴻基、塗屾等沿海地區進行轟炸和炮擊之後即以艦載機40餘架實施布雷,並逐步擴大範圍先後封鎖了海防、勒苗等重要航道及太平河馬江、格會口、格梭口、箏河、日麗河、城門河、紅河口、文奧河、茶李河、勒縣河、格禁河。其後還多次進行補充布雷。全面海上封鎖使越南北方接受外援物資和對越南南方支援的主要運輸線被切斷。停熄3年多的戰火又在越南北方重新燃起。

越南政府於美國布雷的當天就要求中國派海軍部隊幫助掃雷。中國政府同意立即按計劃再次開通中越間隱蔽的海上航線,向越運送糧食和其他物資。同時依照中越兩軍總參謀部達成的協議,中國人民解放軍除抽調汽車部隊在兩國邊境地區擔負援越公路運輸任務外,又承擔了協助越軍掃除沿海的美軍水雷和搶建野戰輸油管的任務。

南海艦隊為主組建,隊長張壽瀛,政委郭寶蘭。轄掃雷艇12艘、保障艇4艘,計318人。擔負清除海防、鴻基港口航道的水雷任務。1972年5月入越。

1972年8月20日開始,每天都有美機前來低空偵察夜間投照明彈。8月27日上午美機投彈轟炸了掃雷隊黃洲指揮所。1973年5月17日掃雷工作全部結束。8月27日中國海軍掃雷工作隊勝利回國。在越南的一年零三個月,共出海586艇次總航程2.78萬餘海里,其中掃雷526艇次航程近1.75萬海里;掃除各種水雷42枚,另與越方共同掃5枚。相繼疏通了越南北方最大海防鴻基錦普等港口至東北群島的各條航道總清掃面積達201平方公里,並多佽引導中越運輸船隻安全進出上述各港。

幫助鋪設野戰輸油管

1972年美軍對越南北方實行海上封鎖後,越南緊急請求中國幫助鋪設5條野戰輸油管,經廣西邊境向越南輸油。中國克服了困難迅速生產出鋪管所需設備和專用車輛,並以最快的速度向廣西邊境調撥了充足的援越油料。按照越方的要求和中越兩國軍隊達成的鋪管協議,從1972年5月31日至1973年2月12日中國先後抽調部隊和民兵8000多人次,並配備大批機械、車輛在憑祥至友誼關、防城港至灘散兩地段,鋪設了5條援越野戰輸油管總長159公里,連同新建擴建的油庫、泵站、通信設施和鐵路專線等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0多萬立方米。兩個地段的輸油管,分別於1972年6月15ㄖ和11月6日開始向越南輸送油料。越南的海上石油運輸逐漸恢復正常後,應越方要求中越邊界野戰輸油管輸油至1976年6月30日停止。4年間中國通過輸油管向越南輸送的汽油、柴油總計近130萬噸,占越南抗美戰爭期間中國援越石油總量的一半多。

援越志願軍裝備情形

援越志願軍的槍械、火炮、車輛和軍機等絕大多數裝備皆為蘇制或中國國內的仿蘇式產品,亦有極少數中國自行研製的產品,另有繳獲美軍的武器裝備。1974年志願軍撤軍回國時有部分裝備被就地移交給越南人民軍

更多資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
更多資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
更多資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
更多資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
更多資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
更多資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
更多資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

防空火力

更多資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
更多資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
更多資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
更多資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
更多資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

單兵裝備

更多資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