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百法明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百法明門[1][2],佛教術語,論曰:「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種: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3][4]《顯揚聖教論》曰:「一切者有五法,總攝菩薩藏。何等為五? 頌曰:『心、心所有、色,不相應、無為』」。
- 一、心法(有八種)
- 二、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種)
- 三、色法(有十一種)
- 四、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種)
- 五、無為法(有六種)
以上,合計為百法。十地經說初地菩薩於百法門(śata-dharmamukha)能正思擇(pravicinoti)。[5][6][7]
世親(西藏說世親或法護)[8][9]作有《大乘百法明門論》(梵語:Mahāyāna-śatadharma-prakāśamukha-śāstra;藏語:ཐེག་པ་ཆེན་པོའི་ཆོས་བརྒྱ་གསལ་བའི་སྒོའི་བསྟན་བཅོས)[10][11]。
Remove ads
一、心法(8)
- 【心法】有八種:
- 眼識。
- 耳識。
- 鼻識。
- 舌識。
- 身識。
- 意識。
- 末那識。
- 阿賴耶識。
二、心所有法(5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 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Remove ads
- 《成唯識論》:『
- 唯善心俱,名善心所。
- 謂信慚等定有十一,謂此十一心所法皆為善法。』[45]
Remove ads
- 【煩惱】有六種:[67]
- 貪:
- 嗔:
- 癡:
- 慢:
- 《成唯識論》:『
- 「恃己於他高舉」為性。
- 能障「不慢」。
- 「生苦」為業。
- 謂「若有慢,於德『有德心』『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
- 此慢差別有七、九種。謂於三品我德處生,一切皆通「見修所斷聖位」。我慢既得現行,慢類由斯起亦無失。』[75]
- [76]
- 《大乘五蘊論》:『
- 云何為慢?所謂七慢:
- 慢:
- 謂於「劣」計「己勝」。
- 或於「等」計「己等」。
- 「心高舉」為性。
- 過慢:
- 謂於「等」計「己勝」。
- 或於「勝」計「己等」。
- 「心高舉」為性。
- 慢過慢:
- 謂於「勝」計「己勝」。
- 「心高舉」為性。
- 我慢:
- 謂於「五取蘊」隨觀「為我」或「為我所」。
- 「心高舉」為性。
- 增上慢:
- 謂於「未得增上殊勝所證法」中謂「我已得」。
- 「心高舉」為性。
- 卑慢:
- 謂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
- 「下劣心高舉」為性。
- 邪慢:
- 謂「實無德」計「己有德」。
- 「心高舉」為性。』[77]
- 慢:
- 云何為慢?所謂七慢:
- 《成唯識論》:『
- 疑:
- 惡見:
- 《成唯識論》:『
- 「於諸諦理『顛倒推求』『度染慧』」為性。
- 能障「善見」。
- 「招苦」為業。
- 謂「惡見者多受苦」故。
- 此見「行相」差別有五:
- 薩迦耶見:
- 謂「於『五取蘊』執『我』『我所』」。
- 「『一切見趣』所依」為業。
- 此見差別有「二十句」「六十五等」,分別起攝。
- 邊執見:
- 謂即「於彼隨執『斷』『常』」。
- 「障『處中行』『出離』」為業。
- 「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四遍常論」「一分常論」』及『計後際「有想十六」「無想俱非」』,各有八論」、「七斷滅論」等,分別趣攝。
- 邪見:
- 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餘邪執,如增上緣名義遍故。
- 「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二無因論』『四有邊等』『不死矯亂』」及「計後際『五現涅槃』」或「計『自在』『世主』『釋梵』及『餘物類』常恆不易」或「計『「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橫計『諸邪解脫』」或「有妄執『非道為道』」,諸如是等皆邪見攝。
- 見取:
- 謂「於『諸見』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
- 「『一切鬪諍』所依」為業。
- 戒禁取:
- 謂「於『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
- 「『無利勤苦』所依」為業。』[80]
- 薩迦耶見:
- [81]
- 《成唯識論》:『
Remove ads
- 《宗鏡錄》:『
- 釋論云:唯是「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名「隨煩惱」。』[82]
- 《宗鏡錄》:『
- 「各別起」,故名「小隨煩惱」。』[82]
- 忿:
- 恨:
- 惱:
- 覆:
- 誑:
- 諂:
- 憍:
- 害:
- 《成唯識論》:『
- 「於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為性。
- 能障「不害」。
- 「逼惱」為業。
- 謂「有害者『逼惱他』」故。
- 此亦「『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害相用』」故。』[102]
- 《成唯識論》:『
- 嫉:
- 慳:
Remove ads
- 《宗鏡錄》:『
- 「遍不善」,故名「中隨煩惱」。』[82]
- 《宗鏡錄》:『
- 「遍染心」,故名「大隨煩惱」。』[82]
- 不信:
- 《成唯識論》:『
- 「於『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
- 能障「淨信」。
- 「惰依」為業。
- 謂「不信者多懈怠」故。
- 不信『三相』;翻信『應知』。然諸染法各有別相,唯此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餘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是故說此「心穢為性,由『不信』故於『實』『德』『能』不『忍』『樂』『欲』」。』[110]
- 《成唯識論》:『
- 懈怠:
- 《成唯識論》:『
- 「於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為性。
- 能障「精進」。
- 「增染」為業。
- 謂「懈怠者『滋長』染」故。
- 於『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
- 於『無記事』而『策勤』者,於『諸善品』『無進退』故,是『欲勝解』。』[111]
- 《成唯識論》:『
- 放逸:
- 《成唯識論》:『
- 「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
- 障「不放逸」。
- 「增『惡損「善所依」』」為業。
- 謂「由『懈怠』及『貪』『瞋』『癡』不能防修『染淨品』法,總名放逸。非別有體,雖『慢』『疑』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勢』用微劣『障三善根』遍策法」故。』[112]
- 《成唯識論》:『
- 惛沈:
- 掉舉:
- 失念:
- 《成唯識論》:『
- 「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
- 能障「正念」。
- 「散亂所依」為業。
- 謂「失念者『心散亂』」故。』[117]
- 《成唯識論》:『
- 不正知:
- 散亂:
Remove ads
- 《宗鏡錄》:『
- 「不定」有四:「悔」「眠」「尋」「伺」。
- 於「善染」等,皆「不定」故;
- 非如「觸」等,「定」「遍心」故;
- 非如「欲」等,「定」「遍地」故,
- 立「不定」名。』[122]
- 【不定】有四種:[123]
- 睡眠:
- 惡作:
- 尋:
- 伺:
-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 「伺」謂伺察。
- 「令心怱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128]
- 《宗鏡錄》卷58:『「伺」:
- 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心』所造、與『心』俱轉、相應於所『尋』『法』,略『行』外境,令心細轉」為體。
- 「障『心內淨』」為業。』
- 《成唯識論》卷7:『
- 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
- 「並用『思』『慧』一分」為體,
- 於「意言境」不深推度、及深推度「義類別」故。
- 若離「思」「慧」,「尋」「伺」二種體類差別不可得故。』
- 《瑜伽師地論》卷5:『
- 尋伺體性者:謂
- 不深推度所緣,「思」為體性。
- 若深推度所緣,「慧」為體性應知。
- 尋伺所緣者:謂依「名身」「句身」「文身」,義為「所緣」。
- 尋伺行相者:謂
- 即於此所緣「尋求」,行相是「尋」。
- 即於此所緣「伺察」,行相是「伺」。
- 尋伺等起者:謂「發起語言」。
- 尋伺差別者:有七種差別,謂「有相」「無相」乃至「不染污」,如前說。
- 尋伺決擇者:
- 若:
- 尋伺即分別耶?
- 設分別即尋伺耶?
- 謂:
- 諸尋伺必是分別。或有「分別非尋伺」,謂「望出世智」。
- 所餘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別而非尋伺。
- 若:
- 尋伺流轉者:
- 尋伺體性者:謂
-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Remove ads
三、色法(11)
- 《宗鏡錄》:『
- 問:「色法」有幾義?
- 答:有四義。《百法》云:
- 識「所依」色,唯屬「五根」。
- 識「所緣」色,唯屬「六境」。
- 「總相」而言,「質礙」名色。
- 「別相」而言,略有二種:
- 有對:若准有宗,「極微」所成大乘,即用能造色成。
- 無對:非「極微」成,即「法處所攝色」,如上「地」「水」「火」「風」。』[129]
- 《顯揚聖教論》卷1:「色者有十五種。謂地水火風,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一分,及法處所攝色。」
-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2:「色法略有十一種。言色者:有『質礙』之色、有『顏色』之色。所依之『根』唯五、所緣之『境』則六。」
- 此處依於《大乘百法明門論解》,故不將地水火風等「四大種」列入百法中。
- 【色法】有十一種:
- 眼:
- 耳:(如「眼」,如是「耳」「鼻」「舌」「身」亦爾。)
- 鼻:(如「眼」,如是「耳」「鼻」「舌」「身」亦爾。)
- 舌:(如「眼」,如是「耳」「鼻」「舌」「身」亦爾。)
- 身:(如「眼」,如是「耳」「鼻」「舌」「身」亦爾。)
- 色:
- 聲:
- 《宗鏡錄》:『
- 「聲」有十一種:
- 「『因「執」』『受「大種」聲』」:因者,假藉之義。即藉彼「第八識」執,受「四大」所發之聲,即「血脈流注聲」等是也。即「內四大」有情作聲,皆是「執」「受」故。
- 「『因「不執」』『受「大種」聲』」:「『外四大』聲」是。
- 「『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如「外四大種」親造彼聲。即手是「內四大種」親造果聲;「外四大種」但為助緣,共造一聲。
- 世所共成聲:世間「言教」「書籍」「陰陽」等,名「共成聲」。仁義禮智信等。
- 成所引聲:或「成所作智」所引言教,即「唯『如來』」。
- 可意聲:情所樂欲。
- 不可意聲:情不樂欲。
- 俱相違聲:非樂非不樂,名「俱相違聲」。
- 遍計所執聲:謂「外道」所立言教。
- 「『聖言量』所攝聲」。
- 「非『聖言量』所攝聲」。』[134]
- 「聲」有十一種:
- [135]
- 《宗鏡錄》:『
- 香:
- 《顯揚聖教論》:『
- 謂「鼻所行境」。「鼻識」所緣。「四大」所造。「可嗅物」為體。「色蘊」所攝。「無見」「有對性」。
- 此復「三種」:謂「好香」「惡香」及「俱非香」。
- 彼復云何?
- 所謂「根莖」「皮葉」「花果」「煙末」等香。
- 若「俱生」若「和合」若「變異」。是名為「香」。』[136]
- 《顯揚聖教論》:『
- 味:
- 《顯揚聖教論》:『
- 謂「舌所行境」。「舌識」所緣。「四大」所造。「可嘗物」為體。「色蘊」所攝。「無見」「有對性」。
- 此復「三種」:謂「甘」「不甘」及「俱相違」。
- 彼復云何?
- 所謂「酥油」「沙糖」「石蜜」「熟果」等味。
- 若「俱生」若「和合」若「變異」。是名為「味」。』[137]
- 《顯揚聖教論》:『
- 觸/觸一分/所觸一分:
- 《顯揚聖教論》:『
- 謂「身所行境」。「身識」所緣。「四大」所造。「可觸物」為體。「色蘊」所攝。「無見」「有對性」。
- 此復「三種」:謂「妙」「不妙」及「俱相違」。
- 彼復云何?
- 所謂「澁滑」「輕重」「緩急」「軟冷」「飢渴飽悶」「強弱」「癢病老死」「疲息粘勇」。
- 或緣「光澤」、或「不光澤」。或緣「堅實」、或「不堅實」。或緣「執縛」、或緣「增聚」。或緣「乖違」、或緣「和順」。
- 若「俱生」若「和合」若「變異」。是名「觸一分」。』[138]
- 《顯揚聖教論》:『
- 法處所攝色:
- 《宗鏡錄》:『
- 「法處色」有五:「極逈色」「極略色」「定自在所生色」「受所引色」「遍計所執色」。
- 「『五根色』,以『能造』為體」;「『法處境』中,以『極逈』『極略』為體,遍計所執」。
- 「受所引色」等四色,非是造色,無體性故,是假非實。』[131]
- 《顯揚聖教論》:『
- 謂「一切時,意所行境」。「色蘊」所攝。「無見」「無對」。
- 此復「三種」:
- 律儀色:謂「防護『身語業』」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不』現行法」建立色性。
- 不律儀色:謂「『不』防護『身語業』」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現行法」建立色性。
- 三摩地所行境色:謂由「下中上『三摩地』俱轉,相應『心』『心法』」故,起「『彼「所緣影像」色性』及『彼「所作成就」色性』」。
- 是名「法處」。』[139]
- 《宗鏡錄》:『
四、心不相應行法(24)
- 《宗鏡錄》:『
- 【不相應行】者:
- 「相應」者,「和順」義。
- 如【心王】【心所】「『得』等」非能緣故,不與【心】【心所】相應。名「不相應」。
- 又「『得』等」非質礙義,不與【色】相應。
- 又有生滅,不與【無為】相應。
- 為「揀『四位』」法。
- 故名【不相應】。』[140]
- 【不相應行】者:
- 《宗鏡錄》:『
- 【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種:[142][143]
- 得:
- 《顯揚聖教論》:『
- 此復三種。
- 「諸行種子所攝相續『差別性』」。
- 「自在生起相續『差別性』」。
- 「自相生起相續『差別性』」。』[144]
- 《顯揚聖教論》:『
- 命根:
- 《顯揚聖教論》:『
- 謂「『先業』所引異熟『六處』住時」「決定性」。』[145]
- 《顯揚聖教論》:『
- 眾同分:
- 《顯揚聖教論》:『
- 謂諸有情「互相似性」。』[146]
- 《顯揚聖教論》:『
- 異生性:
- 《顯揚聖教論》:『
- 此有二種。
- 愚夫異生性者:謂無始世來,有情身中「愚夫之性」。
- 無聞異生性者:謂如來法外,「諸邪道性」。』[146]
- 《顯揚聖教論》:『
- 無想定:
- 《顯揚聖教論》:『
- 謂已離「遍淨欲」、未離「上地欲」。觀「『「想」:「如病」「如癰」「如箭」』;唯『無想天』寂靜微妙」。由「於『無想天』起」,出離『想』;「作意」前「方便」故。
- 「不恆現行心心法滅性」。』[147]
- 《顯揚聖教論》:『
- 滅盡定:
- 《顯揚聖教論》:『
- 謂已離「無所有處」,欲「或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或『復上進』、或入『無想定』或『復上進』」;由「起『暫息』想」,「作意」前「方便」故,止息所緣。
- 「『「『不恆』現行」諸心心法』及『「『恆行』一分」諸心心法』滅性」。』[148]
- 《顯揚聖教論》:『
- 無想天:
- 《顯揚聖教論》:『
- 謂先於此間得「無想定」,由此後生「無想有情天處」。
- 「不恆現行諸心心法滅性」。』[149]
- 《顯揚聖教論》:『
- 名身:
- 《顯揚聖教論》:『
- 謂「詮」諸行等「法自體」,想號「假立性」。』[150]
- 《顯揚聖教論》:『
- 句身:
- 《顯揚聖教論》:『
- 謂「聚集諸名」顯「染淨義」,言說「所依性」。』[151]
- 《顯揚聖教論》:『
- 文身:
- 《顯揚聖教論》:『
- 謂前二「所依字性」。』[152]
- 《顯揚聖教論》:『
- 生:
- 《宗鏡錄》:『
- 謂於「眾同分」,「諸行本無『今有』性」。假立為「生」。』[153]
- 《宗鏡錄》:『
- 老:
- 《宗鏡錄》:『
- 謂於「眾同分」,「諸行相續『變異』性」。假立為「異」,亦名為「老」。』[154]
- 《宗鏡錄》:『
- 住:
- 《宗鏡錄》:『
- 謂於「眾同分」,「諸行相續『不變壞』性」。假立為「住」。』[155]
- 《宗鏡錄》:『
- 無常:
- 《宗鏡錄》:『
- 謂於「眾同分」,「諸行『自相生』『後滅壞』性」。假立「無常相」。』[156]
- 《宗鏡錄》:『
- 流轉:
- 《宗鏡錄》:『
- 謂「於因果『相續不斷』」。假立「流轉」。』
- 《宗鏡錄》:『
- 定異:
- 《宗鏡錄》:『
- 謂「於因果『種種差別』」。假立「定異」。』
- 《宗鏡錄》:『
- 相應:
- 《宗鏡錄》:『
- 謂「諸行因果『相稱性』」。』
- 《宗鏡錄》:『
- 勢速:
- 《宗鏡錄》:『
- 謂「諸行流轉『迅疾性』」。』
- 《宗鏡錄》:『
- 次第:
- 《宗鏡錄》:『
- 謂「諸行一一次第『流轉性』」。』
- 《宗鏡錄》:『
- 時:
- 《宗鏡錄》:『
- 謂「諸行展轉『新新生滅性』」。』
- 《宗鏡錄》:『
- 方:
- 《宗鏡錄》:『
- 謂「諸色行遍『分劑性』」。』
- 《宗鏡錄》:『
- 數:
- 《宗鏡錄》:『
- 謂「諸行等『各別相續』,體相『流轉性』」。』
- 《宗鏡錄》:『
- 和合:
- 《宗鏡錄》:『
- 謂「諸行『緣會性』」。』
- 《宗鏡錄》:『
- 不和合:
- 《宗鏡錄》:『
- 謂「諸行『緣乖性』」。』
- 《宗鏡錄》:『
- 得:
五、無為法(6)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