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黃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黃曆,是在農曆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帶有許多表示當天吉凶的一種曆法。由於裝訂成書,故又稱曆書。主要內容為二十四節氣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運程等。唐代以後曆書必須由皇帝頒布,官方印刷,所以稱為皇曆。因多用黃色封皮,又稱黃曆[1][2]。古代由政府頒發的曆書,公布來年的年號、節日、節氣,反映自然界時間更替和氣象變化的客觀規律,指導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也作為政府公文簽署日期的依據。
![]() |

戰國至秦漢時期的曆書稱為日書。古時由朝廷負責天文曆法的官署計算頒訂,以皇帝的名義頒佈,因此也稱皇曆,其內容指導農民耕種時機。清朝乾隆帝即位以來為避其名諱(弘曆),改稱時憲書,直至清末為止,是指曆書是指按照一定的曆法排列年、月、日、時,並註明節氣的參考書籍。
術數家對黃曆的傳注稱為通書,取名自「通天人之際」,增添了擇日的宜忌規則、神煞(神靈和凶煞)起例等術數理論和方法的內容。因通書的「書」字跟「輸」字同音,因忌諱故粵語地區則多稱通勝或吉書。
Remove ads
歷史
中國最晚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曆書存在,作為人民的生活指導手冊。元泰定五年(1328年),官印黃曆高達三百多萬本。
古時曆書係由朝廷發布,如秦、漢的太史令,唐代的太史局,宋、元的司天監,明、清的欽天監等,明朝崇禎二年至崇禎七年(公元1629年至1634年),徐光啟領導下的曆局組聘專家編纂了《崇禎曆書》。清朝肇建,傳教士將《崇禎曆書》稍作整理,作《西洋曆法新書》進呈清帝。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當時天文學家學習和研究西方天文學的重要著作。清代時,每年十月初一日欽天監頒布來年的黃歷。[3]此前,欽天監會按照是否改元等,定好新曆,呈皇帝御覽,皇帝在上面蓋上玉璽。各擇日師都參照朝廷頒布的《欽定協紀辨方書》,掛上各家堂號,另行出版「通書」。
信奉基督教的太平天國頒行的黃曆刪去所有禁忌,只註明節氣與禮拜天。清宣統年間頒布的黃曆,也禁止刊載宜忌、沖煞、方位、流年、太歲。
中華民國成立,既有官方發行的通書,又有由各地命相師自行研究出版,或將版權售予公私機關印行的曆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1951年曆書由新華通書社頒發,1975年曆書由多家出版社多機構聯合刊印。由於在文革時期傳統曆書被視為封建迷信,刪除了術數相關內容。改革開放之後逐漸恢復。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曆書多為自行印製。
台灣日治時期的黃曆,也只有「宜」而無「忌」;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又恢復傳統的吉凶宜忌說明。目前[何時?]台灣每年印製的黃曆大約為五、六百萬本左右,八成以上為贈品。[來源請求]台灣的黃曆、通書大約三分之二都宣稱是從兩百年前福建洪潮和的「繼成堂」通書傳承而來[4];香港流行的源頭則是廣東「崇道堂」羅傳烈通書[5][6]。
Remove ads
擇日宜忌
在《黃曆》中,有一文字最多的欄目,書寫每日,進行各種活動的宜忌。以下是各種活動事項的術語。
Remove ads
Remove ads
- 栽種:種植作物。
- 開市:商店開張營業。
- 立券:訂立各種契約互相買賣之事。
- 交易:訂立各種契約互相買賣之事。
- 求嗣:向神明祈求後代。
- 納財:購屋產業、進貨、收帳、收租、討債、貸款、五穀入倉等。
- 掛匾:指懸掛招牌或各種匾額。
形式演變
中國最早的曆書是簡牘和帛書,前者為刻字,後者用毛筆書寫、裝裱成軸。
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前後,隨著印刷術的發展,木板刻印的曆書出現了。
爭議
黃曆版本眾多,有官方版本、道教編寫的版本、民間版本的農民曆,官方版的通書以及道教均衍生許多流派,民間版本則是由平民或商人參考官方與道教版本而製作出的農民曆,導致現代民眾在查詢宜忌書籍時,常常發生爭端。
黃曆的術數內容常因沒有根據而被批評為迷信,但不少現代人仍然對黃曆有很深的依賴。學者認為,黃曆流行千年反映了華人因為生活的不確定性,而對擇吉思想的篤信不疑。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