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佔領軍政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Remove ads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是指1945年6月5日盟軍政府接管德國最高權威,並宣告德國無條件投降後,被盟軍分別軍事佔領德國[1]盟軍將德國分為四個佔領區,分別歸四國管制,並實施民主化去軍事化去納粹化。最初盟軍曾計劃通過盟國管制理事會統一對德國進行管理,但1946到1947年間美英法和蘇聯關係發生了破裂。1949年5月23日由美、英、法佔領區合併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至此,盟軍對德國的軍事占領宣告結束,而德國則分裂成兩個國家,在冷戰中兩德相互敵對,直到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一年後德國重新統一

快速預覽 德國Deutschland, 首都 ...
Remove ads
Remove ads

佔領軍

更多資訊 國家, 佔領區域 ...


Remove ads

紐倫堡審判

1945年8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四國政府在倫敦正式簽署了關於控訴和懲罰歐洲軸心國主要戰犯的協議,並通過了著名的《國際軍事法庭憲章》並成立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同時,控方還起訴了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政治領袖集團等六個組織,以達到徹底去納粹化轉型正義目的。

1945年11月20日,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正式開庭。1946年9月30日,法官宣讀了長達250頁的判決書,公佈了對被告人以及各組織的判決,共有12名被告判處絞刑、3名被告判處無期徒刑、2名被告判處20年有期徒刑、1名被告判處15年有期徒刑、1名被告判處10年有期徒刑、3名被告獲判無罪。

納粹黨帝國保安部黨衛隊宣判為犯罪組織。

希特勒內閣衝鋒隊參謀部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宣判為無罪組織。

改革

根據波茨坦協定,在德國和奧地利境內進行剷除納粹主義社會文化出版經濟司法政治方面的影響。二戰後的歐洲大部分,特別是德國都變成了廢墟。盟軍決定在德奧實施三項政策,分別為民主化非軍事化非納粹化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參見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