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看我今天怎麼說

2024年香港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看我今天怎麼說
Remove ads

看我今天怎麼說》(英語:The Way We Talk)為2024年香港劇情片,由黃修平執導並參與編劇、監製、剪接,游學修鍾雪瑩吳祉昊主演,歌手陳蕾特別出演及演唱電影主題曲〈What If〉。故事以三名情況各異的聾人青年為主線,反映這個群體的生活以及融入社會的經歷[2],並從中探討聾人的身份認同。在音效上亦嘗試使觀眾沉浸體驗聾人在不同情況下的聽覺狀態。本片在2024年10月12日於倫敦影展首映,同年曾在香港亞洲電影節台北金馬影展參展,並在香港以優先場形式放映,2025年2月20日起於香港作正式的商業公映。

快速預覽 看我今天怎麼說The Way We Talk, 基本資料 ...

主要演員之一的吳祉昊是聾人,本片亦大量起用聾人演員飾演配角中的聾人角色。

本片在2024年第61屆金馬獎獲得三項提名,鍾雪瑩獲頒最佳女主角。在2025年第4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七項提名。在第3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亦獲得多項提名,並成為十部推薦電影之一。

Remove ads

劇情

故事的主角是三名背景各異、對生活有不同取態的聾人青年:葉子信(游學修 飾)、方素恩(鍾雪瑩 飾)、吳昊倫(Alan,吳祉昊 飾)。講述三人因手語結緣,互相扶持的同時,也因理念不同而產生碰撞;以及面對來自健聽社會的偏見、聾人社群中不同陣營之間的觀點衝突,他們如何掙扎和作出自己的選擇。[1][3][4][5]

開首以2005年——子信與Alan的童年為序幕[6]:兩人就讀於聾人小學,是同班同學兼好友[7]。當時香港聽障學童的教育方針是強制學習口語(及配合讀唇與人溝通),禁止在學校使用手語;未有使用任何設備改善聽力、視手語為母語的子信[4],一直抗拒此制度,被視為頑劣的學生;配戴助聽器的Alan是來自主流學校的轉校生,能同時使用口語、水平低於子信的手語,且準備接受人工耳蝸手術,他同情常遭老師苛責的子信,並誓言使用人工耳蝸後亦不會放棄手語。子信自小嚮往潛水,但Alan因人工耳蝸手術而顧忌水壓,不敢與他一同下潛。字幕交代強制學習口語的教育方針於2010年轉變為口語、手語並用[8]。兩人的童年回憶亦繼續以插敘形式穿插於故事中[9]

2020年代,已植入人工耳蝸的Alan長大後曾赴英國留學,後回到香港成為廣告攝影師[5]。他與自幼植入人工耳蝸、只懂口語而不懂手語的名校高材生方素恩[10],同獲慈善團體選為「人工耳蝸大使」,推廣人工耳蝸的應用[11][12]。素恩剛從大學精算系畢業[4],她自幼在母親的嚴厲教育下[11][13],以融入健聽社會為目標,艱辛學習口語[3],一直就讀主流學校;雖然人工耳蝸所接收的聲音其實常讓她感到嘈雜,但母親的教育令她認為貼近健聽社群的生活方式才能成功。一直活於無聲世界、以聾人為榮的子信以潛水教練為人生目標[3][7];他在一個聾人機構工作,自言尊重別人推廣人工耳蝸,但也希望別人尊重手語。三人在一個聾人活動相遇,素恩在演講中表示科技發展會讓世界再沒聾人,此言當場激怒子信[6][9],使其失儀。

丟失工作的子信轉而從事洗車謀生。他在Alan協助宣傳下,成立以聾人為賣點的公司「洗車奇俠」,一面發展洗車業務,一面修讀潛水教練課程[5]。另一邊廂,素恩與Alan因擔任「人工耳蝸大使」而認識,逐漸互生情愫。夢想成為專業精算師的素恩在一家知名保險公司找到工作[11],但感到自己被投閒置散,只是公司為迎合傷健共融政策而設的「吉祥物[7]。通過Alan的介紹,素恩開始向子信學習手語,並在兩人的帶領下了解到其他聾人的世界[10]

素恩在事業上感到挫折的同時,逐漸認同手語。人工耳蝸亦使她不能像子信那樣享受潛水。直至她的人工耳蝸逐漸故障,需要重新植入,她開始心生猶豫。她學習手語及除下人工耳蝸接收器的行為,更被母親發現,母女兩人吵了一場。後來慈善團體願意全數資助素恩更換人工耳蝸,條件是她需再次拍攝推廣影片,但她在拍攝期間自發使用手語,有違慈善團體的立場。Alan主張素恩與子信有別,她的生活比很多聾人為好,應繼續使用人工耳蝸,並向慈善團體妥協,他亦察覺到素恩愛上子信,與自己漸行漸遠[9]。素恩認為Alan不明白自己當「吉祥物」的痛苦,亦反指Alan忘記童年不放棄手語的誓言,讓他在自己的身份認同上產生迷惘。另一邊廂,子信在潛水學校收到噩耗,香港簽發潛水教練執照的機構未能安排適合聾人的考試,他的夢想面臨破滅。三人在各自的迷惘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3][註 2]

Remove ads

角色

更多資訊 演員, 角色名稱[註 3] ...

其他角色包括[註 3]

  • 飾演2005年小學聾生:冼文軒、劉佩璇、胡躍
  • 飾演「洗車奇俠」員工:宋良昇、唐樹明、孟文、陳俊榮
  • 飾演其他聾人朋友:鄭琨樺、余煒琳、張瀚昇、朱芷茵、陳汝虹
  • 飾演洗車師傅細強(教導子信):麥俊曦[14]:71-72
Remove ads

構思與製作

發展

本片的靈魂人物——身兼導演、編劇、監製、剪接的黃修平並不多產,本片是其第六部劇情長片[17][24],上一部作品是2020-21年間上映的《狂舞派3》,與本片相隔四年[25]。從黃修平的角度,本片的構思在正式公映的五年前展開(約2020年初)[25],然而他早已曾接觸本片的前身「不一樣的禮物」[14]:45。「不一樣的禮物」是黃修平之友何康(後為本片監製及編劇之一)所籌劃的電影計劃,始於2016年,志在徵集殘障人士題材的短片劇本,拍攝並集結為電影,後選定了三個劇本,當時何康讓黃修平閱讀該些短片劇本,以徵求意見,黃修平對其中一個關於聾人潛水的故事《海底私語》感到興趣,他從中想像到一群聾人在海底使用手語的浪漫畫面,亦感悟到聾人在水中反而具有優勢[26][19]。當時黃修平正在籌備《狂舞派3》,向何康表示若要他參與,需待該片完成,且拍攝多個短片並不符合他追求精細的作風。「不」尋求融資多年,期間其中一個短片劇本的主創者朱鳳嫻轉而打算獨立拍攝(即後來的《一路瞳行》)。直至黃修平完成了《狂舞派3》,他再與何康商討,建議先將《海底私語》發展成長片,自此黃修平正式參與及展開了對劇本的重新構思[註 8]。《海底私語》由思言編劇(後為本片編劇之一),她本是記者,在2008年開始關注香港的聽障人士,熟悉此群體;黃修平跟使用筆名的她見面後,才發現她是自己過去任教的編劇課程的學生;《海》的靈感來自一位抗拒人工耳蝸的聾人拳擊手之真實經歷,背景改為潛水[14]:15-18,45,185-186[26]。本片的策劃人屈紫薇是一個志在貢獻聾人社群的社會企業之創辦人[27],她在2015年認識了影視創作人何康與其妻Wendy,三人後來創辦「不一樣的禮物」,從「不」演變至本片的過程中,屈紫薇一直跟進電影的融資工作,亦在資料搜集階段協助黃修平接觸聾人;按她的角度,從2015年三人相識算起,本片策劃了十年[14]:48,185-192[28]。本片的主要製作單位亦即「不一樣的禮物有限公司」[註 1]

黃修平向思言進一步了解聾人文化與他們的身份認同議題[25][13],當他得知對部分聾人來說,就算有科技讓他們變成健聽也不願接受,這個一般健聽人士(下簡稱聽人)不能想像到的身份認同感讓黃修平深受刺激,他決定以此作為主題方向[19][29]。然後他學習手語半年,同時花上大量時間繼續進行資料搜集,期間主要讀物為《我的聾人朋友》、相關題材的美國紀錄片《Sound and Fury英語Sound and Fury (film)》,另外還參考了書籍《聾人有話兒》、電影《金屬之聲》、《性本無言》、《聲之形》等,當中有些作品近乎把人工耳蝸妖魔化;也採取田野調查方式接觸近百位聾人並深度採訪其中數十人,例如在停車場了解聾人洗車的工作情況,亦訪問了耳鼻喉頭頸外科醫生、聽力學家,並曾搜集香港聾人兒童如何成長的史料等等[8][29][30][14]:46-47。黃修平將本片視為自己的重要里程碑,不同於其過去作品對夢想的描述著重戲劇化,本片更著重謹慎求証[30],拍攝時的心態亦不同於《狂舞派》時的一腔熱血、充滿信心,而是拿捏不定、逐步摸索[25]。他自言希望在片中盡量平衡聾人群體中不同光譜的觀點[29],但並非不敢冒犯任何一方的「和稀泥」式平衡,而是保持尊重,也避免故事過於極端[8]

2020年9月,本片的企劃入選台北金馬影展創投會議,藉以尋找投資者。在過去,黃修平的成名作《狂舞派》亦曾入選該影展的創投會議,續作《狂舞派3》亦在2020年被選為該影展的閉幕電影[31]。黃修平與何康在金馬創投會議接觸天下一電影的代表廖婉虹,她們都是舊識,廖婉虹正是《狂舞派3》的監製,何康則是她二十多年前在廣告公司的同事。天下一於2022年同意投資本片,廖婉虹也擔任監製之一,何康在訪談中提到她帶領製片組處理財務事宜[14]:181-183,186,192。然而,縱然得到天下一支持,開拍前仍未籌得足夠資金,最後屈紫薇成功說服從事慈善事業的「利希慎基金」撥款[14]:186。在電影海報及一些文獻中,「利希慎基金」的身份是「慈善合作夥伴」[2][14]:181,211,但在一些文獻及天下一的Facebook專頁曾稱該基金同屬出品方[32][33]

黃修平邀請了胡歷恩(Kimberly,䁥稱Kim)、海鳥兩人擔任手語指導及聾人文化顧問,在劇本構思至拍攝期間提供協助[34][35][36]。胡歷恩是聽人,她在大學時期遇上聾人同學,萌生學習手語以幫助傳譯的念頭[35],拍攝時已任職手語傳譯員七年[37]。海鳥是全聾的聾人,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手語多年,他讀書時親身經歷了聾人學校禁止打手語的時代[38]。兩人是大學時期已認識的舊友,分工上由胡歷恩協助海鳥理解劇本中的中文粵語之深層意義,從而編出合適的手語動作去表達;手語教學方面,海鳥主力教導角色手語水平要求最高的游學修,胡歷恩則以教導其他演員為主[14]:154。劇組亦設「手語副導演」一職[35],負責在拍攝現場與聾人演員溝通,擔任此職的Herman Wong是一位從事聾人服務三十年的退休社工兼手語傳譯員,經由思言推薦加入劇組[19][14]:12,53,142-144

Remove ads

劇本創作

本片的編劇包括《海底私語》的原編劇思言、「不一樣的禮物」的何康、黃修平本人及其妻千春[24](兩人亦一起參與剪接),這是千春首次參與電影製作[14]:41-43

2020年1月,黃修平與思言展開對劇本的討論。創作初期,思言的主要工作是按照黃修平定下的聾人身份認同主題,構思故事背景設定及人物關係。片中子信向素恩教授手語的方式,參考了黃修平學習手語時的真實經歷[11]。劇本在2022年獲得天下一投資時改至第五稿,2023年開拍前改至第十稿。[14]:20,48,186,192

兩位手語指導負責將中文寫成的劇本翻譯成手語[38]。為了達致傳神自然,他們需要按情況靈活選擇意譯(多屬自然手語)還是直譯(多屬文法手語),甚至「棄意取神」,即手語沒法滿足劇本文字意義的情況下,搜羅或創作神髓相近的手語。除了文字劇本,演員對於對白的解讀亦是參考因素。有時亦會因應手語指導的意見而修改文字劇本。例如素恩的手語名「說亮」,文字劇本原本設定其手語名為「說話美妙」之意,手語指導海鳥設計時,按照聾人取手語名時常關乎身體特徵的習慣,建議結合演員鍾雪瑩膚色白的特徵,採用代表膚白、光采的手語,其手型動作正好跟「說話」的手語相似。要將此手語譯回文字時,黃修平曾半開玩笑地提議結合鍾雪瑩的名字與筆名鍾說,取名為「雪說」,最後決定取名「說亮」。又如童年回憶中關於手語「臭死」與「抵死」的情節,則是導演要求手語指導自己構思手語「錯別字」(誤用動作相近、意思迥異的手語),編劇再據之設計相關情節。童年回憶的情節中另一個「錯別字」例子則屬「棄意取神」,文字劇本設定了一組諧音詞句「有feel」與「有蕉」,手語版採用了動作相近的「心中有花盛開」與「核突」(噁心)來表達,劇本原文仍保留在中文字幕中,英文字幕則譯為「Got the feeling」與「Got the ceiling」。[14]:125-132

Remove ads

片名命名

初期本片曾被命名為《85分貝》[26][31],這是取自香港政府對普通傷殘津貼所定的失聰標準,聽不到85分貝或以上聲音才可申領[39][24][註 9]。2021年改名為「看我今天怎麼說」[14]:192,此名的構思源於黃修平與手語指導海鳥的一次傾談,海鳥表示有關聽障的作品通常著眼於聾人缺乏甚麼,如表現出無聲環境、只有心聲,卻很少著眼於他們擅長甚麼,如視覺,因此最終片名開首採用了象徵視覺的「看」[37]

2022年劇本第五稿時,決定英文名稱為《The Way We Talk》[14]:192,與黃修平成名作《狂舞派》系列的英文名稱《The Way We Dance》近似[24]。文化評論人洛楓認為「The Way We Talk」強調了對表達方式的選擇[5]。將本片主題稱為「話語權」的影評人何故,則認為英文片名象徵了此一主題,能呼應子信一角視手語為母語的理念,也聯繫到片中開首提及的強制聽障學童學習口語之舊日教育方針[11]

Remove ads

選角與角色塑造

本片的三個主要角色為情況不同的聾人,分別由游學修鍾雪瑩吳祉昊飾演,其中吳祉昊是使用助聽器的真正聾人,他是2023年度「世界聾人小姐先生大賽」的聾人先生冠軍及最上鏡先生,這是他首次演出電影[18][40][41];而具電影演出經驗的藝人游學修與鍾雪瑩,他們的電影處女作分別為2015年的《哪一天我們會飛》及2020-21年的《狂舞派3》,亦都是由黃修平執導[10]。鍾雪瑩除了是演員,亦是流行曲填詞人,她在2023-24年間已憑主演填詞人題材電影《填詞L》,獲得第60屆金馬獎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翌年再憑本片獲得提名[42][43]

在選角階段展開前,聽障的手語指導海鳥請求黃修平起用真正的聾人飾演該些角色,黃修平思考一夜後決定按照此方向選角[19][13][14]:50-52,但他也明白全部主要角色起用聾人演員的可能性不大[8]。黃修平本以發掘、拍攝素人演員見長,曾提攜不少年青演員[19][44],最終他接受了手語指導所推薦的吳祉昊,認為其性格、形象很適合Alan一角,亦對演戲有足夠的熱誠[2];而選擇健全的游學修,則是認為其經歷、性格跟子信一角相似,且認為他有足夠才華演繹聽障[2];據游學修憶述,他是在2022年5月收到黃修平的邀請,同年8月收到劇本,當時他需兼顧所屬YouTube頻道試當真的一些製作計劃,但意識到演好本片必需花上很多時間準備,遂請求試當真團隊其他人分擔工作,好讓自己能更加集中[45][46]。至於鍾雪瑩,黃修平早在本片企劃入選金馬創投會議的消息公佈後,在社交平台收到她感謝拍攝此題材的訊息,原來她曾學習手語,對此話題有認識及持續關注,後來在2021年擔任了香港電台電視部節目《手語隨想曲.遊學篇》的主持之一[註 10],這使她成為黃修平心中的候選演員;在撰寫劇本階段未有認定女主角素恩由她來演,但黃修平不時與她商討是否合適,最終拍板[8][41][47][14]:52

黃修平安排缺乏演出經驗的吳祉昊參加資深演員袁綺雯粵語袁綺雯的戲劇課程,袁綺雯亦在片中演出[19][40]。游學修飾演的角色需要有純熟如母語的手語水平,他在拍攝前花了超過一年時間跟從手語指導練習[2][10],最終他在片中所表現的手語水平,連聾人也覺得宛如母語[38]。手語根底比角色設定為佳的鍾雪瑩,則要揣摩高學歷聾人的口語聲線及語速[13],她亦花上不少時間跟聾人交流[3]

在最初設定中,學生時期的子信與Alan是初中生,但這個年齡層的聾人學生中難以物色到合適演員,反而十歲以下的學童中有更好的選擇,遂因應人選將設定改為小學生。片中的主要兒童演員有兩人,其中鄭進希是中度聽障兒童,黃暐恆則是來自聾人家庭的健聽兒童,兩人在現實中亦是好友。黃暐恆的父親黃澄海是根叔一角的演員,他是一位有舞台劇演出經驗、使用助聽器的深度聽障人士[14]:53,58-68[48]

配角方面,本片起用超過五十名聾人演員。除了黃澄海,飾演子信爸的吳志偉亦是有多年幕前演出經驗的聾人演員,他回流香港前曾在澳洲擔任十年專業演員,曾獲第七屆香港手語才藝展繽紛比賽冠軍。[49][50][14]:53,119-120

角色塑造方面,女主角素恩的原型人物是聾人教師李菁。年幼高燒失聰、一直在主流學校讀書並取得優異成績、大學畢業後求職屢遭挫折、操發音不清晰的口語、長大後才學習手語、同時被健聽及聾人社群視為異類,這些角色特點與遭遇均源自李菁,但她於2008年選擇自殺,結局迥異[29]。公司「吉祥物」的設定則是來自一位曾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受訪聾人[14]:48。取景地獻主會聖母院書院的聾人畢業生與教師王雪盈(另見拍攝及音樂章節)亦被指為素恩的藍本人物之一[51][註 11]。黃修平曾指出素恩一角「兩邊不是人」的複雜性,他需要與鍾雪瑩一起逐步摸索[8]。相對而言,游學修保持投入、穩定,及認真學習相關知識,便能掌握子信一角[8][註 6]

Remove ads

拍攝

Thumb
取景地之一的深水埗基隆街的強記大排檔

攝影師由梁銘佳擔任[52][53],他過往曾與黃修平合作。他指出自己事前主要花時間研究兩方面:其一是黃修平希望呈現的現實感;其二是捕捉手語的「能量流」,具體來說是因應演員打手語時的節奏、身體動作與面部表情,去設計具有美感構圖的鏡頭,其中最主要是構思各個鏡頭的動與靜。[14]:151-152

拍攝前的排練與籌備時間比一般電影為多,很多演員各有正職,需要在夜間排練;且有別於排練首天先進行圍讀的常規,本片劇組常於排練最後一天才進行圍讀[14]:139

因黃修平另有大學教席工作,本片於2023年的暑期開拍[14]:186,192[註 12]。片中的學校場景在獻主會聖母院書院取景,該校是採取口語及手語雙語教學,讓聽障及健聽學生一同上課的中學,亦是聾人演員吳祉昊的母校[54]。Alan同素恩初次約會個兒童遊樂場是牛頭角下邨,學潛水和童年游水的取景地包括德藝會和屯門青龍尾灘。其他取景地包括:灣仔星街小區的德如茶餐廳,這是Alan跟素恩在影樓認識後,與她聊天的食店,黃修平指該處符合攝影師的習慣;深水埗基隆街的強記大排檔,是子信、Alan時常跟素恩聚會及練習手語的地點;結尾一眾聾人朋友聚會的地點,則是深水埗黃竹街福榮街交界一些深宵營業的食店[24][41];素恩與Alan的其中一場吵架戲,在鴨脷洲的一座行人天橋上拍攝[9]。而素恩在大型保險公司工作地點的大堂場景,是在啟德AIRSIDE拍攝,而空中花園在銅鑼灣皇冠假日酒店拍攝。

聾人演員吳祉昊曾提到拍攝時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在寧靜的地方他可以聽到別人的說話(依靠輔助儀器),但在大排檔一類嘈雜的地方他只能通過視覺等方式觀察其他演員[41]。另一方面,不懂手語的幕後人員則需克服不清楚演員手語對白進度的問題[14]:140

Remove ads

音效設計

不同於一般電影在後期階段才聯繫音效師,這次黃修平在早期階段便物色音效師,並給予他們更多準備時間。在本片攝影師梁銘佳及美術指導張兆康的推薦下,黃修平首次將音效設計工作交由鄧學麟、關惠心負責[14]:167。電影完成後他們獲得相關獎項提名,並多獲影評人讚賞(見獎項及評論章節)。本片不時以角色的第一身角度處理音效,著重向觀眾盡量呈現聽力程度不同、使用不同輔助設備的聾人之真實感覺;例如通過助聽器所聽到的聲音顯得比較模糊;通過人工耳蝸所接收的聲音缺乏距離感及方向感,音效團隊特意將各種環境聲音混雜一起以表現這點,並使聲音顯得接收不穩定,及帶有電子儀器輸出的數碼[12];還有一些聽障人士聽不到高頻聲音的情況[9]。一些場景則模仿寂靜的無聲世界,利用震動、視覺線索取代對話聲[55]。這種手法被視作沉浸式[5][30]。據鄧學麟透露,相較第一個版本,切換至聾人第一身角度的場景在最終版本減少了約三成,因音效團隊考慮到過多的切換會分散觀眾對於劇情的注意力,在電影較早階段讓觀眾逐步了解三位主角的聽覺狀態已足夠[14]:169

本片還不時利用海浪海底等自然界的聲音來呈現角色的情緒[9]

音樂

黃修平曾考慮過在片中完全不用配樂,但他參考了日本聾人女導演今井美香的作品,當中也有優美的配樂,遂決定在本片使用配樂。黃修平與配樂師戴偉在觀察一些聾人,及參考電影《金屬之聲》中聾人手摸鋼琴通過震動感受音樂的情節後,認為聾人其實有不錯的節奏感,故定出減輕旋律性、重視節拍為創作方向。戴偉與黃修平合作多年,但黃修平自言這是兩人合作最不順利的一次,因擔心音樂過於強烈,期間他不斷要求戴偉作出調整,甚至摒棄已創作好的部分。創作過程中戴偉最初想到以敲擊來體現重視節拍的原則,但他認為敲擊樂未能表達情感,故嘗試用非敲擊樂器(如小提琴琴弦)來產生敲擊效果,但效果亦不理想,在黃修平的建議下改用人聲[8][14]:161,165-166。例如片中以輕快旋律混合人聲的配樂,去表達女主角學習手語後愉悅之情[9]

主題曲〈What If〉由戴偉作曲,身兼填詞人的女主角鍾雪瑩填詞(以筆名鍾說名義),戴偉、顏厲行編曲,客串演出的香港女歌手陳蕾主唱;歌詞理念是「鼓勵大家在保存自我和融入社群之間勇於選擇」,創作時獲手語老師指導,兼顧手語表達的角度[23][56]。鍾雪瑩15歲時參加歌唱選秀節目《亞洲星光大道3》,而陳蕾則出身於該系列首季《亞洲星光大道1》,是鍾雪瑩仰慕的前輩之一,是次合作為鍾雪瑩主動邀請[57]。此歌於2025年1月13日在香港派台[56]。歌曲的音樂影片由黃修平及鍾志輝執導,片中共有七十多位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聾人及聽人演出,在不同場景使用手語同步演繹歌詞,包括游學修、鍾雪瑩、吳祉昊等電影演員、陳蕾,取景地獻主會聖母院書院的中學生;電影的兩名主要兒童演員鄭進希、黃暐恆在前奏中以手語對答,帶出主題「選擇」[註 13];片中有聾人舞者王雪盈(身兼獻主會聖母院書院教師)在建築物天台上獨自演繹手語舞的片段,另一位聾人舞者袁寧駿則與節奏口技藝人Heartgrey(蘇子麟)合作表演[23][51][54]。後因應在大阪亞洲電影節參展,推出日文字幕版音樂影片[58]。此歌獲提名第4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在2025年4月27日的頒獎典禮中,陳蕾聯同鄭進希、黃暐恆,及獻主會聖母院書院的師生在現場演繹了此歌[54];受電影主題影響,該屆頒獎典禮亦全程特設手語傳譯[59]

Remove ads

宣傳與公映

本片在香港正式上映前,已在倫敦影展參展,2024年10月12日在該影展作世界首映[2][52]。其後分別於同年10月末參加了第21屆香港亞洲電影節[60],11月參加了台北金馬影展[61]

2024年12月初在香港的12場優先場放映[62],及後亦曾在西九文化區M+戲院放映[1],並在2025年的賀歲檔舉辦優先場[48][63]。2025年2月18日舉行慈善首映禮[64],2月20日起正式作商業公映,由安樂影片發行[62][65]。秉承該時期香港電影圈的風氣,公映期間不時設有一些台前幕後人員出席的謝票場[65][66],其中3月30日的一個謝票場安排在即將結業的旺角新寶戲院,當天為該院最後一個營業日的前一天[67],導演黃修平曾在4月到澳門謝票[68][註 14]。本片亦為一些機構舉辦放映專場(如在不同大學),常設有映後分享會[11][33][69][70],亦舉行過沒有連帶放映的座談會[71]

決定公映檔期後,在2025年1月下旬發佈了一系列宣傳海報共三款。該系列海報由台灣設計師方序中與蔡尚儒設計,以海洋為主題,海報中有三名主角以及童年的子信與Alan。[48]

2025年3月15日,本片於第20屆大阪亞洲電影節以日語名稱《私たちの話し方》作日本首映,除了在特輯企劃「Special Focus on Hong Kong 2025」展出,亦參加了競賽單元。[53][72]

2025年4-5月,本片於13屆新加坡華語電影節的「華夏風情畫」單元參展[73]。同期亦參加了遠東影展的競賽單元[74]

2025年4月30日,本片開始在台灣作商業公映,由華映娛樂發行。黃修平、吳祉昊以及憑本片在台灣奪得金馬影后的鍾雪瑩,再度赴當地宣傳。[43][75][76]

2025年7月24日,本片配合第8屆馬來西亞國際影展吉隆坡上映[77]。游學修、吳祉昊蒞臨放映會現場參與映後問答環節。

Remove ads

獎項及提名

本片在2024年第61屆金馬獎獲得三項提名[61],最終鍾雪瑩奪得最佳女主角,她的競爭對手包括兩位多次獲得此獎的前輩張艾嘉吳君如,此結果在評審團中一度引起爭議;提名最佳男主角的游學修則得票排名第二,敗於《漂亮朋友》的張志勇[78]。本片在2025年第4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七項提名,但未能獲獎[79][80];未能在女主角獎項上再下一城的鍾雪瑩,表示沒有失望[81];而黃修平則直言在眾多獎項中對最佳音響效果最有期望,因失落此獎而感到不甘心[82]。本片在第3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亦獲得多項提名,但最終只成為十部推薦電影之一,鍾雪瑩與游學修分別在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獎項中,僅以一票之差敗於《虎毒不》的談善言、《爸爸》的劉青雲[83]

提名詳列如下:

更多資訊 頒獎年月, 頒獎典禮 ...

迴響

票房

本片在香港正式上映首日(2025年2月20日)成為即日票房冠軍,但隨著中國內地票房破百億元的當地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突然被安排於2月22日起在香港上映,每日放映約800場次的《哪》隨即搶佔冠軍位置,每日約200場次的本片在《哪》上映首日排名第二[86][87]。截至2月24日,本片的香港及澳門累計票房錄得約250萬港元[86][66],上映第三周累計票房約850萬港元[4],上映一個月後累計票房約1000萬港元,在電影市道低迷的2020年代香港已屬不錯的成績,但未算突出[88]。至5月2日,本片官方宣佈港澳票房合計超過1300萬港元,入場人次接近19萬[89]。黃修平過往作品最高票房紀錄為1300多萬港元的《狂舞派[30],本片近乎與之看齊。

影評

一些影評人注意到過往涉及聾人題材的香港電影,只著眼於聾人被剝削的情節,鮮有本片的角度[9]。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官方評語指出,本片立體呈現出聾人與聽人交集的處境,及聾人社群的多樣面貌,電影背後亦蘊藏對身份認同政治的探討[83]。金馬影展的介紹則總結為:「以輕盈節拍,捕捉聾人青年生機蓬勃的青春,拍出手語的動人生命力。」[90]

本片上映時期,不少影評人給出了黃修平的最佳之作、最成熟之作一類的評語(截至當時為止),包括台灣資深影評人、擔任金馬影展執委會執行長多年的聞天祥[44]。當中,香港英文報章《南華早報》的影評人Edmund Lee對本片給出4.5/5星的評分,他指出本片一如黃修平電影常見的主題,關於主角的自我了解及尋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但本片所帶來的沉浸式自我反思(immersive sense of soul-searching)遠遠超越他過往的長片[17]。查柏朗亦注意到本片與黃修平舊作的相似之處,包括《哪一天我們會飛》裡兩男一女主角步入人生分岔路的設定、《狂舞派3》裡探討社群中不同取態之間的衝突,而本作在這些基礎上有所突破,他稱為「黃修平創作階段上一大跨越」[9]畢明稱本片的主軸是「成長」[15]。網媒《香港01》影評人何故的看法與上述相近,他認為片中兩男一女的關係亦像法國電影祖與占》;他全面地讚揚本片的編、導、演,更稱之為「香港電影難得的佳作和清泉」,指出本片不僅僅勾起觀眾對弱勢社群的關注,而是對聾人文化的深層認識;他視「話語權」為本片的主題[11]

何故又指本片「沒有將『聾人文化』浪漫化,也沒有刻意炒作聾人的困難,以及跟『正常人』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平實地、自然地、也謙卑地呈現出『聾人的自信』」[11]。文化評論人洛楓亦有類似的評語:「採取平視的角度、含蓄的敘述風格,不煽情也不外露」[5]。影評人葉七城同意黃修平已做到持平,但亦有些影評人看法不同,如吳月華認為片中兩種極端雖然在結局被磨平,但仍抹不去「偏激多於理解」的立場。張偉雄指出電影開首以教師嚴厲禁止聾人學童使用手語的一幕,建立二元對立,有著粗糙的武斷成份,此外對Alan一角(代表中間光譜)也有著負面描寫,這兩點均受到一些聽人觀眾的質疑,但他反而認為對Alan及人工耳蝸手術的批評有其必要,而在這些批評中,素思一角可能成為了2000年代以來香港電影中「一個層次最豐富的被動型發聲角色」[9]。《澳門日報》的影評人小也認為子信一角的觀點偏激,另外他批評本片「情節過長、過度臃腫,趣味不足」,但亦認同本片摒棄了傳統的煽情元素,以及起用大量演出經驗不多的聾人演員能增添自然感[91]

演繹方面,不少影評人肯定了兩位健聽演員游學修與鍾雪盈對聾人的出色模仿[9][11][91]。金馬獎評審團指出鍾雪盈的成功之處在於對角色多重層次的掌握[78];葉七城注意到其口語和手語都會隨角色狀態變化而作細微調整[9];畢明指出其眼神及身體語言均流露著「一種格格不入和寂寞」,營造出屬於角色的氛圍(同時被健聽及聾人社群視為異類)[15]。而角色不會說話的游學修,其肢體語言多受到讚賞,其演繹被形容為生氣勃勃、奔放,金馬獎評審團稱其手語帶動了整個身體的演出[78][44][91];何故認為相比他在處女作《哪一天我們會飛》的演出,在本片更為成熟穩重,充分表現出「聾人的自信」;但畢明認為子信一角塑造得較為平面,致使游學修的發揮空間有限[15]。新人演員吳祉昊的演出則多被評為自然[9][11][44]。主要兒童演員鄭進希與黃暐恆的演出亦獲多位影評人稱讚[11][15][44]。此外,聞天祥讚揚本片將手語動作拍得很美[44],查柏朗則形容游學修與鍾雪盈的手語為一剛一柔,各有美感[9]

電影呈現聾人聽覺的音效設計,獲得葉七城、吳月華等影評人的讚賞[9];何故則形容這種音效處理有「畫龍點睛」之效,且沒有過度運用[11];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官方評語則以「有時聲音見色彩,有時無聲勝有聲」來形容其成功[83]。查柏朗指出片中同時充分地利用了視、聽效果去呈現聾人的感官[9]

官方出版物

2025年2月,不一樣的禮物有限公司出版了《看我今天怎麼說——故事的故事》一書,由本片編劇之一思言編撰。此書記述了電影創作及製作過程的一些細節,並有40位人士的訪談,包括片中演員、幕後人員、研究相關議題的學者。[26][14]

備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